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学(第2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植物学(第2版)

14.86 2.7折 55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全喜、张小平 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9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A2

上书时间2024-11-23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全喜、张小平 编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9
  • 版次 2
  • ISBN 9787030352828
  • 定价 5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26页
  • 字数 9999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
【内容简介】

 《植物学(第2版)》由科学出版社组织全国多所高等师范院校骨干教师编写而成,全书分为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孢子植物、种子植物、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四个部分,共分为13章,详细介绍了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孢子植物各类群的特征和代表植物、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系统分类、植物各大类群的起源与演化等方面的知识。

 《植物学(第2版)》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以及其他相关单位植物学方面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全喜、张小平、赵遵田、黄勇、张萍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绪论

0.1植物与植物界

0.1.1生物界的划分

0.1.2植物界的多样性

0.2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0.2.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0.2.2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0.3植物学研究的内容和分支学科

0.3.1植物学研究的对象

0.3.2植物学的分支学科

0.4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0.5植物的分类等级及命名

0.5.1植物的分类方法

0.5.2植物的分类单位和命名法

0.5.3植物界的主要类群

第一部分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第1章植物的细胞

1.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1.1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1.1.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1.3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

1.2植物细胞的繁殖

1.2.1有丝分裂

1.2.2无丝分裂

1.2.3减数分裂

1.3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1.3.1植物细胞的生长

1.3.2植物细胞的分化

思考题

第2章植物的组织

2.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2.1.1植物组织的概念

2.1.2植物组织的类型

2.2组织系统

思考题

第二部分孢子植物

第3章原核生物(Prokaryote)

3.1细菌门(Bacteriophyta)

3.1.1细菌的一般特征

3.1.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3.2蓝藻门(Cyanophyta)

3.2.1蓝藻的一般特征

3.2.2蓝藻门的代表植物

3.3原绿藻门(Prochlorophyta)

思考题

第4章真核藻类(EukaryoticAlgae)

4.1藻类植物概述

4.1.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1.2藻类植物的分布和生态习性

4.1.3藻类植物的繁殖

4.1.4藻类植物的分门依据

4.2裸藻门(Euglenophyta)

4.2.1裸藻门的一般特征

4.2.2裸藻门的代表植物

4.3绿藻门(Chlorophyta)

4.3.1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4.3.2绿藻门的代表植物

4.4轮藻门(Charophyta)

4.4.1轮藻门的一般特征

4.4.2轮藻门的代表植物

4.5甲藻门(Pyrrophyta)

4.5.1甲藻门的一般特征

4.5.2甲藻门的代表植物

4.6隐藻门(Cryptophyta)

4.6.1隐藻门的一般特征

4.6.2隐藻门的代表植物

4.7金藻门(Chrysophyta)

4.7.1金藻门的一般特征

4.7.2金藻门的代表植物

4.8黄藻门(Xanthophyta)

4.8.1黄藻门的一般特征

4.8.2黄藻门的代表植物

4.9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4.9.1硅藻门的一般特征

4.9.2硅藻门的代表植物

4.10褐藻门(Phaeophyta)

4.10.1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4.10.2褐藻门的代表植物

4.11红藻门(Rhodophyta)

4.11.1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4.11.2红藻门的代表植物

4.12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思考题

第5章菌物(Fungi)

5.1菌物概论

5.2黏菌门(Myxomycota)

5.2.1黏菌的主要特征

5.2.2黏菌门的主要类群

5.2.3黏菌门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5.3真菌门(Eumycota)

5.3.1真菌的一般特征

5.3.2真菌的分类及代表

5.3.3真菌的起源和演化

5.4地衣门(Lichens)

5.4.1地衣的一般特征

5.4.2地衣的形态构造

5.4.3地衣的繁殖

5.4.4地衣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5.5菌物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题

第6章苔藓植物(Bryophyta)

6.1苔藓植物概述

6.1.1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6.1.2苔藓植物的分类

6.2角苔纲(Anthocerotae)

6.2.1角苔纲的主要特征

6.2.2角苔纲的代表植物

6.3苔纲(Hepaticae)

6.3.1苔纲的主要特征

6.3.2苔纲的代表植物

6.4藓纲(Musci)

6.4.1藓纲的主要特征

6.4.2藓纲的代表植物

6.5藻苔纲(Takakiopsida)

6.6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6.6.1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6.2苔藓植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思考题

第7章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7.1维管植物(vascularplant)

