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史(修订版) 第三卷(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72.2
5.6折
¥
129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任卫东 ;范大灿 ;刘慧儒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07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9787100183833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任卫东 ;范大灿 ;刘慧儒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20-07
-
版次
1
-
ISBN
9787100183833
-
定价
12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28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704页
-
字数
1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耳曼学研究的扛鼎之作,全书共分五卷出版。本卷包括浪漫文学,介于古典文学与浪漫文学之间的作家,比德迈耶文学,政治化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18世纪末和1纪初,在德国文坛占统治地位的是古典文学和浪漫文学。我们认为,古典文学是启蒙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把启蒙精神推向很好,达到了程度,它是启蒙文学的顶点,同时也是启蒙文学的终点,它属于18世纪,因而我们把它放在了第二卷。与古典文学不同,浪漫文学虽然也与启蒙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不是沿着启蒙文学的道路前进,而是另辟蹊径。它要在德意志自己的历史基础上发展德意志文学,要将德意志文学扎根在德意志自己的历史土壤中。因此,浪漫文学不是启蒙文学的继续,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属于1纪。1纪的德国与18世纪的德国很根本的不同在于,前者是震荡和剧变,后者是静和停滞。拿破仑的入侵激发了德国人的爱国热情,德国人维护民族尊严的情绪少见高涨;受法国影响要求自由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资本主义化的急展使人们更关心眼前的现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家们追求的目标不再是把德意志建成一个民族,而是要建立民族;他们不再热衷于对人,精神,理念等形而上的追求,而是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因此,不论是比德迈耶文学对个人和家庭的关注,还是青年德意志要求社会变革的激情,抑或现实主义对市民生活的反映,它们尽管出发点不同,目标和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让社会现实和具体生活占据文学的地位。
- 【作者简介】
-
范大灿,1934年生,山西省祁县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至1957年就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德语教学和德国文学研究,2004年退休。曾主持编写《德国文学史》五卷本,撰写其中的第二卷,发表过有关德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论文数十篇,译著有《歌德论文学艺术》《卢卡奇论德国文学》《席勒经典美学文论》等。
任卫东,女,教授。1966年生。1997年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获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1994.9—1996.10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2001.10—2002.1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任访问学者。1992.4至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任教,现任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德语文学、德语文学史、接受美学、现代派、卡夫卡研究。曾发表过专著2部、多篇论文和译著。现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德国文学研究会理事。
刘慧儒,1960年生于山西五台。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后留学德国杜宾根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德国特里尔大学,是德国汉学协会(DVCS)理事。研究兴趣主要在文学与思想史方面。著有《寻找关联——里尔克的小说〈马尔他手记〉》(德文版,法兰克福,1994)。
-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 浪漫文学(1798-1830)
第一节 概述
一 社会背景
(一) 拿破仑与德国
(二) 复辟阶段
(三) 文化民族
(四) 从文化民族到民族文化
二 浪漫文学的时代 思想背景
(一) 哲学
(二) 历史
(三) 国家
(四) 自然
(五) 神话与宗教
三 浪漫文学的历史关联
(一) “浪漫”的概念
(二) 浪漫文学与启蒙运动
(三) 浪漫文学与古典文学
(四) 浪漫文学接受史
第二节 浪漫文学作家和作品
第三节 浪漫文学时期的其他作家
第二章 介于古典文学与浪漫文学之间的作家)(1793-1811)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荷尔德林
第三节 克莱斯特
第四节 让·保尔
第三章 从1815年到1848年的文学
第四章 现实主 义(1850-1890)
附录
主要作家作品中外文译名对照表
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