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3辑总第28辑)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第3辑总第28辑)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52.12 6.6折 79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5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9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36785
  • 定价 7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页
  • 字数 33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28辑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文本、文献与思想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专题,收录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生代学者的新成果。本辑既有对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检视和思考,也有对经典文本与文献细节及思想史的考证和探究,还涉及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与新动态的关注和分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讨论,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面貌、新态势。 
【作者简介】
吴向东,出生于1966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的哲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价值秩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部重点委托项目1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形成与演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文化概论》的研究与编写。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专著1部,出版《论人的全面发展》等合著6部。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实践的普遍性和理论的普遍性【李景源】/3
“共同活动方式”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唯物史观的实践前提及其价值旨归【康渝生 谷永新】/12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研究【张 端】/23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历程及当代价值【陈界亭】/36
重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付泽宇】/47
再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共同研究域【陈永盛】/58
试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基础【周竹莉】/68

文本、文献与思想史研究
从“客观规律”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看“十月革命”的哲学基础【竭长光】/81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斯宾诺莎与马克思的比较【赵林林】/91
从启蒙理性主义、德国历史主义到马克思的历史科学【焦佩锋】/106
马克思处理黑格尔辩证法的两条路径及其关系
  ——从《〈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的“翻转”范畴谈起【訾 阳】/118
形式规定:一个被忽略的重要方法论范畴
  ——文本语境中马克思资本观的方法论考察【刘 礼】/132
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四组关系问题【覃诗雅】/142
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批判【程慧敏】/153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独立性的阐释与演变
  ——以普兰查斯的国家相对自主性为视角【张 超】/1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思想的方法论意义【何小勇】/177
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命题及国内话语权维护【郑 伟 王亚宁】/186
怎样的“物”与何种的“观”?
  ——对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范式反思与新探【陈辞达】/19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温 泉】/207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唯物史观的当代开显【杜松石】/216
论习近平绿色发展思维方法的科学构成【孙 欢】/223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后形而上学语境下的理性统一方案
  ——论哈贝马斯交往合理性概念的哲学意蕴【侯振武 黄亚明】/241
科恩对社会主义平等的辩护及其限度【李逢铃】/253
平田清明的市民社会史观研究——兼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宋振美】/266
唯物史观视域下密里本德国家理论再认识【雷晓欢】/274
拉克劳和墨菲为什么要“重读”第二国际【冯燕芳】/285
罗兰·巴尔特零度写作的阶级困境【张云飞 张嘉慧】/296
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胡文臻 李厚羿】/30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