7.1.1维管植物的基本特征

7.1.2维管植物的中柱类型及其演化

7.1.3维管植物的分类

7.2蕨类植物概述

7.2.1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7.2.2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7.3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

7.3.1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7.3.2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7.4石松亚门(Lycophytina)

7.4.1石松亚门的主要特征

7.4.2石松亚门的主要类群

7.5水韭亚门(Iso?phytina)

7.5.1水韭亚门的主要特征

7.5.2水韭亚门的主要类群

7.6楔叶蕨亚门(Sphenophytina)

7.6.1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7.6.2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7.7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7.7.1真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7.7.2真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7.8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思考题

第三部分种子植物

第8章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8.1根

8.1.1根的类型和根系

8.1.2根尖的构造

8.1.3根的初生结构

8.1.4根的次生结构

8.1.5侧根的形成

8.1.6根瘤与菌根

8.1.7根的生理功能

8.2茎

8.2.1茎的形态

8.2.2茎尖的结构和发育

8.2.3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8.2.4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8.2.5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8.2.6单子叶植物茎的特点

8.2.7茎的生理功能

8.3叶

8.3.1叶的形态

8.3.2叶的发育

8.3.3叶的结构

8.3.4叶的生态类型

8.3.5落叶

8.3.6叶的生理功能

8.4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8.4.1营养器官间结构的联系

8.4.2营养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8.5营养器官的变态

8.5.1根的变态

8.5.2茎的变态

8.5.3叶的变态

8.6花

8.6.1花的组成与形态类型

8.6.2花程式和花图式

8.6.3花序

8.6.4雄蕊的发育和结构

8.6.5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8.6.6开花、传粉和受精

8.7种子

8.7.1种子的形成和结构

8.7.2种子的基本类型

8.7.3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8.8果实

8.8.1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8.8.2果实的类型

8.8.3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8.9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思考题

第9章裸子植物(Gymnosperm)

9.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9.2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9.3裸子植物的分类

9.3.1苏铁纲(铁树纲)(Cycadopsida)

9.3.2银杏纲(Ginkgopsida)

9.3.3松柏纲(Coniferopsida)

9.3.4红豆杉纲(紫杉纲)(Taxopsida)

9.3.5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opsida)[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

思考题

第10章被子植物(Angiosperm)

10.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0.2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10.3被子植物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木兰纲(Magnoliopsida)]

10.3.1木兰目(Magnoliales)

1.木兰科(Magnoliaceae)

10.3.2樟目(Laurales)

2.樟科(Lauraceae)

10.3.3胡椒目(Piperales)

3.胡椒科(Piperaceae)

10.3.4睡莲目(Nymphaeales)

5.睡莲科(Nymphaeaceae)

4.莲科(Nelumbonaceae)

10.3.5毛茛目(Ranales)

6.毛茛科(Ranunculaceae)

10.3.6罂粟目(Papaverales)

7.罂粟科(Papaveraceae)

10.3.7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

8.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

10.3.8金缕梅目(Hamamelidales)

9.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10.3.9杜仲目(Eucommiales)

10.杜仲科(Eucommiaceae)

10.3.10荨麻目(Urticales)

11.榆科(Ulmaceae)

12.桑科(Moraceae)

13.大麻科(Cannabaceae)

14.荨麻科(Urticaceae)

10.3.11胡桃目(Juglandales)

15.胡桃科(Juglandaceae)

10.3.12壳斗目(Fagales)

16.壳斗科(Fagaceae)

17.桦木科(Betulaceae)

10.3.13石竹目(Caryophyllales)

18.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19.藜科(Chenopodiaceae)

10.3.14蓼目(Polygonales)

20.蓼科(Polygonaceae)

10.3.15五桠果目(Dilleniales)

21.五桠果科(Dilleniaceae)

22.芍药科(Paeoniaceae)

10.3.16山茶目(Theales)

23.山茶科(Theaceae)

24.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10.3.17锦葵目(Malvales)

25.椴树科(Tiliaceae)

26.锦葵科(Malvaceae)

10.3.18堇菜目(Violales)

27.堇菜科(Violaceae)

28.葫芦科(Cucurbitaceae)

10.3.19杨柳目(Salicales)

29.杨柳科(Salicaceae)

10.3.20白花菜目(Capparales)

30.十字花科(Cruciferae,Brassicaceae)

10.3.21蔷薇目(Rosales)

31.景天科(Crassulaceae)

