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港魂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空港魂

正版现货,品相完整,套书只发一本,多版面书籍只对书名

22.88 4.6折 50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璐璐 著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9-12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璐璐 著
  •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10
  • 版次 1
  • ISBN 9787516912621
  • 定价 5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0页
  • 字数 312千字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是欢乐与苦难常伴常随,可是苦难却过早地降临到了我们家,让我们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之重。是妈妈的坚强闯过了一道又一道关,并且在生者与逝者之间诞生了一部《空港魂》,以此告慰云天之外的哥哥——他所爱的每一位亲人和爱人仍好好的活着。
【作者简介】


黄璐璐,女,1948年9月18号出生。大专学历,师。之前没有出版过图书,因为家中发生巨大变故,所以才写本书进行纪念。

精彩内容:

三代人的脚印

章这个家族步履蹒跚
一生逢其时

我出生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八。那年秋天,母亲在怀我八个月的时侯不慎摔了一跤,让我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间报到。凑巧的是,这个提前不偏不倚把我降落在九月十八号这,众所周知,那是一个什么子!在人生的驿途上,相信时与运的人不乏少数,每个人一路走来或时运不济或时来运转。而我,难道命运早已对我作了某种预设?呜呼!
几年前我在阅读有名旅美画家陈丹青的文集时里面经常提到民国二字。来我与丈夫又喜欢看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晚九点档往事以及接下来的档案栏目,民国的人和事讲得更多了,似乎唤起了我的警醒。回首自己六十多年的人生,我恍然有了一种了悟,我出生在民国末年,也与民国沾上了边。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三个时代——民国,新中国,新新中国(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自序p15)。,我对外孙女玩笑说外婆算得上是个三朝元老啦!孩子用怀疑的目光对我说:“外婆,看您老的年纪不太像吧?”我赶紧拿出给她看,她说:“啊,还真算得上啊,算你运气。”我说什么运气呀,算我晦气。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中叶。我所经历的这个世纪是中国历多难特别少见的世纪。前半叶国难深重炮火连天,黑暗与光明几度更替。后半叶有颠倒乾坤的“”,有打开国门的改革开放,有“留级补课”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可以想见,身处如此热闹,如此少有的二十世纪,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我也不例外。随着阅历的增长,命运的跌宕起伏,来我有着强烈的叙说。可是我的童年与青时期是个没书读没学上的年代,既无天赋又无学养,无以表达成了我难以动笔的优选困扰。目睹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各个领域人才辈出,文学也不例外。随着那些文学大师与新生代作家作品的不断面世,每读完他们的一部好书,每加重我的自卑与灰心。我无数次动笔又无数次却步。但往事如暗流时不时在我心中涌动,令我寝食难安,不吐不快,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眼看额头的青丝在加速变白,那是一种无言的催促,人生苦短,余生无几了。小外孙女见我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要我告诉她原因,我说外婆想写一本书,可是不知道怎么写。孩子说你想怎么写怎么写呗,用不着唉声叹气呀。然而我怎可将我沉重的人生告白于一个如此年幼的孩子啊!我说等你十岁了我跟外公会告诉你原因的(那是二八年,她七岁),大家都信守承诺好吗?懂事的她说我很快会到十岁的,我们拉钩为定。然后便鼓励我:“外婆,你还是先写吧,只要你写出来肯定有读者,至少有一个,那是我呀。”“啊,宝贝,你说得太好了,太有号召力了,那外婆现在开始为你讲那过去的故事吧!”于是我抱着不求传世但求传孙的心愿,开始了断断续续的书写(动笔于二八年十月,半年以后丈夫患病手术,一搁三年)。
