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

内页干净

15 4.4折 34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大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兆光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5-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9

晓艺书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葛兆光 著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05-04
  • 版次 1
  • ISBN 9787108022011
  • 定价 3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75页
  • 字数 386千字
【内容简介】
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窄其实是视野狭窄的缺陷;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作者简介】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来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辽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与兼职教授。并曾应邀先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中国宗教与文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研究》、《历史与文化理论》、《中国学术经典选读与研究》、《宗教文献概论》、《思想史经典著作研读》等课程。
主要著述如下:
《禅守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古代诗文要籍详解》,北京出版社,1988年。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香港中华书局,1989年。
《想像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年。
《唐诗选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1999年。
《中国经典十种》,香港中华书局,193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葛兆光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1年。
《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
译作有《通向禅学之道》,日本铃木大拙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学术性的随笔和评论结集出版的有《门外谈禅》、《考槃在涧》、《佛影道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并不遥远的历史》和《在异乡听雨看云》等。
【目录】
自序
引言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开场白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变化
二常识的变化:关天重建学术研究的基础
三基础的动摇与瓦解:以国家、传统、现代为例
四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中的实例
五文史领域:关注重心与使用资料的变化
六小结
[建议阅读文献]
第一讲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年鉴学派的来龙去脉
二年鉴学派的主要倾向及对中国史学的启发
三对年鉴学派的批评及60年代后年鉴学派的变化
四个案介绍:以《国王神迹》为例
[建议阅读文献]
第二讲福柯的理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一知识考古学与思想史研究
二关于思想史的重新考察
三知识考古学视野中的思想史资料
四思想史可以这样写:疯癫、刑法与监狱的背后
五小结
[建议阅读文献]
第三讲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不见
一关于《怀柔远人》和《白银资本》在中国的争论
二什么是后现代历史学的主要观念?
三历史是虚构文本、是散文作品吗?
四历史文本真伪问题的另类观察
五历史的写法与读法
六后现代历史学的不见或局限
[建议阅读文献]
第四讲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一思想史研究如何感到资料的局限和局促?
二不在过去思想史视野范围里面的各种资料
三思想史怎样才能充分运用这些资料?
[建议阅读文献]
第五讲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
一历来的考古发现对学术史之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和思想史的再认识
三思想史的观念如何改变才能回应不断出现的考古发现
[建议阅读文献]
第六讲关于图像的思想史研究
第七讲作为思想史资料的古舆图
第八讲文化史与文明史——以宋代中国的历史为例
第九讲知识史与思想史——以西洋天学进入中国及其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例
第十讲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以传统社会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为例
第十一讲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陆九渊的“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为例
第十二讲文化史与思想史研究的“视域”转换——以“唐宋”、“宋明”两个不同研究范式为例
第十三讲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第十四讲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化——以日本学者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为例
附说想像的边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