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19.29 2.2折 88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南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步宏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64389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9787117264389

上书时间2024-06-25

果核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步宏,男,1958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教授、病理研究室主任。曾任四川大学副校长。现兼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卫生部全国病理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美国外科病理学杂志中文版》《中华病理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等期刊的主编、副主编。从事病理学临床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36年,是国家精品课程《病理学》的主讲教师,曾担任国家精品教材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长于乳腺病理及分子病理学诊断和研究。作为负责人和主研人员,近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10余项资助,以作者和通讯作者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多项。获全国百篇很好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全国很好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等。

李一雷,男,1964年4月出生,病理学博士,吉林大学病理学系教授。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从事医学教育、病理学科研、教学工作31年。病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慕课课程主要负责人之一。主要从事肿瘤间质病理生物学与干细胞组织工程学研究。为全国统编七年制病理学教材编委、全国统编五年制病理学教材(第6、7、8版)编委、全国统编研究生分子病理学教材副主编、全国统编成.人教育病理学教材编委。因病理学系列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录
 绪论     1    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1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诊断和研究的方法   2       四、病理学的发展   3 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5          第一节 适应   5       一、萎缩   6       二、肥大   8       三、增生   9       四、化生   10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11       一、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11       二、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   12     第三节 细胞可逆性损伤   15       一、细胞水肿   16       二、脂肪变   17       三、玻璃样变   18       四、淀粉样变   18       五、黏液样变   19       六、病理性色素沉着   19       七、病理性钙化   20     第四节 细胞死亡   21       一、坏死   21       二、凋亡   24     第五节 细胞老化   27       一、细胞老化的特征   27       二、细胞老化的形态学   27       三、细胞老化的机制   27 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29          第一节 再生   29       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29       二、干细胞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   30       三、组织再生的机制和过程   33       四、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34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37       一、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37       二、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39       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39     第三节 创伤愈合   41       一、皮肤创伤愈合   41       二、骨折愈合   43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43 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5    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45       一、充血   45       二、淤血   46     第二节 出血   48       一、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8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   49       三、出血的后果   49     第三节 血栓形成   49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50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52       三、血栓的结局   54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54     第四节 栓塞   55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55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56     第五节 梗死   58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59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59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61     第六节 水肿   62       一、水肿的发病机制   62       二、水肿的病理变化   63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64          第四章 炎症     65    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65       一、炎症的概念   65       二、炎症的原因   65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66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67       五、炎症的分类   68     第二节 急性炎症   68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   69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   70       三、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73       四、急性炎症反应的终止   76       五、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76       六、急性炎症的结局   78     第三节 慢性炎症   79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80       二、肉芽肿性炎   80          第五章 免疫性疾病     82    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   82       一、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82       二、自身免疫病的类型   83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87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88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88     第三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   92       一、移植排斥反应机制   92       二、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93       三、骨髓移植排斥反应   94          第六章 肿瘤     95    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96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   96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96       二、肿瘤的组织形态   97       三、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98     第三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99       一、命名原则   99       二、分类   100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03       一、肿瘤的生长   103       二、肿瘤扩散   104     第五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107     第六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08     第七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09     第八节 常见肿瘤举例   110       一、上皮组织肿瘤   110       二、间叶组织肿瘤   112       三、神经外胚叶肿瘤   117     第九节 癌前疾病(或病变)、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118       一、癌前疾病(或病变)   118       二、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119     第十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119       一、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   119       二、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121     第十一节 环境致瘤因素   130       一、化学物质   131       二、物理致癌因素   131       三、生物致癌因素   131     第十二节 肿瘤与遗传   132          第七章 环境和营养性疾病     134          第一节 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   134       一、空气污染   134       二、职业及环境暴露性污染   135     第二节 个人暴露——成瘾及其相关疾病   138       一、吸烟   138       二、酒精中毒   138       三、治疗性药物损伤   140       四、药物滥用   140     第三节 营养性疾病   141       一、肥胖症   141       二、营养不良   142          第八章 遗传性疾病和儿童疾病     143          第一节 遗传性疾病   143       一、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异常   143       二、遗传性疾病的类型   144       三、遗传性疾病举例   145     第二节 儿童疾病   149       一、出生缺陷   150       二、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   151       三、围产期感染   151       四、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51       五、儿童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152          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53    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15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4       二、病理变化   156     第二节 高血压病   16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62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63     第三节 动脉瘤   166     第四节 风湿病   16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67       二、基本病理变化   167       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   168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17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70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71     第六节 心瓣膜病   171       一、二尖瓣狭窄   172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72       三、主动脉瓣狭窄   173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73     第七节 心肌病   173       一、扩张型心肌病   173       二、肥厚型心肌病   174       三、限制型心肌病   