我很不满意我的生辰年月,一九四八年,国共大决战,兵荒马乱;九月十八,国难纪念,怎么会是这年这月这天啊,不祥的年月!我讨厌我的生。还好,这是农历八月十六,中秋节的第二天,月光依然明亮。也许我的生离月光太近,因此我的人生有亮光却没有温度,大半生在阴冷中瑟瑟发抖。
我的出生地位于被朱元璋皇帝誉为“东海瀛珠”的崇明岛县城。
那一年中秋节的那一晚,在兴贤街中段一幢坐西朝东的二层小楼内,楼台的廊檐下坐着一对婆媳在赏月聊天。那时没有电灯,婆婆趁着明月的光霭将一束彩丝线一端拴在栏杆上,正编织着一根丝绳,名为“绳”,以备为将要降生的孙儿吊上一个吉祥物挂在小脖子上,愿他如小一样健康活泼地成长。
这个家此时显得有点冷清。偌大的一个宅子十间房屋内只住着三个人,婆婆儿子和儿媳。公公早在十年前去世,三个女儿也相继出阁。此时家中专享的男主人(我的准父亲)正在离家不远的汇芳书场听评弹白蛇传。那个年代听评弹是这个海岛小县城寻常百姓专享的娱乐生活。花上一毛钱,泡上一壶茶,点上一支烟,近距离地聆听一男一女吴侬软语、原汁原味的弹唱,这种享受近乎。
良宵易逝,不知不觉中明月的清辉已经流泻到院子的花砖上,楼台被夜笼罩。
夜渐渐深了,“绳”也编好了,婆媳俩准备回房休息。可是儿媳起身时身体好像被藤椅吸住了,怎么也站不起来。“妈,我腰里酸得像脱了节,可能是坐久了。”儿媳对婆婆说。婆婆听后急忙说:“那赶快回房去床上躺着吧。”边说边扶起儿媳回房去了。
不一会儿到了评弹散场时刻,楼梯上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楼上寂静无声,男主人不安地叫道:“妈,你们在哪里呀?”“在北房间。”母亲回答道。楼上北房俗称上房,是小两的婚房。步入,只见母亲正在给儿媳不停地按摩着腰部。母亲说:“瑛小姐大概黄昏时,在楼台上坐久了,把腰坐酸了,若是要生的话应该还有个把月,不过要着点为好,你们早点睡吧,有事叫我,我下楼去了。”婆婆住在楼下北房间。婆婆是过来人,知道腰酸是临产症兆之一,只是觉得还没到瓜熟蒂落的时候。
瑛小姐是婆婆对儿媳的尊称,因为儿媳的名字叫“凤瑛”,这个称呼一直保持到婆婆一九七一年去世为止。中华共和国成立前,但凡有一点熏陶的家族之中,尊幼长辈之间的称呼都中规中矩,什么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姑爷、少奶奶一大串的人称代词,只有父母对子女才能直呼其名。时至我母亲仍脱不了旧俗,见了我的女同事和女朋友是小姐长小姐短,令我不知所措。记得我父亲在世时,当外婆与父亲岳婿相见时,老人家称一声“姑爷”,父亲彬彬有礼地回敬一声:“姆妈,您来啦。”等到我渐渐长大,这些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显得不合时宜,人们视之为封资修、老古董、四旧,唯恐祸从出暴露身份,于是一度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我也许是后一批旧礼教的见证人,曾经感知身受,这是一种俗与称谓,也不知起始于何朝何代,证它于我能力所不及。如今这一串老古董又重新冒出来了,但我发现“老爷”后面加了一个“子”,与原称已产生了歧义,堂堂老爷倒已被请出了殿堂,而先生、夫人、太太、公子、小姐呼唤的频率远比往时高。眼下又审美混淆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年轻男女一律统称帅哥。更有甚者,我在几年前去看一个楼盘,走进售楼大厅,广告牌上写着“如果阁下能入住某某院墅,那是您荣耀与显贵的像征”。我不胜厌烦:奸商!阁下能随便称呼的吗?一声“阁下”捧得你飘飘然,头脑一热当即买下,后若遇质量瑕疵,“阁下”变成了孙子。这也许是一声尊称的魅力与意义,无本取利,效果神奇。虽然这些只是社会的一个侧面,它却隐示了人类历史的前行往往会颠颠倒倒一步三回头,然而负负得正成了历史的潜规则,现当代想来体悟尤深。
再回到那个中秋之夜,十五个小时后,随着我的声啼哭,母子三人便升任为新的角,他们成了我的祖母、父亲和母亲。
半夜时分我母亲腰部愈加酸痛难忍,并且有规律地阵痛。虽是头胎,没经验,但听婆婆说一阵一阵腰酸是临产的前兆,大概要早产了。母亲对父亲说:“把妈叫上来吧。”祖母从睡梦中听到儿子的叫唤声,急忙起身上楼来问道:“瑛小姐怎么样了?”父亲说:“妈,凤瑛腰里酸痛越来越厉害了,有点忍不住了,会不会要生了?”祖母说蛮像。父亲听后急得不知所措,“那怎么办呢,半夜三更的。”祖母却较沉稳,此时祖母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她安慰道:“不要紧张,头胎是很慢的,等天亮了我去叫接生婆来,现在已是后半夜了,马上要天亮了。”
凌晨,我祖母去兴贤街北头对面的黄伯钧宅上把沙浪婆婆叫来也好有个帮手,又去北街(现八一北路)上请接生婆去了。沙浪婆婆与我祖母都是祖父的小妾,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善良敦厚,她们共同伺候着同一个男人,虽是一对情敌,然而现实中她们情同手足,情谊胜过亲姐妹。
当沙浪婆婆赶来时,我母亲在床上痛得哇哇直叫,趁缓过神来时叫了声:“沙浪妈妈,你来啦。”一会儿接生婆也来了,两个婆婆轮流陪伴在儿媳的床边,我父亲被劝到南房间休息。他身患严重的肺结核,一有刺激要发病,在这个节骨眼上可千万不能添乱。
