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
  •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
  •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
  •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
  •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1辑)

10 1.5折 65 八五品

仅1件

广西桂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景和 编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78-2-1

上书时间2024-10-08

桂林百科书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梁景和 编
  •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6
  • 版次 1
  • ISBN 9787565600029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8页
  • 字数 41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大陆史学界所重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地访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获取第一手的口述资料,然后再经过筛选和比照,分析和辨伪,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口述史学对史学的发展无疑意义重大。本文是对口述史的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实践体验。
  一、关手口述史的回望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方法,口述史的方法应当具备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史学家搜集史料的方法;其二,史学家利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的方法。人类历史上,在撰写史书之前,就有从事过运用访谈和调查进行搜集史料的工作,在中国三千多年前,周朝就设有专门为史官搜集人们言谈内容的书记,所谓“动则左使书之,言则右使书之”。这些书记主要是记载君王的言行举止,而不是普通社会的历史,但到汉代,确实已运用访谈、口述的方法来搜集史料。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依据大量的实地考察得到的口述访谈资料与丰富的文献记载相互引证而撰写的。在西方,如早期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使用口述证据的。在古代希腊,“历史”一词的含义就是“根据事件的目击者所做的证词去推究事实的真相”①。这里的证词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口述证据。实际上,历史学家所使用的史料归根结底都是来源于口述。例如;社会史广泛使用的官方调查委员会的社会调查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口述,其中有很多证据都是经过对目击者的访问而获得的。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史学方法,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产生,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利用。
【作者简介】
  梁景和(1956~ ),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龚书铎先生、李侃先生、林增平先生、耿云志先生。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女性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瓶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主张用多学科的角度看待社会文化的演化,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文化问题。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专著有《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中国陋俗批判》、《日本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主编有《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学论丛第一辑:社会生活探索》等。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关于口述史的思考(代序)
卷一:土改、农业合作化
1.毛泽东让组织起来,咱就得组织起来
2.合作化政策得听领导的
3.党员干什么都要走在群众前面
4.我是怎样领导互助合作的(上)
5.我是怎样领导互助合作的(下)
6.基层领导办社积极性很高
7.土改把人整怕了
8.农业社产量没有明显提高
9.模范农业社的带头人
10.一个普通社员眼中的合作化
11.从互助组到合作社
12.我为什么要加入农业社
13.我所经历的互助合作

卷二:医疗卫生制度
1.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
2.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二)
3.我的半农半医培训经历
4.合作医疗制度兴衰的根源
5.公社医院会计眼中的合作医疗制度
6.从卫生员、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7.我的产褥热经历
8.公社卫生院——三级医疗保健网的中枢
9.自力更生、勤俭办医
10.一个农村女青年的赤医人生
11.我们是如何开展“两管五改”工作的
12.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
13.深泽县合作医疗第一家
14.一个联合诊所的变迁
15.毛泽东思想培养出来的半个“傻子
16.深泽县“北大荒”医疗卫生事业的今昔
17.一个生产大队支部书记的“文革”经历
18.从西医学徒到公社卫生院院长

卷三:“文革”的家庭文化
1.“铁姑娘
2.“‘窝里斗’不好”
3.“这里不乱”
4.“难与命相争”
5.女人命苦
6.艰难时日
7.“‘文革’时我没出去”
8.“往事不堪回首”
9.“被专政了几个月”
10.“噩梦”
11.“我出身好”
12.“北京来的人”
13.“文革”大家谈
14.“不跟着起哄就不乱
15.“‘文革’中的我们”
16.“那时我们很年轻”
17.“父亲影响了我”
18.“我选择不了社会和时代”
19.“我从兵团走来”
20.“最典型的无政府状态”
21.“我一直都很逍遥”
22.“我家里没有派性”
23.“我随父母下干校”
24.“那时我是红小兵”
25.“出身真重要”
26.“我也曾去抄家”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