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教学研究之“魂”—— 教学伦理性的后现代重建
¥
4.9
1.8折
¥
28
九品
仅1件
作者朱文辉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2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1003450603109613572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文辉
-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2
-
版次
1
-
ISBN
9787562182450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召唤教学研究之“魂”:教学伦理性的后现代重建》为教育学理论方面的学术专著,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学伦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动态监控研究(15YJC880148)”支持。该书从实践问题出发,追溯教学伦理性的源流。剖析现代性教学主张及其伦理性的缺失,积极探索教学伦理性的重建之路,为教学伦理性的重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理论价值方面,该书稿以伦理学为研究视角,进一步澄清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教学之争,深化了教学价值论的研究,在后现代主义的催生下,教学作为德性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得以凸显,教学的伦理属性得以重建。《召唤教学研究之“魂”:教学伦理性的后现代重建》不仅适用于大学校园中就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也适用于从事教学及相关研究的教师及学者。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器求新”僭越“人求变”
(二)“道问学”遮蔽“尊德性”
(三)“求效率”凌驾“守正义”
(四)“主客二分”取代“天人合一”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伦理与道德
(二)现代性
(三)后现代主义
(四)教学伦理
三、文献综述
(一)作为教学认识论的反思势力
(二)作为教师专业伦理的组成部分
(三)作为教育性教学的延伸性研究
(四)作为规范伦理学在教学领域的投射
(五)已有研究的所见与未见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上的价值
(二)实践上的价值
第二章 教学何以具有伦理性
一、起源:教学伦理性的原点
(一)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及其批判
(二)教学的伦理起源说及其辩护
二、历史:教学伦理性的足迹
(一)前现代:教学伦理性的原始丰富
(二)现代:教学伦理性的遮蔽
(三)后现代:教学伦理性的重建
三、概念:教学伦理性的自述
(一)教学不是洗脑
(二)教学不是机械传递
(三)教学不是欺骗
四、特点:教学伦理性的解说
(一)教学:导人向善
(二)教学:实实在在
(三)教学:舒展人性
第三章 现代性的教学主张及其伦理性的缺失
一、教学本质的技术化对伦理性的阻抗
(一)教学本质的技术化嬗变过程
(二)技术性活动与教学伦理性的遮蔽
二、教学价值的功效化对伦理性的拒斥
(一)公平作为效率的陪衬
(二)学生作为被规训的工具
(三)教师作为悲壮的牺牲者
三、科学认识论对教学伦理性的削弱
(一)科学认识论及其知识主张
(二)科学认识论与学生生命的齐一化
四、教学方法的普适化对教学伦理性的打击
(一)现代教学与普适性方法的找寻
(二)现代教学与马基雅维利主义
(三)现代教学与教师角色的工匠化
第四章 教学伦理性的重建之路
一、重建教学伦理性之路究竟在何方
(一)老年保守派:复兴传统教学主张
(二)新保守派:深化现代性教学谋划
(三)青年保守派:走向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二、能否退回到现代性之前的教学主张
(一)哲学领域的反思
(二)教育学领域的诟病
三、继续深化现代性教学谋划是否可行
(一)先于生存活动的交往行为理论能否行得通
(二)能否继续深化现代性教学谋划
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及其教学主张是否可能
(一)非理性主义的致思取向及其教学主张
(二)批判主义的突围路径及其教学主张
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教学主张何以成立
(一)两种后现代主义及其教学主张的分歧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两翼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主张及对伦理性的重建
一、德性实践本质对教学伦理性的挖掘
(一)后现代主义与教学作为德性实践
(二)德性实践与教学伦理性的凸显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对教学伦理性的培育
(一)从效率在前到伦理优先
(二)从成材之教到成人之育
(三)从奉献主义到生命本位
三、生活认识论对教学伦理性的涵养
(一)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
(二)从实体性知识到共同创读知识
(三)从认知层次到完整的生命
四、方法的情境性对教学伦理性的开发
(一)后现代主义与教学方法的情境性
(二)教师作为一种伦理性的存在
(三)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开发者
第六章 教学伦理性后现代重建的措施
一、转变理念上对师生的不合理定位
(一)个人本位下自由与责任的统
(二)崇高追求下奉献精神与生命本位的统
(三)和谐关系下主导与主体的多样化和动态化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伦理敏感性
(一)教师方法论意识的凸显
(二)教师研究者角色的强化
(三)教师伦理敏感性的提升
三、强化制度建设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
(一)教学制度要尽量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学校要秉承道德领导的理念
(三)评价制度切实减轻师生的负担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