面对着儿媳在床上哭爬滚打的惨状,两个婆婆也像被油煎似的揪心难熬,束手无策。这是女人必须过的一道鬼门关,神仙也帮不了忙啊!经历了十六七个小时死去活来的折磨,终于在次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房间里传出了呜哇呜哇的啼哭声,在场的人都松了一气。但婆婆和产妇都在紧张地等待接生婆的揭幕。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特别是这个家族阴盛阳衰了整整一代人,对男孩的渴望可想而知。接生婆也报喜不报忧,见是一个女孩暂时沉默,延缓主人家哪怕多一分钟的希冀,晚一分钟的失望。
终于接生婆揭了谜底,刹那间三个人顿时沉默不语,失望是肯定的。稍作停顿,两个聪明的婆婆立刻缓过神来接说:“蛮好蛮好,先开花后结籽,顺理成章。”房间里开始有了说话声。不一会儿接生婆把洗好包好的婴儿抱给两个婆婆看,沙浪婆婆惊喜地叫起来:“姊妹,你看这个小丫头多像你呀。”(祖母比沙浪婆婆小十三岁,故称祖母姊妹)祖母从接生婆手中接过蜡烛包,映入她眼帘的确实是一张熟悉的小脸,仔细端详,五官七窍越看越象,祖母顿时喜出望外,走到南房间门喊道:“九郎,快过来,小囡生出来了。”我父亲在南房间早已等得心急火燎,听到母亲喊他,立即走过来,从母亲手里接过蜡烛包,只见这个湿漉漉的,血头血脑的女婴瘦得皮包骨头,轻得没有分量,吓得他怕碰碎似的还给了祖母,说:“这么小,能照料得活吗?”祖母说:“小囡哭声倒蛮有劲,骨架也蛮长大,格外当心点好了。”(我母亲说我出生时只有四斤八两)我母亲听到了,心情的创痛更甚于伤的创痛。父亲走近母亲床前,见妻子脸惨白,泪眼模糊,一股强烈的自责涌上心头。结婚两年来,兵荒马乱,贫病交加,一座体面幽深的庭院遮盖了不为人知的困顿。因家道中落,多年失去了经济来源,怀孕的妻子非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倒要在自己发病时夜守候,端汤倒水,过度劳累,终致早产。望着气若游丝的女儿,父亲悲从中来。我母亲见丈夫呆若木鸡地立在床前一言不发,以为是生了女儿不高兴,委屈地说:“我也很失望,只怪我肚皮不争气。”父亲知道妻子误解他了,说:“我是在想这个小孩太弱不禁风了,不知能养活吗?”八个月的早产儿在那个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存活率确实是要打折扣的,父亲的担心不无道理。尽管是个女孩,既然有缘与父母谋面了同样是心肝宝贝啊!以后的事实证明父亲并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庸流之辈。纵然他比别的男人更渴望儿子,但面对一个个女儿的降生始终坦然接受。
命运将这个女孩赶在共和国诞生的前一年秋天抛入了尘世,我生命的长河便起源于这一刻,前面的河道是宽阔坦还是绝壁险滩还充满未知。尽管以后的事实证明我这一生并不幸运,但我始终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的两颗细胞孕育了我的生命,让我享受活着的过程与大千世界的精彩。
我是父母的个女儿,初为人父,父亲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二天,他为女儿取名“仲华”,意为中秋节第二天出生。可我母亲听了很不赞成,说:“你是个聪明人,怎么取了个毫无新意的名字,隔壁邻家的女孩也叫‘重华’,字不同音同,而且别人听了还以为是第二个孩子呢,再另起一个吧。”父亲觉得我母亲的话有点道理,说:“好吧,听你的,我去找大姐夫为我们女儿取名,让你满意。”我的大姑父冯公培早年于本东京大学文学系,并取得博士,取个名字信手拈来。母亲说:“对呀,照例是要姑父姑母取名的呀,快去找他们吧。”
十二朝那天,我大姑母拿着大红帖子来娘家交与我父亲说:“九弟,姐夫说不要取什么芳呀珍呀,取一个带点洋味的名字,不知你们满意否?”父亲展开帖子,上面用漂亮的毛笔字写着:姓黄,名璐璐。并附上注释:璐,美玉也;璐璐,集美玉之大成也。祝愿侄女一生披金戴玉,富贵。落款:姑父姑母贺。一家人看了当然称心满意。多么美好的祝愿,但愿这位黄家的千金大小姐伴朝霞夜伴明月,一生尽享盈满富足。其实大姑母明知娘家早已衰败不堪,这个小侄女的命运注定沧桑跌宕,只是想博得弟弟弟媳的欢欣而已。
感谢姑父冠了我一个很时尚的符号,这种abb结构的取名以后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所采纳,它让人感到活泼,年少,即使将来人老了,名字依然彰显年轻。留洋的姑父是前卫,我对他的怀念一如我的名字伴我的生命同在,铭记一生。
而今,当年的小女孩已经蜕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妇,可叹姑父姑母的良好祝愿全然没有兑现。不过,剔除时代的因素我的人生也并非坏得一塌糊涂,我也曾经如中国的每一个朝代一样有过一段鼎盛时期,只是很短暂很短暂。如今,回首人生路上的每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一路风景一路泥泞,时常惋叹人生无常。