174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174       五、特异性心肌病   175     第八节 心肌炎   176       一、病毒性心肌炎   176       二、细菌性心肌炎   177       三、孤立性心肌炎   177       四、免疫反应性心肌炎   177     第九节 心包炎   177       一、急性心包炎   177       二、慢性心包炎   178     第十节 先天性心脏病   178       一、房间隔缺损   179       二、室间隔缺损   179       三、法洛四联症   180       四、动脉导管未闭   180       五、主动脉缩窄   180       六、大动脉移位   180 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     182          第一节 呼吸道和肺炎症性疾病   183       一、鼻炎、鼻窦炎   183       二、咽炎、喉炎   184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   184       四、肺炎   185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90       一、慢性支气管炎   190       二、支气管哮喘   191       三、支气管扩张症   192       四、肺气肿   193     第三节 肺尘埃沉着病   195       一、肺硅沉着病   195       二、肺石棉沉着病   197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98     第五节 呼吸窘迫综合征   199       一、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199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99     第六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200       一、鼻咽癌   200       二、喉癌   202       三、肺癌   202     第七节 胸膜疾病   206       一、胸膜炎   206       二、胸膜间皮瘤   206 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208          第一节 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   208       一、食管的炎症   208       二、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弛缓不能   209     第二节 胃炎   209       一、急性胃炎   210       二、慢性胃炎   210       三、特殊类型胃炎   211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病   211     第四节 阑尾炎   214     第五节 非特异性肠炎   215       一、炎症性肠病   215       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216       三、菌群失调性肠炎   216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   217     第七节 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221       一、酒精性肝病   221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222     第八节 肝硬化   222     第九节 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   226       一、肝代谢性疾病   226       二、肝循环障碍   226     第十节 胆囊炎与胆石症   226       一、胆囊炎   226       二、胆石症   227     第十一节 胰腺炎   227       一、急性胰腺炎   227       二、慢性胰腺炎   228     第十二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228       一、食管癌   228       二、胃癌   229       三、大肠癌   231       四、原发性肝癌   235       五、胰腺癌   236       六、胆道肿瘤   236       七、胃肠间质瘤   237          第十二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238          第一节 淋巴结的良性病变   238       一、反应性淋巴结炎   238       二、特异性淋巴结炎   239     第二节 淋巴组织肿瘤   240       一、概述   240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244       三、霍奇金淋巴瘤   251     第三节 髓系肿瘤   254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   255       二、骨髓增殖性肿瘤   257       附:类白血病反应   259     第四节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   259       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259 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疾病     261          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   26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62       二、基本病理变化   264       三、临床与病理联系   266       四、类型与病理特点   267     第二节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274       一、肾盂肾炎   274       二、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276     第三节 肾和膀胱常见肿瘤   277       一、肾细胞癌   277       二、肾母细胞瘤   278       三、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   279          第十四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80    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280       一、慢性子宫颈炎   280       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   280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283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283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   284       三、子宫肿瘤   284     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286       一、葡萄胎   286       二、侵蚀性葡萄胎   287       三、绒毛膜癌   287       四、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288     第四节 卵巢肿瘤   289       一、卵巢上皮性肿瘤   289       二、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291       三、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291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   293       一、前列腺增生症   293       二、前列腺癌   293     第六节 睾丸和阴茎肿瘤   294       一、睾丸肿瘤   294       二、阴茎肿瘤   294     第七节 乳腺疾病   294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294       二、乳腺纤维腺瘤   295       三、乳腺癌   295       四、男性乳腺发育   298          第十五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299          第一节 垂体疾病   299       一、下丘脑、垂体后叶疾病   299       二、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与低下   300       三、垂体肿瘤   301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302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302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304       三、甲状腺功能低下   304       四、甲状腺炎   305       五、甲状腺肿瘤   306     第三节 肾上腺疾病   308       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308       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308       三、肾上腺肿瘤   309     第四节 胰岛疾病   309       一、糖尿病   310       二、胰岛细胞瘤   311     第五节 弥散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311       一、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概述   311       二、DNES肿瘤   312 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     314    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   314       一、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   314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   316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   317       一、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   318       二、脑水肿   318       三、脑积水   318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319       一、细菌性疾病   319       二、病毒性疾病   321       三、海绵状脑病   323     第四节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323       一、阿尔茨海默病   324       二、Parkinson病   325     第五节 缺氧与脑血管病   325       一、缺血性脑病   326       二、阻塞性脑血管病   326       三、脑出血   327     第六节 脱髓鞘疾病   327       一、多发性硬化症   327       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328       三、急性坏死出血性白质脑炎   328     第七节 神经系统肿瘤   329       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329       二、外周神经肿瘤   333       三、转移性肿瘤   334          第十七章 感染性疾病     335    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概述   335       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及在体内的播散   335       二、宿主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338       四、感染性疾病的类型   339     第二节 结核病   339       一、概述   339       二、肺结核病   341       三、肺外结核病   345     第三节 伤寒   346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348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   349     第六节 流行性出血热   349     第七节 性传播性疾病   350       一、淋病   350       二、尖锐湿疣   350       三、梅毒   351     第八节 深部真菌病   352     第九节 寄生虫病   353       一、阿米巴病   353       二、血吸虫病   356       三、棘球蚴病   358          第十八章 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360          第一节 大体、组织和细胞病理学技术   360     第二节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   361     第三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   362     第四节 显微切割技术   363     第五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364     第六节 核酸原位杂交技术   365     第七节 原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366     第八节 流式细胞术   366     第九节 图像采集和分析技术   367     第十节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368     第十一节 生物芯片技术   369     第十二节 第二代测序技术   370     第十三节 生物信息学技术   371     第十四节 人工智能技术   371          推荐阅读     372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373           本书测试卷        

内容摘要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最早、历史最悠久、修订版次最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病理学 第9版978711726438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