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研究

17.5 2.2折 78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一俊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11893505

上书时间2024-11-19

尚贤文化山东分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一俊 著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4
  • 版次 1
  • ISBN 9787511893505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69页
  • 字数 396千字
【内容简介】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检察机关证据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运用实证的、比较的方法,从问题出发,分专题研究了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批捕、刑事起诉、出庭公诉、刑事二审、民事检察监督、行政公益诉讼大量案例,总结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分析检察权运行中证据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探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为检察机关在证据运用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作者简介】


王一俊,男,1956年出生,北京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检察长,一级不错检察官,检察理论研究人才,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北京市丰台区政法委副书记、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北京市大兴区检察院检察长、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检察长、北京市检察院靠前分院副检察长、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在报检察报法学杂志检察官学院学报检察等知名报刊及法学核心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一般问题
一、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概念
(一)证据运用界说
(二)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界说
二、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特点
(一)运用主体的特殊性
(二)证明对象的特殊性
(三)证明标准的特殊性
(四)证明责任的特殊性
(五)证据规则运用的特殊性
三、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原则
(一)遵守法制原则
(二)保障人权原则
(三)法律监督原则
(四)庭审中心主义原则
(五)证据裁判原则
(六)全面收集和审查原则
第二节检察机关证据运用概述
一、职务犯罪侦查的证据运用
(一)电子证据运用的困境与对策
(二)纪检监察证据转化问题
(三)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四)再生证据
二、审查逮捕的证据运用
(一)审查逮捕阶段的证明标准
(二)审查逮捕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
三、审查起诉的证据运用
(一)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明标准
(二)审查起诉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
四、法庭审判的证据运用
(一)庭审前证据开示
(二)庭审阶段非法证据排除
(三)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与庭审阶段证明标准的差异
五、未成年人品格证据运用
(一)品格证据对未成年人检察的意义
(二)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检察中的运用
六、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证据运用
(一)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依据
(二)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之证据运用
第三节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现状与改进对策
一、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主要问题
(一)检察机关证据运用观念上的问题
(二)检察机关证据运用实务中的问题
二、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重要性
(一)关系到冤假错案的防范
(二)关系到检察公信力的建立
(三)关系到法治国家的建设
三、完善检察机关证据运用的对策
(一)检察机关证据运用观念的转变
(二)检察证据运用体系的完善
第二章职务犯罪侦查证据运用研究
第一节职务犯罪证据运用的法律挑战和现实困境
一、职务犯罪案件证据运用的法律挑战
(一)检察机关侦查权在目前法律框架下呈现的不完整性
(二)新《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对职务犯罪侦查的影响和
挑战
二、职务犯罪证据收集运用的现实困境
(一)近几年职务犯罪案件证据运用现状分析
(二)职务犯罪证据收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职务犯罪证据的收集与运用
一、初查阶段证据收集应强化手段、更新方法
(一)初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适用困境
(二)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运用
(三)运用“大数据”实现初查情报的精细化收集
二、侦查阶段应着重解决证据固定的难点
(一)言词证据的固定
(二)信息化证据的收集固定
三、特殊证据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
(一)纪检监察机关调取证据如何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加以运用
(二)再生证据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
(三)技术侦查证据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
第三章逮捕证据运用研究
第一节犯罪事实要素的证据运用
一、捕后不起诉案件的不起诉原因分析
(一)捕后存疑不起诉原因分析
(二)捕后法定不起诉原因分析
(三)捕后相对不起诉原因分析
二、不起诉原因反映出的逮捕证据运用问题
(一)证明力问题处理上的问题
(二)过于依赖言词证据,特别是有罪供述,对客观性证据
重视不够
(三)对逮捕阶段证据的不完备性警惕不够,对在案证据
缺少合理预判
(四)对证据本身的层次性不够关注,次级证据审查不严格
(五)证据预判存在的风险
第二节刑罚要素和社会危险性要素的证据运用
一、刑罚要素的证据运用
(一)刑罚要素的证据运用情况考察
(二)如何看待刑罚要素论证的缺失
二、社会危险性要素的证据运用
(一)社会危险性要素证据运用的情况考察
(二)如何看待实践中社会危险性要素的证据运用情况
第三节逮捕证据运用中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证据能力的问题
(一)形式上审查文书是否齐备