二叙说的

三年前的一个,八岁的外孙女在弹奏秋私语,我走近她,伸出我那纤细的双手对她说:“宝贝,外婆如果小时候也有机会学钢琴,也会弹得很好,你看我的手指那么纤细,可惜生不逢时啊,外婆不想活得太长寿,好早点重新投胎,能重新开始。”机灵的她听后一脸孤疑地问我:“外婆,我们一家人生活很,你干吗那么悲观呀?”然后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外婆,你想错了,我告诉你,地球上的人和所有有生命的动物一旦死了死了,如果下次能再投胎说不定原来的人会变成一只动物或者一条毛毛虫,也有可能是外星人,根本不可能是你想要的那个人。外婆,你别瞎想了,我还是希望你长寿。”真是语出惊人,闻所未闻。我居然被她说得将信将疑,立即问她:“乖宝,你是听别人说的还是书上看到的?”她诡异地朝我做了个鬼脸说:“暂时保密。”我明知不会有来生,只是发泄内心不为她知的伤痛,一个八岁孩童竟然能重建我的信念。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小精灵告诉我说:“外婆,上次的话是我自己编的,骗骗你让你开心点。”我的小心肝啊,什么叫善解人意,你居然能潜入我内心深处去解我的心结,我怎可轻言放弃啊!
两年以后,待她过完十岁生,我们信守约定,把心中隐藏多年的秘密告诉了她,她吃惊之余含泪安慰外公外婆说:“你们应该早点告诉我,我会想办法安慰你们,你们也别再伤心落泪了,我虽然代替不了舅舅,但我会为你们争气的。”她青出于蓝胜于蓝,她品学兼优,在学上几乎无可挑剔。这个孩子是上帝抛给我们的一根缆绳,把我们从苦海深渊缓缓拉向彼岸,让破碎的身心试着重新出发。她太过聪明,太过秀丽,因为前车之鉴,让我有种莫名的惶恐。还好她是个女孩,姓张,离黄家远远的。
历经了大半个人生,我终于自悟,难怪前人把凡尘俗世称之为滚滚红尘,人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叶扁舟,微风轻浪尚能咬牙挺过,惊涛骇浪只能听天由命了。细究芸芸众生,能圆满无憾的人生凤毛麟角,这是个可望不可即的概率,是上帝对之的馈赠,不可能在我身上发生。
抱着一份自我安慰,趁着思路尚能清晰,我开始盘点我生命里的点点滴滴,我静静地回首往事,追溯家族的历史,回顾自己的经历,将这些逝去的故事重新拷贝,把它们化为具体,化为文字,谨此祭奠祖宗,祭奠亡灵,也让自己的心灵在倾诉与吟唱中得到排解与慰藉。老之将至,时不我待,我逼迫自己非写不可了。
三我的祖父祖母

