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与成己:问道教育之学
¥
33.17
4.8折
¥
69
九品
仅1件
作者田夏彪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21
上书时间2024-11-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田夏彪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3
-
版次
1
-
ISBN
9787522514475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铜版纸
-
页数
325页
- 【内容简介】
-
人与世界的关系唯在历史中方能显露迹象和真义,因而问道教育之学也是无止境的,本真的教育或活的教育须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中不断得到揭示,这就得将对教育的析思触角延伸进本源的教育生活中。本书各篇章节主要围绕身处在教育文化中的众多当事者教育主体(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教育服务机构),通过他们的的切身需求、感受、交往之现实关系来开启、反思、把握、升华、推进教育之改革与发展。
- 【作者简介】
-
田夏彪,1978年生,白族,云南鹤庆人,教授,民族教育学博士,毕业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现为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和乡村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 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及多项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中国教育科学》《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南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学术探索》《贵州民族研究》《理论导刊》《黑龙江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管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和摘录。获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等称号。现为大理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大理大学学报》编委。
- 【目录】
-
总 论 001
第一编 教育是提升人类生命境界的学问
引 言 017
第一章 教育之学何为? 019
一、教育乃成人化的学问:树立教育学的宗旨意识 019
二、教育理解的跨学科视界:夯实教育学的知识基础 027
三、教育活力的动态实践性:养成教育学的智慧艺术 032
第二章 教育何以把人培养好? 039
一、主体生命能力的增进:教育的宗旨目的导向 039
二、人类历史经验的介入:教育的内容方式选择 043
三、自然社会人文的“共谐”:教育的功能伦理引向 046
第三章 教育实践的“三边”关系 051
一、教育实践对象与价值意义:人类生命的人性提升 051
二、教育实践结构与功能作用:人类生命的文化自觉 054
三、教育实践路向与环境土壤:人类生命的制度规范 058
第四章 教育何以要传承民族文化? 062
一、成人与事功:学校教育目的与民族文化存在方式 062
二、实践与创新:学校教育价值与民族文化演进发展 065
三、共识与个性:学校教育形式规范与民族文化内容结构 068
第五章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三维路向 073
一、时代精神的内化引领:教育意义取向的选择定位 073
二、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教育内容形式的历史逻辑 078
三、人性圆融的自由自觉:教育实践动力的审美韵味 082
第六章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定位及实践 087
一、工具技术与科学精神:注重生存本体价值,凸显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188
二、身脑潜能与个性丰富:注重交往学习价值,发挥劳动教育的文化性 191
三、秩序规范与人性能力:注重合作共生价值,激活劳动教育的社会性 195
四、全面发展与情理共谐:注重自由创造价值,追求劳动教育的审美性 100
第七章 教育实践贵乎中庸之道 105
一、教育本源:始于率性,继于修道,达于自觉 105
二、教育动力:见于微末,谨于慎独,形于诚中 109
三、教育方法:敏好于学,尚于力行,求于时中 114
第八章 贯通·贵乐·用行:《论语》中“学”之启思 121
一、学贯在通:学校教育实践要“博学约礼” 122
二、学贵在乐:学校教育实践要“仁爱意诚” 127
三、学用在行:学校教育实践要“公道忠信” 133
第九章 教育发展共生共谐的互补关系 139
一、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共生共谐”的必要性 139
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共生共谐”的内涵及形式 141
三、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共生共谐”的实现策略 43
第十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础 147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147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助力 150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师道弘扬 152
第二编 学校是打开学生生命亮光的窗口
引 言 155
第一章 学校“教”“育”“学”关系的分离与融通 157
一、学校“教”“育”“学”分离的危害 157
二、学校“教”“育”“学”的融通机理 160
三、学校“教”“育”“学”的实践路向 163
第二章 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 169
一、学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生命开启 69
二、学校教育的实践逻辑:矛盾直观 171
三、学校教育的内容形式:文化交往 173
第三章 学校教育要破除学生成长的制约 176
一、学校要破除名利等级观念,积极倡导“仁爱好学”的价值取向 176
二、学校要破除知识应试观念,确立“成人成己”的宗旨 177
三、学校要破除权威支配观念,构建“自由民主”的交往规范 177
第四章 成长中的问题:学校立德树人的着眼点 179
一、求知中育兴趣:学校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179
二、省思中育美善:学校德育的品质引领 180
三、规范中育个性:学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182
四、竞争中育合作:学校文化的公共精神陶冶 183
第五章 当前师德建设“虚无”的成因审视 185
一、师德观念认知的“工具化” 85
二、师德规范标准的“捆绑化” 86
三、师德评价监控的“行政化” 88
四、师德建设的“教育学化” 189
第六章 如何走出道德教育的脆弱性? 191
一、从物本到人本:道德教育的价值转向 191
二、从超越到自我:道德教育的目的转型 193
三、从知识到生活: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 194
四、从单一到互补:道德教育的法治保障 195
第七章 论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基础 197
一、道德教育主体的双向交往共生 197
二、道德教育规范的逐级递进统一 200
三、道德教育意义的生命实践回归 202
第八章 认识自我与超越自我:论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205
一、道德教育与“认识自我” 205
二、道德教育与“超越自我” 207
第九章 从“物本”转向“能本”: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9
一、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本”取向表现 209
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本”取向成因 212
三、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本”转向的实践路径 214
第十章 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因”与“应” 218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表现 218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成因 220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223
第三编 教学是开启师生生命交往的场域
引 言 227
第一章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误区与消解 229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问题 229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成因 233
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37
第二章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增进的实践选择 241
一、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241
二、国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242
三、提升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244
第三章 大学积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结构及实现 248
一、大学积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248
二、大学积极型师生关系的结构 252
三、大学积极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256
第四章 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误区及应对 260
一、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误区的表现 260
二、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误区成因 262
三、消除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误区的策略 265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及实践条件 268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足的表现 268
二、人文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271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的实践条件 273
第六章 走出课堂教学消极“纳什均衡”危机 276
一、当前课堂教学消极“纳什均衡”危机的表现 276
二、当前课堂教学消极“纳什均衡”危机的成因 278
三、当前课堂教学消极“纳什均衡”危机的应对策略 280
第七章 消解工具化倾向: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的策略 282
一、当前大学生学习工具化倾向的表现 282
二、当前大学生学习工具化倾向的成因 285
三、大学生学习工具化倾向的消解策略 288
第八章 大学生班级管理“三重断裂”困境与突围 291
一、大学生班级管理“三重断裂”的表现 291
二、大学生班级管理“三重断裂”的成因 294
三、大学生班级管理“三重断裂”的消解 296
第九章 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与解蔽 300
一、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及其危机表现 300
二、大学生审美教育回归的必要性 302
三、大学生审美教育回归的路径 303
第十章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思想困境及转化 306
一、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思想困境的表现 306
二、解除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思想困境的教育对策 310
参考文献 314
后 记 32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