32.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33.蔷薇科(Rosaceae)

10.3.22豆目(Fabales)

34.蝶形花科(狭义豆科)(Fabaceae,Papilionaceae)

10.3.23桃金娘目(Myrtales)

35.桃金娘科(Myrtaceae)

10.3.24红树目(Rhizophorales)

36.红树科(Rhizophoraceae)

10.3.25檀香目(Santalales)

37.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10.3.26卫矛目(Celastrales)

38.卫矛科(Celastraceae)

39.冬青科(Aquifoliaceae)

10.3.27大戟目(Euphorbiales)

40.大戟科(Euphorbiaceae)

10.3.28鼠李目(Rhamnales)

41.鼠李科(Rhamnaceae)

42.葡萄科(Vitaceae,Ampelidaceae)

10.3.29无患子目(Sapindales)

43.无患子科(Sapindaceae)

44.槭树科(Aceraceae)

45.漆树科(Anacardiaceae)

46.芸香科(Rutaceae)

10.3.30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

47.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

48.酢浆草科(Oxalidaceae)

10.3.31伞形目(Apiales,Umbellales)

49.五加科(Araliaceae)

50.伞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

10.3.32杜鹃花目(Ericales)

51.杜鹃花科(Ericaceae)

10.3.33柿树目(Ebenales)

52.柿树科(Ebenaceae)

53.山矾科(Symplocaceae)

10.3.34报春花目(Primulales)

54.报春花科(Primulaceae)

10.3.35龙胆目(Gentianales)

55.龙胆科(Gentianaceae)

56.夹竹桃科(Apocynaceae)

57.萝藦科(Asclepiadaceae)

10.3.36茄目(Solanales)

58.茄科(Solanaceae)

59.旋花科(Convolvulaceae)

60.菟丝子科(Cuscutaceae)

10.3.37唇形目(Lamiales)

61.紫草科(Boraginaceae)

62.马鞭草科(Verbenaceae)

63.唇形科(Labiatae,Lemiaceae)

10.3.38玄参目(Scrophulariales)

64.木犀科(Oleaceae)

65.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10.3.39桔梗目(Campanulales)

66.桔梗科(Campanulaceae)

10.3.40茜草目(Rubiales)

67.茜草科(Rubiaceae)

10.3.41川续断目(Dipsacales)

68.忍冬科(Caprifoliaceae)

10.3.42菊目(Asterales)

69.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百合纲(Liliopsida)]

10.3.43泽泻目(Alismatales)

70.泽泻科(Alismataceae)

10.3.44水鳖目(Hydrocharitales)

71.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10.3.45茨藻目(Najadales)

72.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10.3.46槟榔目(Arecales)

73.棕榈科(Palmae)[槟榔科(Arecaceae)]

10.3.47天南星目(Arales)

74.天南星科(Araceae)

10.3.48鸭跖草目(Commelinales)

75.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10.3.49莎草目(Cyperales)

76.莎草科(Cyperaceae)

77.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10.3.50姜目(Zingiberales)

78.姜科(Zingiberaceae)

10.3.51百合目(Liliales)

79.百合科(Liliaceae)

80.石蒜科(Amaryllidaceae)

81.薯蓣科(Dioscoreaceae)

10.3.52兰目(Orchidales)

82.兰科(Orchidaceae)

思考题

第四部分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第11章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1.1生命的起源与原核生物的产生

11.2真核藻类的起源与演化

11.3最原始的陆生植物——苔藓植物与裸蕨类植物

11.3.1裸蕨植物

11.3.2苔藓植物的起源

11.3.3苔藓植物的演化

11.4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1.5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1.5.1裸子植物可能的祖先

11.5.2裸子植物的演化

11.6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1.6.1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

11.6.2关于被子植物起源地点问题

11.6.3关于被子植物祖先

11.6.4关于单子叶植物起源

11.6.5被子植物系统发育过程

11.7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11.7.1恩格勒系统

11.7.2哈钦松系统

11.7.3塔赫他间系统

11.7.4克郎奎斯特系统

11.7.5种子植物新分类系统简介

11.8植物的进化方式和进化趋势

11.8.1上升式进化

11.8.2下降式进化

11.8.3趋同进化

11.8.4趋异进化

11.8.5特化或专化

思考题

第12章系统植物学概述

12.1物种的概念

12.2系统植物学的三大学派

12.3系统植物学的性状来源

植物学名索引

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索引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