如果把这个家族比作一条长河,那么我愿做贯通两岸的桥梁。站在桥上,遥看两岸风光,此岸是奇石嶙峋怒涛翻滚,彼岸是新苗初长却惨遭六月飞雪。两道风景线展示了四代人的不同命运,他们是我的祖宗,我和我的儿女,是我的至亲至爱,我与他们休戚与共,血浓于水。这个家族是如此颠沛如此不幸,令我长叹,催我书写。

我的祖父黄锡藩,字椒荪,乳名锦培。在崇明县城内字“椒荪”比他的名“锡藩”似乎更有知名度。他虽没有位高权重的功名,也没有富甲一方的财富,但对于县城内老一辈人来说,黄椒荪的名字耳熟能详。中华共和国成立前县城内政治、经济、基本掌控在城中六大家族手中,即苏家、周家、昝家、阎家、陆家、黄家。人们将这六家编成一句顺溜:苏周昝,阎陆黄。而这排行小六子的黄家也挨不上我祖父,而是中华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县中心医院院址的黄家花园主人黄稚卿。但祖父的外婆家是昝家,岳父家是苏家,于是也与六大家族扯上渊源了。可是沾亲带故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不能表示自身的强弱,靠依附某一方来张扬自己会被人蔑视。我的祖父绝不是庸俗之辈,他从小有凌云壮志,他一生奋斗不息,立誓要荣宗耀祖,但苦难却无休无止地纠缠他,消蚀他,令他的一生活得十分沉重,十分坎坷。
我的祖父生于一八六一年六月,属,逝于一九三八年六月,享年七十七岁。他是前清武举人,生前数十年在崇明政台衙门供职,流动于崇明与启东之间。纵观祖父的一生,命运似乎对他并不青睐。他三岁时二十六岁的父亲患肺结核病故,母亲一头撞在丈夫的棺椁上哭晕了过去。族中长辈非但毫无怜悯之心,还幸灾乐祸说:“看你这个小寡妇拖个毛头小孩怎么活下去。”想气走太祖母早点改入他门以侵吞太祖父的这份产业。太祖母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昝家,因中秋节出生,故姓昝名正华。提起昝家,姑母告诉我这样一个传说。昝家的上祖有位名叫昝相会的男子是清廷的。有一次,他带领军队与太军作战战败了,成了朝廷罪臣,不敢回原籍。他察看了地图后选择渡江来崇明躲罪,从此以后定居崇明县城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故崇明姓昝的唯此一家。昝家传承至今代代读书为本,教书为生。近数十年间有数位昝家的儿女在崇明的教育事业上颇有建树,被载入崇明县志,为后人所敬仰。太祖母昝正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通晓文墨,知书达理,二十一岁嫁入黄家,郎才女貌,喜结良缘。谁知不到三年丈夫一命呜呼!面对灭顶之灾,绝望之余她痛定思痛:自己气死了岂不便宜了这帮狠心的贪财之徒。于是她把赌注押在了三岁的独子身上,要与命运再赌一次输赢。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医疗技术较之西方相对更落后,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也进展微乎。我外婆生了十个小孩,因病夭折了五个。面对天花、白喉、伤寒等烈传染病,只能用来缓解,生死只能听天由命。可想而知,这个三岁男孩想要过关斩将,长大成材,能有几分胜算啊!别无选择,太祖母抱着有孩子有希望,有未来的信念,再苦再难也要把这棵小苗培养成参天大树。据家谱记载,黄家到我祖父这一辈是五代单传,这是一副怎样的重担!

