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德育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诗意德育论

14.6 2.2折 65 全新

库存1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铁山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16114216

上书时间2024-12-18

尚贤文化郑州分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冯铁山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11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14216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3页
  • 字数 397千字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兴于诗”、“重于教”的国家,其中“诗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精华。但在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一度奉“理性教育”为圭臬,在移植、借鉴日本、苏联以及其他西方教育思想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地淡漠了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扬,使得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成为“非诗意”与“非民族”的存在。一个有着悠久文化教育历史的国家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发展教育的同时,还必须珍惜和发扬自己民族的教育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对国家建设、民族兴盛以 及世界文明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传统“诗教”,改变德育规训的言说方式,弥补纯粹理性价值取向德育的不足之处?冯铁山于2001年借着新课改的东风,着手探索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诗意元素,将“诗”的教学引入课堂,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新诗进课堂”实验,组织编写了《诗意语文学本》,进而发展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诗教实验”。在不增课时、不择生源的前提下,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查有梁先生高度评价实验成果,认为这是中华“诗教”的与时俱进,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的创新。冯铁山200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我的博士生。在读博的三年时间里,他以前期的实验研究为基础,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直接以“诗意德育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展开了对诗教德育化问题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把先前的实验与理论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和水平。选题不仅列入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而且2009年成功申报并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国家项目。论文完成后,经过国内教育界、文学界十余名著名专家的评审,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对该论文给予了高度评 价,一致认为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作者简介】
  冯铁山1966年11月生,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人,教育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宁波大学荣华学者;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中山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实验基地常务顾问。十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教”实验、诗意语文、诗意德育以及诗意教师形象塑造等系列课题研究,在《教育研究》、《思想战线》、《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对学校德育“诗意”问题的发问

    一  富有民族特色的诗书教化传统怎么传承

    二  规训式“祛魅”的德育如何“返魅”

    三  德育是否存在“诗意”的形态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

    一  馨园学校研究地点的选择

    二  诗意栖居者与导引者的角色说明

    三  已有研究的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  有助于接续中华民族诗书教化的优良传统

    二  有助于复活新感性的教育价值

    三  有助于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

    四  有助于调整德育的实践着力点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创新之处

    一  主要发现

    二  创新之处

  第六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需努力的方向

第一章  学校诗意德育问题的抉择与实验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咸淡水、榕树与咸淡水文化

    一  馨园学校的人文背景、地理环境

    二  馨园学校的校园风貌

  第二节  馨园学校德育“问题”的凸显

    一  馨园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  诗意德育“问题”的抉择

  第三节  诗意德育的价值判断

    一  精神相遇的活动

    二  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三  诗意文化的价值判断

  第四节  诗意德育的价值诉求

    一  诗意精神培育的德育目标

    二  诗意生命栖居的师生关系

    三  诗意生命互助的德育过程

    四  积极人格激扬的德育评价

  第五节  诗意德育实验的基本过程

    一  “新诗教实验”的前期探索

    二  “诗意教师培养”的发展研究

    三  “诗意德育实验”的深化研究

第二章  “诗意”的内涵与“诗意”德育溯源

  第一节  关于“诗意”的各种“成见”

    一  非理性的代名词

    二  应然存在的理想梦境

    三  不可认知的神秘感觉

    四  抒情和浪漫结合的诗篇

    五  形象化语言表达的意境

  第二节  “诗意”的词源学诠释

    一  汉语语境里词源学的诠释

    二  英语语境里词源学的诠释

  第三节  “诗意”内涵的语用学诠释

    一  诗学的语用学分析

    二  日常生活的语用学分析

    三  哲学的语用学分析

  第四节  中外文化中“诗意”现象的道德性凸显

    一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理路

    二  古希腊传统文化的理路

  第五节  中外传统文化中德育“诗意”的历时超越及共时享用

    一  美与善相统一的原则

    二  德性与语言同构的原则

    三  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章  诗意德育的研究起点及其基本内涵

  第一节  诗意德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  诗意精神培育的指向

    二  研究起始概念的缘起

    三  诗意德育体系构建的确证

  第二节  诗性智慧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  诗性智慧的基本内涵

    二  诗性智慧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诗性智慧与人的诗意存在

    一  人的存在与存在方式

    二  理性的存在与诗意的存在

    三  诗性智慧与人的诗意存在

  第四节  诗性智慧与诗意德育

    一  学生诗意德育个案研究

    二  诗意德育学生个案分析

    三  诗意德育发展诗性智慧与培育诗意精神

  第五节  诗意德育内涵的初步揭示

    一  德育的主体化

    二  德育的生活化

    三  德育的审美化

第四章  德育的诗意本质与德育的言语实践本体

  第一节  德育的诗意本质

    一  德育本质研究的理论样态

    二  人的生成性本质与德育诗意的生成

    三  德性的建构性与德育诗意的超越性

    四  诗意属于德育的一种本质属性

  第二节  诗意德育的本质

    一  归真的德育本质

    二  求善的德育本质

    三  至美的德育本质

  第三节  德育本体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  德育本体论研究问题的回顾

    二  德育本体论研究问题的反思

  第四节  言语实践本体的坚守与诗意德育德性的提升

    一  言语实践寻找“家”的灵魂

    二  诗性语言言语实践的诗意生成

    三  诗性汉语言语实践的德性升华

第五章  诗意言说的导引与诗意德育内容的构建

  第一节  诗意言说的基本理念

    一  言说和言说方式

    二  诗意言说方式的导引

    三  诗意言说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实施诗意言说的基本策略

    一  自为的诗意言说

    二  自在的诗意言说

  第三节  诗意德育的内容构建

    一  内容构建的基本理念

    二  内容实施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  学校诗意德育的发生机制与基本效应

  第一节  诗意德育的发生途径与运行结构

    一  诗之“诗意”的发生机制

    二  德育之“诗意”的发生机制

    三  学校诗意德育的发生机制

    四  诗意德育发生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诗意德育的基本效应

    一  道德认知发展的导向功能

    二  道德情感净化的陶冶功能

    三  道德意志形成的润泽功能

    四  道德行为产生的疏导功能

    五  道德语言运用的典雅功能

  第三节  诗意德育的现时价值

    一  师生生命样态丰韵的人学价值

    二  魅力德育模式建构的实践价值

    三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学价值

    四  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价值

余论:诗意德育引领诗意人生

  第一节  境界与诗意境界

  第二节  诗意德育引领诗意境界

  第三节  诗意德育圆融人性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