(二)通过对证明力的审查来发现证据能力的问题
(三)其他问题证据的处理
二、直觉在证据运用中的地位
三、捕前提讯的相关问题
四、证据调查核实与侦查
五、目的性论证问题
六、证据的形式性运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言词证据摘录
(二)证据分析
(三)审查逮捕意见书的制作
第四章刑事起诉证据运用研究
第一节刑事起诉传统审查证据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典型刑事错案、无罪案件样本分析情况统计
二、典型刑事错案、无罪案件证据采纳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法证据未能有效排除
(二)证明体系间关键证据不能相互印证
(三)对关键证据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准
三、北京地区存疑不起诉案件样本分析情况统计
(一)2013~2014年北京市11区县检察院存疑不起诉案件
罪名分布情况统计
(二)2013~2014年北京市11区县检察院存疑不起诉案件
存疑事由分布情况统计
(三)2013~2014年北京市11区县检察院存疑不起诉案件
主要案由存疑事由分布情况统计
四、存疑不起诉案件证据采纳与运用中的经验与不足
(一)存疑不起诉案件证据采纳与运用的相关经验
(二)存疑不起诉案件证据采纳与运用的不足
第二节刑事起诉证据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有罪推定”的法律思维
(一)刑事诉讼法“二元任务结构”对“有罪推定”的抑制作用
不佳
(二)主观主义刑法观推动“有罪推定”的形成与发展
二、“口供中心主义”的诉讼思维
(一)主观主义刑法观对侦查取证模式的反噬
(二)缺少刑事实体法关怀的刑事诉讼证明体系
三、“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结构
(一)被作为“惩罚手段”的审前羁押措施
(二)缺少对侦查行为的制约“能力”
(三)辩护人的“有效参与”不足
四、“粗放式”的案件审查模式
第三节刑事起诉证据审查与运用规范
一、刑事起诉证据审查与庭审中心主义
(一)庭审中心主义与案件证据审查的精细化发展
(二)适应庭审中心主义转变传统审查证据模式
(三)完善控辩正常沟通机制促进证据审查的“对抗式”发展
二、庭审中心主义下案件证据能力的审查
(一)对非法供述的排除
(二)对非法证言的排除
(三)对非法辨认证据的排除
(四)对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
(五)对非法鉴定意见证据的审查
三、庭审中心主义下相互印证规则的运用规范
(一)相互印证规则与对被告人供述的审查
(二)相互印证规则与证人证言的审查
(三)相互印证规则与被害人陈述的审查
第四节出庭公诉中的证据运用
一、庭前会议中证据的展示与交换
(一)庭前会议程序中的证据运用情况
(二)庭前会议程序中的证据制度运用的完善
二、出庭公诉中的举证、质证
(一)出庭公诉中举证、质证的基本原则
(二)出庭公诉中举证、质证的基本方法
(三)对出庭证人、鉴定人的交叉询问
三、全案证据的综合运用
(一)出庭公诉中全案证据综合运用的法律依据
(二)出庭公诉中全案证据综合运用的具体方法
第五章刑事二审证据运用研究
第一节刑事二审构造与证据裁判
一、刑事二审构造与证据审查
(一)刑事二审的审判对象
(二)刑事二审构造与证据审查
二、刑事二审的证明标准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标准的阶段性
(二)刑事二审中的证明标准
三、刑事二审的证明责任
(一)刑事二审证明责任的运用
(二)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中的证明责任
四、刑事二审的证明规则
(一)刑事二审的证据审查规则
(二)刑事二审的证据运用规则
第二节刑事二审证据审查与运用
一、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特点和方法
(一)检察机关刑事二审证据审查职责
(二)检察机关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特点
(三)检察机关刑事二审证据审查方法
二、刑事二审证据审查内容
(一)刑事二审对证据的复审
(二)刑事二审对一审证据裁判的审查
(三)刑事二审对新证据的审查
三、刑事二审中的证据运用
(一)刑事二审中的证据补充
(二)刑事二审中的证据补强
(三)刑事二审中的瑕疵证据补救
(四)刑事二审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五)刑事二审中的案件事实认定
第三节刑事二审证据审查运用程序的完善
一、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程序的完善
(一)刑事二审证据审查模式的多元化
(二)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程序的诉讼化
(三)刑事二审证据审查程序的规范化
二、刑事二审证据运用程序的完善
(一)二审视角下证据运用中的推定
(二)刑事二审中的证据存疑与疑罪从无
(三)刑事二审中的排除合理怀疑与定罪标准
第六章民事监督证据运用研究
第一节北京市检察机关民事监督案件基本情况
第二节民事监督案件证据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民事监督案件证据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主体身份、资格等事实的认定
(二)关于当事人陈述的采信
(三)关于书证的认定与采信
(四)关于当事人一方提供的录音材料
(五)关于鉴定意见、评估报告、诊断证明等的审查
(六)关于伪造证据的识别问题
(七)关于法院审判程序合法与否的证据
(八)关于调查核实权的行使
二、民事监督案件证据运用问题的成因
(一)法院最终裁判权的制约
(二)检察机关中立地位的“尴尬”
(三)民事诉讼法的“旧传统”
(四)证据运用规范研究的缺失
(五)办案人员经验不足、畏难情绪与培训缺失
第三节民事监督案件证据运用规范分析
一、民事抗诉案件证据运用分析
(一)民事抗诉案件证据运用分析
(二)检察机关调查核实与听证对证据运用的价值
二、不支持监督申请案件证据运用分析
(一)申请人与检察机关在证据认识方面的分歧
(二)息诉工作中证据的运用
三、民事案件提出改进工作的检察建议证据运用分析
(一)可以提出改进工作检察建议的情形
(二)提出改进工作检察建议的具体案件中的证据运用
第七章行政公益诉讼证据运用研究
第一节行政公益诉讼证据运用的困境
一、检察机关的主体资格存在争议
(一)理论争议
(二)实践争议
二、调查取证存在的困境
三、具体运用证据困境
(一)举证责任不明确
(二)庭审证据运用缺乏程序规范
(三)行政公益诉讼证据运用缺乏成熟经验
第二节运用证据困境的破解
一、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主体资格的证立
(一)公共利益严重受损
(二)其他主体的局限性
(三)检察机关司法属性和实践符合原告主体资格
二、证据运用的基本遵循
(一)遵循行政诉讼法的原则
(二)遵循基本证据规则
(三)遵循检察权本身属性原则
三、域外公益诉讼证据运用经验的借鉴
(一)举证规则
(二)查证规则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三节行政公益诉讼证据规则的构建
一、调查取证的设计
(一)举证责任
(二)证据的收集
二、证明对象的扩张
(一)被告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
(二)行政行为
(三)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后果
(四)因果关系
三、不同诉讼之间证据的运用
(一)前提
(二)刑事证据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运用
(三)民事证据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运用
四、诉前程序证据的运用
(一)诉前程序的必要性
(二)诉前程序的证据标准与运用
五、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构建
(一)庭前证据交换的意义
(二)庭前证据交换
六、庭审证据运用的程序设计
(一)质证
(二)认证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