当她从年轻丧夫的悲痛中缓过神来后,开始了自己的育儿规划。听姑母说,太祖母是个聪明能干的女强人,凭着她具备的学识自己当起了孩子的启蒙老师。当祖父三岁时让他开始背诵“四书五经”,太祖母称之为练“童子功”。太祖母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古训,唯其如此才能有孤儿寡母的出头之。太祖母几年如一躬亲身受,严厉督教,完成了现在称之为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国有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可见早期教育自古有之,不是新名词,不是洋玩意。二一年我女儿怀孕了,她买了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后又买了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成为哈佛女孩或牛津男孩,也可能是这两本书把我国的早期教育推向了。我以祖上的先例为鉴,更怀揣着与天下父母同样的梦想,仔细阅读,认真实践,在小外孙女身上取得了比预期更佳的效果。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千篇一律,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难偏颇。

也许上天对这对孤苦母子的格外眷顾,让这个三岁男孩天、一年年有惊无险地渐渐长大。早慧,勤勉,使祖父早早的练成了文章武功出类拔萃的才俊,不满十八岁中了秀才,三年之后又取了武举人。随后放官崇明政台衙门。政台衙门负责管辖全县的与治安,相当于现今的公、检、法。四十岁以后被派往分管启东辖区(江苏启东县,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行政隶属于崇明县,是崇明的外沙,俗称“北沙”)直至退休。一九三八年六月,祖父七十七岁时病故于启东县三和镇。他的后半生与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那里有他的情之所系,事业所在。
由于太祖母的父亲是朝廷命官,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干部子弟,沾着这个光,所以当太祖母八十寿辰时,地方上将她二十六岁丧夫,一生守寡,抚孤成立的事例上报朝廷。溥仪小朝廷为弘扬中华民族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御笔亲赐“钦旌节孝”匾额一块,并附红、黄、咖啡金丝寿字花纹等织锦缎四匹,补酒四瓶。那块匾额一直保存在富民街十五号我家老宅的祠堂内,我五六岁时亲睹此匾。记得某年秋天的,祠堂因年久失修突然屋顶坍塌了一半,守宅的男子顺江到我们现住的新宅上来告知我父母,我父亲正发病躺在床上。母亲拉着我一起赶到老宅上。那时我没条件上幼儿园,上小学也得满实足七岁,只能待学家中,也正好给父母当个小帮手。母女俩急忙赶到老宅,只见祠堂俸在长几及龛台上的木牌位散落了一地,挂在梁上的匾额也掉了下来,母亲和我顿时毛骨悚然,束手无策。后来母亲与顺江去新宅拿来了一个大木箱,我因一个人留在那里害怕,也随他们跟来跟去。他们把地上的牌位和匾额装到木箱内,抬到了新宅底楼厅内的一个角落。我和母亲回到房间,母亲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父亲,躺在床上的父亲气喘嘘嘘嘶哑地长叹:“怪我无能,对不起祖宗啊,连家堂(祠堂)也无力修筑,不孝子孙啊!”后哽咽得说不下去了。母亲忙安慰说:“老祖宗知道我们现在连饭都吃了上顿没下顿,活人都快饿死了,不会责怪你的。”那时我已有了一个妹妹,祖母去了上海姑母处,一家四度维艰。懂事的我听在旁边也忍不住低声抽泣。前面那阴森森的场景连同父亲的悲叹声,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划上了一道深深的痕,它是我至今心灵图谱上无数道伤痕中或许是早刻上的一道。
【目录】


章 夺孙战争

第二章 二亩地

第三章 感恩新时代

第四章 穿越青春期

第五章 美丽校园 激扬人生

第六章 启航

第七章 暴风雨前夜

第八章 魂断空港

第九章 我心依旧

第十章 拯救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