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年来伤国乱:晚清至民国中国记忆(无封皮)
  • 三百年来伤国乱:晚清至民国中国记忆(无封皮)
  • 三百年来伤国乱:晚清至民国中国记忆(无封皮)
  • 三百年来伤国乱:晚清至民国中国记忆(无封皮)
  • 三百年来伤国乱:晚清至民国中国记忆(无封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三百年来伤国乱:晚清至民国中国记忆(无封皮)

4 1.1折 36 六五品

仅1件

江苏淮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庄秋水 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07-24

憨憨笑笑的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六五品
前面两三页被家人用来记账了,正文内容未受影响。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庄秋水 著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8
  • 版次 1
  • ISBN 9787540450656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8页
  • 字数 160千字
【内容简介】
  《三百年来伤国乱》内容主要涉及晚清民国中国大乱局时代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文风大气凝重,画面感极强,语言犀利老到,并注重史料的钩沉、考据,从各个历史事件中牵出对传统、历史的的思考和回溯。其质疑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以之关照现实当下的写作态度至为难得。作者以睿智优美的文字将过去300年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化一一呈诸笔端,洞察力深刻却不炫耀,行文恣肆,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庄秋水,北大才女,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如其名,行文如水,笔锋却如刀。先后在《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东方早报》、《时尚健康》等媒体担任专栏作家,辗转南北,现为《看历史》杂志主笔,另在《北京青年报》、《上海一周》、《深圳商报》等媒体开有专栏若干。已出版作品有《更衣记》、《《风入罗衣》等。
【目录】
第一辑

帝国的回响

帝国的荣耀

18世纪的乾隆皇帝,堪称一位地道的"中国控",他把历史上最华丽的陈词滥调和一座最美丽的园林,毫不谦逊地送给自己和中华帝国。

江湖的崛起

18世纪的中国,外表看起来是一个生机蓬勃的文明国度。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所谓的"盛世"下,史无前例的人口爆炸和商业扩展渐渐引出了一个"游民社会"--帝国的城镇到处是四处游荡的陌生人。当年的郑开是否就经常面朝大海,等候一个勃发的时机呢?

上帝的中国之子

如果他的运气足够好,如果批卷的考官稍稍松一点,如果他不是自视甚高到了偏执的地步,也许洪秀全走的就会是另外一种人生之路。他也许会一直都是孔夫子的忠实信徒,当然,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19世纪中期那个最为奇异而荒诞的事件了。

绿金诱惑

这位虔诚的基督徒就立志到长满茶树的中国去传教,去解救那些可怜的、不信上帝的采茶人。

秋风宝剑孤臣泪

他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却不是可以造时势的英雄。

始于荣华,终于憔悴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帝王们对于过去繁华的回忆往往更能博得普通人的一掬眼泪。追究起来,不过是繁华事散,更显出无比的凄凉,两相对照,自然令破败也闪闪发光。

慈禧的选择

1900年,世纪之交,内外交困衰败不堪的大清帝国,突然发现自己处境尴尬而危险:那些来自于华北平原,被饥饿和绝望驱使着的农民,喧嚷着进入了北京城;而那些心怀叵测的外国军队亦已开进了与皇宫相距不远的东交民巷。帝国朝廷里吵吵嚷嚷,臣子们分成了两派。剿除,还是抚用?这个问题摆在了权力的最高执掌者慈禧太后的面前。

疾风中的白露

"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事,是为天下女子,我要让男子屈服。我要做男人也做不到的事情。"

黄河终将入海

提调姚锡光和他的一帮同人,奉命拟制海军规划。他对重建海军的美好愿景,还有未来大清的制海权思想,均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在错过了太多机遇之后,从海防到海权,中国人的海洋意识逐渐走入了现代。

1910,紫禁城的黄昏

以摄政王为代表的皇族少壮派,貌似左右了1910年的中枢政局。但横在他面前的,仍然是党争阴云和日益激进的立宪派。

第二辑

民国人与事

谣言与革命

1911年,但凡头脑清醒之人,都明白迟早有一天,一场大规模起义将在中国发生。至于起义将发生于何时何地,则无人可以准确预测。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甲午战争之后被逼到边缘的中国精英打造、实现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他们开始在自身文化系统内寻求文化自主和政治独立的可能性,他们力图以世界化的标准来改造中国。

法与刀

在他充满戏剧性的一生中, 黎元洪的两任总统皆在失败中结束,但仍然不失为他个人的闪耀时刻。但对于民国,则是悲剧性的,黩武主义逐渐开始取代宪政,而国家也开始走向分裂。

段祺瑞的最后十年

这个北洋政坛的大佬,几度沉浮,三造共和,事功不可谓不大。然而,1926年3月18日执政府前淋漓的鲜血,被文学家鲁迅的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晕染开去,几十年来,这个性格鲜明事迹不凡的北洋要人,只余下一副千夫所指"残民媚敌"的脸谱。

摄魂者

一向循规蹈矩的底层民众突然发现自己也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指责别人是摄魂者,成为最有效的报复手段。

一个革命者的自白

"陈独秀是一个领袖,自有他的信仰和风格,所以只须给予他机会,叫他堂堂正正地主张意见,向公众公开申诉,这正是尊重他爱护他的道理。"

归来,司徒雷登!

他最终悲剧性的命运和燕京大学的消亡,是那个特殊时代东西方关系的结果。

青灯坐时细论文--萧红在青岛

"对于生的坚强和对于死的挣扎"不仅仅是那个大时代中民族的悲剧,也是一个柔软女性试图精神突围却最终失败的悲剧。

胡兰成:人如乱世

于性命家国大事,他待之如云影水流、风吹花开。虽说举重可以若轻,然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到底不是真轻,历史自有其沉重分量。

他们,分担了中国的命运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前面两三页被家人用来记账了,正文内容未受影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