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与女: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中国哲学史上下)2本
  • 父与女: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中国哲学史上下)2本
  • 父与女: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中国哲学史上下)2本
  • 父与女: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中国哲学史上下)2本
  • 父与女: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中国哲学史上下)2本
  • 父与女: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中国哲学史上下)2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父与女: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中国哲学史上下)2本

30 1.6折 188 九品

库存2件

河北衡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宗璞 著;冯友兰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21204

上书时间2024-05-21

玉楷书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宗璞 著;冯友兰
  •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1
  • 版次 1
  • ISBN 9787554617168
  • 定价 18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054页
【内容简介】
《父与女:从宇宙星河到点滴温暖》包含上中下三册书,其中上中册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是宗璞《素与简》。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素与简》:真正活得通透得人早已脱离表象的浮华,走向内心深处的素简。

  这是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生活美学书。宗璞,她93岁了,为我们一一诉说生活:关于生活这回事,关于女人这一生,关于家人,关于读书,关于世界,关于爱情等等,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大家日常里的获得与失去,自由与羁绊。全书分五个篇章,47篇文章,层层深入地引领我们用爱和美、素与简的生活姿态,拥抱这个变幻的世界,活出直接、痛快又满足的一生。

  愿我们:内心从容,素简而行。
【作者简介】
冯友兰

    北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杜威。1952年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也是我国20世纪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被誉为“现代新儒家”。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简史》(英文)《贞元六书》等。他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无人可代。

宗璞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文坛上的常青树\"。宗璞家学深厚,又得外国文化润泽,却是一个非常简单淳朴而天真的人,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她的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雅超脱,又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责任与担当。
【目录】
中国哲学史 (上)

自序一

第—篇 子学时代

第—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5

(二)哲学之方法 7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8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8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9

(六)哲学之统一 12

(七)哲学与哲学家 13

(八)历史与哲学史 14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16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19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20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22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23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29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30

(五)古代著述体裁 32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34

(二)术数 37

(三)天 40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41

(五)人之发现 42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50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57

(三)正名主义 62

(四)孔子以述为作 65

(五)直、仁、忠、恕 68

(六)义利及性 74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77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 80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的团体 81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83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86

(六)兼爱 89

(七)宗教的制裁 93

(八)政治的制裁 96

(九)余论 99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101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103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105

(四)性善 111

(五)孟子反功利 117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118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122

(二)陈仲子 130

(三)许行、陈相 130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131

(五)尹文、宋牼 133

(六)彭蒙、田骈、慎到 138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144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151

(二)《老》学与庄学 153

(三)楚人精神 155

(四)道、德 157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160

(六)处世之方 163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165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167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169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171

(二)惠施与庄子 173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176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179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181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183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184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186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188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190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191

(十二)感觉与理智 195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197

(二)道、德、天 198

(三)变之哲学 201

(四)何为幸福 201

(五)自由与平等 205

(六)死与不死 209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212

(八)的逍遥 215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216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218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220

(三)论知识 223

(四)论“辩” 228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233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235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239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241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243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247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248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249

(四)天及性 251

(五)荀子之心理学 254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258

(七)礼论、乐论 260

(八)王霸 261

(九)正名 264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271

(二)法家之历史观 274

(三)法家之三派 275

(四)三派与韩非 276

(五)法之重要 277

(六)正名实 279

(七)严赏罚 281

(八)性恶 282

(九)无为 284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287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289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293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295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299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303

(六)关于孝之理论 305

(七)《大学》 309

(八)《中庸》 315

(九)《礼运》 321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322

(二)八卦及阴阳 324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329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330

(五)易象与人事 331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336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 340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342

 

附 录

审查报告一 345

审查报告二 348

 

中国哲学史 (下)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章   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363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364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367

(四)元、天、阴阳、五行 368

(五)四时 370

(六)人副天数 374

(七)性情 376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378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383

(十)灾异 387

(十一)历史哲学 388

(十二)《春秋》大义 393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一)纬与谶 400

(二)所谓象数之学 401

(三)阴阳之数 404

(四)八卦方位 406

(五)卦气 409

(六)孟喜、京房 410

(七)音律配卦 414

(八)其他纬书 416

(九)阴阳家与科学 419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一)“古学”与刘歆 420

(二)扬雄 421

(三)王充 429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一)玄学家与孔子 439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440

(三)阮籍、嵇康、刘伶 447

(四)《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 451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 452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一)向秀与郭象 460

(二)“独化” 461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 464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 465

(五)“无为” 467

(六)圣智 469

(七)“逍遥” 472

(八)“齐物” 474

(九)“至人” 477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 480

(二)佛家与道家 481

(三)“六家七宗” 484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 491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 493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 493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 495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 497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 498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 505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一)吉藏之二谛义 510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512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 532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 544

(二)慧能、神会、宗密 558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一)韩愈 579

(二)李翱 581

(三)道学与佛学 586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587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 590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一)周濂溪 592

(二)邵康节 598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一)张横渠 612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 622

 

第十三章   朱子

(一)理、太极 641

(二)气 646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649

(四)人物之性 652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 656

(六)政治哲学 658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 660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一)陆象山 664

(二)杨慈湖 668

(三)朱陆异同 671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 675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 676

(六)王阳明 678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 692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一)汉学与宋学 696

(二)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 697

(三)戴东原 707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 720

(二)康有为 721

(三)谭嗣同 728

(四)廖平 734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 741

 

附 录

第二篇   第五章   异文

 

第五章   南北朝之新道家(上)

(一)玄学与孔子 745

(二)名理 749

(三)王弼 751

(四)《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 757

(五)《列子·杨朱》篇中之快乐主义 759

 

审查报告三

中国哲学小史

 

一、孔子 770

二、墨子 774

三、孟子 777

四、老子 783

五、惠施、公孙龙、《墨经》 787

六、庄子 792

七、荀子 797

八、五行八卦 801

九、佛教、道教与道学 807

十、周濂溪、邵康节 812

十一、张横渠及二程 815

十二、朱子 819

十三、陆象山、王阳明 825

素与简

 

第—章   我在你身边

三松堂断忆 835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841

花朝节的纪念 847

猫    冢 854

哭小弟 858

怎得长相依聚 864

蜡炬成灰泪始干 870

心的嘱托 875

柳    信 879

 

第二章   明天花会开

二十四番花信 885

紫藤萝瀑布 888

丁香结 890

好一朵木槿花 892

送 春 895

秋 韵 898

松 侣 901

报 秋 905

 

第三章   一个人的书房

小说和我 911

恨 书 916

卖 书 919

乐 书 922

书当快意 925

感谢高鹗 930

漫谈《红楼梦》 937

耳读《苏东坡传》 950

耳读《朱自清日记》 955

《幽梦影》情结 959

 

第四章   简单生活

我爱燕园 965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969

废墟的召唤 973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977

风庐茶事 982

云在青天 985

三幅画 991

风庐乐忆 994

彩虹曲社 997

从“粥疗”说起 1000

 

第五章   生命有一种光芒照耀

星期三的晚餐 1005

在曹禺墓前 1010

刚毅木讷近仁 1014

仙踪何处 1020

没有名字的墓碑 1022

他的心在荒原 1027

写故事人的故事 1034

看不见的光 1040

药杯里的莫扎特 1044

钢琴诗人 104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