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
¥
17.96
6.0折
¥
30
九品
仅1件
作者胡鞍钢、鄢一龙 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7
上书时间2025-01-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胡鞍钢、鄢一龙 著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4
-
版次
1
-
ISBN
9787213071836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90千字
- 【内容简介】
-
中国国家决策咨询智库专家、著名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新的力作!
本书作者作为著名智库专家,主要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新理念进行专题研究。
作者自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术研究、跟踪研究、长期研究,至少花了20多年的时间。基本线索还是比较清楚的,就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全面研究,我们研究中国国情就是研究1949年以来的中国发展之路,主要从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与创新、发展与公平协调、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围绕着“五大发展”的五个方面展开,与党中央形成了理论互动、思想互动、观点互动。
作者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评价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创新,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五大发展”源于世界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发展实践;第二,“五大发展”总结了以往的五年规划之创新和精髓;第三,“五大发展”的提出成为五年规划设计中的重大突破,成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途径;第四,“五大发展”是全面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第五,中国的发展理念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认为,“五大发展”既是中国版的发展经济学的新理论成果,更是当代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实践。
- 【作者简介】
-
胡鞍钢,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曾出版各类专著、编著图书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曾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政策。他从1985年起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其领导的国情研究中心是中国国家决策咨询智库,编辑出版的《国情报告》专供中国省部级以上领导参阅,迄今已发行500多期。其研究成果不仅为高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而且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社会效益。
- 【目录】
-
导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1
一、“五大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最大的创新……………4
二、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5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划…………………………………7
四、“五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9
五、人的发展生命周期与五年规划……………………………11
第一章 创新发展……………………………………………… 17
一、思想来源……………………………………………………18
二、实践创新……………………………………………………22
三、内涵要求……………………………………………………25
四、主要方面……………………………………………………32
五、小结…………………………………………………………38
第二章 协调发展……………………………………………… 40
一、思想来源……………………………………………………41
二、实践创新……………………………………………………44
三、内涵要求……………………………………………………46
四、主要方面……………………………………………………50
五、小结…………………………………………………………61
第三章 绿色发展……………………………………………… 62
一、思想来源……………………………………………………63
二、实践创新……………………………………………………65
三、内涵要求……………………………………………………68
四、主要方面……………………………………………………72
五、小结…………………………………………………………76
第四章 开放发展……………………………………………… 78
一、思想来源……………………………………………………80
二、实践创新……………………………………………………83
三、内涵要求……………………………………………………88
四、主要方面……………………………………………………90
五、小结…………………………………………………………95
第五章 共享发展……………………………………………… 97
一、思想来源……………………………………………………99
二、实践创新………………………………………………… 102
三、内涵要求………………………………………………… 106
四、主要方面………………………………………………… 109
五、小结……………………………………………………… 119
第六章 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121
后 记……………………………………………………………131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