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市博物馆100件藏品的故事
  • 惠州市博物馆100件藏品的故事
  • 惠州市博物馆100件藏品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惠州市博物馆100件藏品的故事

以惠州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主角,跨越多个时代,品类丰富,均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彰显了惠州地方文化特色。

86 86 全新

库存99件

广东惠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惠州市博物馆、钟雪平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58006

出版时间2022-08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08

印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纯质纸

页数330页

字数328千字

定价86元

上书时间2022-08-22

阅客文化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产品特色】

1. 图文并茂,用书本即可抵达文物现场,了解惠州市博物馆众多文物的今生前世;
2. 以惠州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主角,跨越多个时代,品类丰富,均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彰显了惠州地方文化特色。

【编辑推荐】
面对文物,普通人难以透过它们看到其隐藏的文化内涵,本书以照片为媒介,辅以相关知识点,教你看懂这些惠州珍贵文物的秘密。

【内容简介】
本书为惠州市博物馆内文物介绍的文章汇编,主要是作者近10年来在地市级和国家级专业学术期刊、网站等发表的有关惠州市博物馆文物的介绍性文章。书中所录文物以惠州地区出土并定级的珍贵文物为主,从文物基本情况、名称来历、历史意义、相关故事及与惠州地区发展史和价值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用文物概述惠州发展历史,让博物馆藏品从单纯的视觉观赏效果转化为读本,充分发挥文物内涵,让文物活起来。

【作者简介】
钟雪平,广东河源龙川人,现为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惠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博协陈列艺术专委会常务委员。从事文物考古、古建筑研究、文物保护等专业工作20多年。参加工作以来,受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邀请,参与港澳台有关专业工作1项,负责或参与文物专业测绘、调查、考古发掘20余项,迄今在《丝绸之路》《鉴定与鉴赏》《遗产与保护研究》《神州民俗》《惠州文化》等国家、省、市级专业刊物及其他报刊、图书上发表论文13篇,在《惠州日报》《惠州文化》《惠州故事》《惠城文史》等报刊发表文章30多篇,参与或执行主编专业书籍10本,与惠州市博物馆及惠州学院共同承担完成多个专业课题。曾主持完成惠州东江民俗文物馆、惠州市博物馆(新馆)、邓演达陈列馆、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陈炯明史料馆、葛洪博物馆、惠州苏东坡祠、东坡纪念馆、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等专题陈列布展工作。

【前言】
为响应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的讲话精神,充分挖掘地方博物馆藏文物的历史价值,让文物活起来,惠州市博物馆特地从其藏品中挑选了100件文物,以惠州地区出士并已定级的珍贵文物为主,按历史发展历程为脉络,结合惠州历史,充分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用文物概述惠州地方发展历程。这里所录文物几乎涵盖了日常所能见到的各类型文物,包括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和砖瓦、石刻、玺印、货币、徽章、拓片等,均以图文故事形式与读者见面。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为我们认识和评价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近年,《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热播,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性,促进了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惠州市博物馆100件藏品的故事》为各类文物介绍文章汇编,有部分是作者近10年来在各类公开期刊、网络平台及报纸发表的。全书原则上以时间为顺序,内容上分“文物档案”“文物故事”“文物价值”三方面对文物进行了论述;同时特选了时代特色鲜明的革命文物、微章,以及集中承载惠州文化底蕴的石碑石刻。为加强文物价值传播,让更多的民众及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文物的丰富多彩,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走进课本,让学生们走进博物馆,自觉参与文物保护,也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现实需要。为此,惠州市博物馆联合惠州市阅客文学院,结集出版《惠州市博物馆100件藏品的故事》,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文摘】
新石器时代石锛
文物档案
石锛,通长6.8厘米,通宽3厘米,厚约4厘米,质量40克。表面凹凸不平,较粗糙,有光泽,灰色,单面刃;断面呈长方形,弧背,顶端和两侧都有长条平面;正面稍呈凸弧,刃缘斜向。经广东省文物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锛,并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文物故事
中国古代文物(这里指可移动文物)包罗万象,主要有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骨角器、漆器、砖瓦、石刻、织绣、玺印、书画、货币、徽章、文献、拓片等,其来源总的来说有出土和传世文物两种,数量之大,品相之精美,充分展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艺才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石锛是中国史前时期的常见石器,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宋《集韵》对“锛”注为:“逋昆切,音奔,平木器。”郭沫若先生编著的《中国史稿》中有关石锛的描述为:“当时(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已知道用石斧、石锛、石凿以及烤烧的办法加工木料,制成各种器具。”可见,石锛是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石锛的出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开始提高生产技术的重要体现。史前人类对日常使用的器物进行加工、改进而产生精细的加工工具,如石锛、石凿等,也是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这也是石锛的功能意义所在。

广东地区数百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相继发现、试掘或发掘,说明了氏族部落的增加和分布地区的广泛。而这些石器可以证实,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惠州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并开始使用石制生产工具。我们或许可以想象,远古人类对基于竹、木材为建筑材料营建固定居所的需求,而开始使用石锛等工具加工制作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品,如树皮衣、水井、干栏式建筑、独木舟等。

文物价值

这件石锛保存较为完好,见证了人类发展及使用生产工具技术历程,从侧面了解人类开始对定居行为、竹木结构建筑营造的相关联动思考,同时对史前石锛的演变、分类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收藏及研究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