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浙杭玛瑙经房刻本 西湖玉泉清涟寺 近代高僧 释如常 撰述《苦厄镜上下卷》
¥
8670
八品
仅1件
作者不详
出版人不详
年代不详
纸张其他
刻印方式其他
装帧线装
尺寸24 × 14 cm
册数1册
上书时间2024-09-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品相如图 筒子页52页全
- 商品描述
-
释如常(1875-1935),俗姓陈,名福常,生于德宗光绪元年(1875),莆田渠桥南梧塘村人,清末高僧。福常生父家世尚佛,心地善良,为人慈爱,平时洁身自好,不食荤腥辛辣之物,为在家佛子。福常乃其次子,为人少言寡语,蕴籍宽惠,举止雍容。十岁时随其父到南山广化寺拜佛,见诸佛子在宝殿诵经礼拜,福常撒腿直窜中殿,口中喃喃自语:“我要拜佛!”随僧礼拜如仪,在场僧众无不称奇。寺中有位老僧视之长久,僧对福常之父语曰:“观令郎宿世必有善缘,若舍爱出家,将来定是名僧。”其父应曰:“痴儿年幼无知,作兴礼拜,师父切莫过奖。”不意福常嚷道:“要我剃头出家,我要做和尚头,没做和尚头,我就不出家。”逗得在场僧俗捧腹大笑。老僧笑道:“好,我盼你将来做和尚头。”据传,广化寺这位老僧人,常到南梧塘村登门劝说陈父舍子出家。
时光荏苒,一日,福常随父到广化寺礼佛返家,遂萌生出家之念。当其叔父毅然到龟山寺出家,为龟山一枝单传之第六代,正是妙性禅师之徒孙,法名贤守,字真机。福常常到龟山寺探望叔父,更坚定了离尘出世之夙愿。及年十九,父欲令其婚娶:“出家、成家,汝当如何抉择?”福常竟跪生父面前,呼曰:“儿愿出家。”父乃任其自择,同往后廖福星寺礼拜成慧禅师,为龟山一枝单传第九代“如”字辈,传临济宗第四十五代,法号曰“如常”,僧俗谓为龟山“九公”。
如常祝发之后,初住福星寺,当授经法,目所经睹,辄诵于口,执巾侍盥,洒扫应对,颇如愿。其谨守僧仪,严持戒行,一律一经、略通宗旨,则知顿机,不甘为渐教缚,时在莆仙丛林,初具名气。而立之年,遂芒鞋布衲,往谒名山古刹,豁然有悟,遍受缁素崇仰。邑人清末进士、翰林院编修张琴尝撰一篇碑记,记中云:“法门日盛,继之者有僧如常……亦吾佛门中龙象也。”
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成慧率在山下后廖福星寺剃度徒众十八人,于是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生日,进驻龟山祖寺,开始六眸名刹的近代重建复兴大业。如常随师同往龟山。以其博学多才,清修苦节,极具法缘,故承师命,足迹遍及八闽,诵经荐化,檀施为盛。先后涉经港澳台、越南、老挝、星马等国行募,以其所得净财,悉归龟山常住。历经多少春秋、后来同门法裔平章禅师、香林禅师等人住锡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青云亭。如常也应邀住锡该亭弘化。因其推行佛化,宏法利生,戒行精严,道心坚固,故能感应地方善信,为之敦请,先后移锡甲州之“清华宫勇全殿”“宝山亭”等处。至于“宝山亭”名闻遐迩,以明代郑和下西洋间尝驻足是亭,州民在亭内奉祀郑和塑像,以志纪念,亭内犹存一口郑和(世称三宝太监,回族)奉命七次下西洋时到亭内取水解渴之古井。说来称奇,汲取斯井之水,置于杯中,满而不溢不流,饮之甘甜可口。如常卓锡宝山亭经年,香火旺盛,以身范物,匡众之暇,嘉意讲解,恪勤课诵,以济世为己责,故能感动同州“王爷宫”信众,不论男女老少,皆恳请如常禅师移锡该宫长住弘化,师不违众望所归,只得前往,在该宫时间特长。
1933年,如常禅师年迈思乡心切,欲回归祖寺以养天年,更要将一笔义资携回龟山祖寺开堂传戒,一则让四方佛子受戒,二则为龟山祖寺佛门增辉,经与香林禅师商定,香林禅师极表赞同,师遂于佛历二四七七年岁次癸酉(1933)回国。如常在龟山祖寺举行近代中兴以来之第一次开堂传戒法会,受戒的四众弟子竟达六百多人,法会极其隆重,盛况空前,为莆阳丛林近百年来所少见,郡人称颂为三十年代龟洋“一大盛事”。时为寂然禅师当家,如常倾其募化净赀银元六千交与寂然当家,为祖寺购置器具桌椅。师对僧众戏曰:“倾一生所积,不留分文,向常住买一名和尚头来当!”遂成丛林佳话。如常传戒越二年(1935),一日无疾示寂,身存银元一百,遗嘱交常住为荼毗之用,徒弟以师之遗骨葬于后潭仔月中祖师塔。师之大德,足以垂范龟洋,为丛林楷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