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助推扶贫攻坚及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对策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助推扶贫攻坚及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对策研究

33.45 8.4折 40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晓红、曾耀萱 著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20

上书时间2024-12-12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赵晓红、曾耀萱 著
  •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9
  • 版次 1
  • ISBN 9787548243847
  • 定价 4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85页
  • 字数 80千字
【内容简介】
  “特色文化产业”这一提法2014年正式出现于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和广大中东部农村地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探索迥异于发达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云南一直以来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探索出一条独具云南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2014年,云南制定印发了《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创造性地确立了“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体系,加上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影视、会展、演艺和乡村旅游产业,云南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在助推扶贫攻坚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
  在学术研究领域,研究者关注文化与扶贫开发的互动关系,在理论建构和实施方法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是文化脱贫的逻辑演进过程,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文化育民”和“文化乐民”,但文化富民,特别是把脱贫发展与特色文化产业相结合,唤醒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最终使其变为文化自强方面的研究还较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扶贫任务的重心将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这个意义上,如何使广大群众通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振兴乡村,切实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参与者、创造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显得尤为重要。《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助推扶贫攻坚及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对策研究》欲在此领域做一些探索。
【作者简介】
  赵晓红,女,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文旅产业管理、媒介管理相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以及云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4项。主持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民进等课题近40项。在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云南乡村振兴、民族地区文化人才发展、云南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提出了建设意见。

  曾耀萱,女,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并将前往英国深造。酷爱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专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参与了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藏羌彝走廊特色文化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一书的编写。
【目录】
一、脱贫前云南贫困区域及特色文化产业区域特点
(一)脱贫前云南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二)脱贫前云南贫困区域分析
(三)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区域分析

二、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条件分析
(一)云南特色文化产业概述
(二)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条件

三、特色文化产业对脱贫攻坚的作用
(一)有利于贫困人口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在体现物质财富效益的同时凸显出巨大的精神财富效益
(二)有利于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乡村振兴
(三)有利于带动就业
(四)有利于开辟脱贫致富新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五)有利于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群众全面发展
(六)有利于保护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特色文化产业促进脱贫攻坚分析
(一)主要做法
(二)取得的成绩

五、云南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乡村文化振兴与扶贫攻坚的衔接
(二)云南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六、特色文化产业促进精准扶贫案例借鉴
(一)四川特色文化产业促进精准扶贫案例
(二)贵州特色文化产业促进精准扶贫案例
(三)广西特色文化产业促进精准扶贫案例

七、云南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对策
(一)加强根基,明确重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门类
(二)“输血”与“造血”结合,以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三)强调扶智与扶志,以“新乡贤”作为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推器
(四)强化广泛带动,让乡村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真正受益者

八、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
(一)创新思想观念
(二)创新产业政策
(三)创新文化经济政策支持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五)创新社会环境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