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 3.9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雅鸣、陈聪、宋晓东 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213098703
上书时间2024-12-17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
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
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七·十五
本书作者作为常年跟踪采访兰考发展与脱贫攻坚的资深一线记者,通过深入扎根基层、采访河南兰考当地有代表性的乡镇干部、驻村干部、扶贫带头人和村民等上百位脱贫攻坚一线涌现的先进人物及其典型故事,真实地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兰考上下干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比着干,通过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成功实现脱贫摘帽的生动场景,深入阐释兰考脱贫进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标志性意义,对当下如何传承发扬焦裕禄精神、如何展示推广兰考经验提出新的思考,并鼓舞奋战在脱贫攻坚、奔小康一线的干部群众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上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一代代兰考人传承着怎样的精神谱系?在脱贫攻坚战中,又有哪些可供借鉴的“兰考模式”与“兰考故事”?本书作者通过其深入的采访、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笔下感人的典型事迹,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深刻总结呈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兰考样本”的独特价值。
刘雅鸣,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河南分社党组成员、副社长、总编辑。曾获新华社“十佳记者”称号,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著有《花落还开――赵朴初与一位新华社记者的忘年交》《雁鸣青天字一行》等专著。现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陈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报告文学《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种子钟扬》分别获2017年度、2018年度“中国好书”荣誉,并被翻译为其他语言在海外多个国家出版。其他文学作品有《燃泪天堂》《厌倦与天真――徘徊在天堂和地狱的边上》《力量》等。
宋晓东,新华社河南分社主任记者,采写稿件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参与写作《求是》杂志报告文学《兰考:会它千顷澄碧》。
序 章 一棵树的希望/001
第一章 懒汉脱贫记/005
凭良心干活,跟老百姓真心换真心,这是时任兰考
县葡萄架乡党委书记岳建河给自己立下的标准。
大人孩子都是脏兮兮的,头发几个月都不洗,全家
收入基本就靠种地、收破烂,这是葡萄架乡赵垛楼村村
民范玉花一家人的真实写照。
兰考的脱贫故事,就从岳建河想方设法拔掉范玉花
家思想上的穷根讲起。
1 走不到头的逃荒路/007
2 从“坐在墙根晒太阳”到“脸上实在挂不住”/010
3 “岳书记,中!”/015
4 “不碰碰咋知道它有多硬”/018
第二章 兰考之问 问出百姓的心声/025
2014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兰考县教育实
践活动情况汇报并发表讲话:“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
武器,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
出出汗。”就是在这次民主生活会上,时任兰考县委书
记王新军发出“兰考之问”,做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
的庄严承诺。
1 精神高地,却是经济洼地/027
2 红脸出汗,发出“兰考之问”/031
3 一行行脚印,解开思想上的束缚/034
4 精准扶贫进行时/040
第三章 工作队也有搞砸的时候? /045
从差点被村民们赶走,到鼓足干劲带领村民种黄桃,
从逼着自己跟群众“尬聊”,到任期结束群众拦着不让
走……精准扶贫,就要扎根到群众身边。兰考脱贫攻坚
战打响以来,一支支工作队和来自全省的“第一书记”
们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扑下身子,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脱贫,
不断续写脱贫攻坚的兰考篇章。
1“哪儿来的回哪儿去!”/047
2 “等我干出点名堂再去看焦书记”/051
3 “敲锣打鼓能顶饭吃,还是能顶钱花?”/057
第四章 “劳燕分飞”的扶贫“夫妻档”/065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然而,当一位驻村女干
部面临照顾一家老小与帮助贫困村脱贫的分岔路时,她
必须做出一个抉择。
1 抉择/067
2 头三脚难踢/069
3 在老公生病的日子里/076
4 “你还没干够?”/079
5 “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跟爸爸妈妈一样的人!”/082
第五章 再没走完的这段小路/087
兰考县闫楼乡王玉堂村原村支部书记曹红彦有一个
小名,叫“大雁”。大家都说,大雁是个闲不住的人,
不仅乐于助人,还总是自己主动揽活干。
随着兰考全县脱贫摘帽,王玉堂村的好日子就要到
来了,只是万万没想到,他们的好支书曹红彦却如大雁
南飞了……
1 王玉堂村有个闲不住的热心人/089
2 “做好事坑死人!”/092
3 大雁远去……/098
第六章 花90 万元建村部却惹来差评? /103
2014 年春节,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老家的代玉建回
到代庄村,看到老家落后的面貌,在老乡劝说之下,决
定留在村子里。
然而,起初一心想带领老乡们脱贫致富的代老板却
被老百姓贴上了“要你有啥用”的标签……
1 代老板返乡记/105
2“飞鸽牌”的干部到底中不中? /111
3 “代庄红薯”翻身记/118
第七章 梦想照进现实的那束光/123
2014 年3 月17 日那天下午,是张庄村村民闫春光毕
生难忘的一个日子。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
不仅掀起了灶台上的那口破盆,还聊起了闫春光的挣钱
问题:“下一步你咋打算?还是打零工?”
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闫春光,一定要好好干,脱贫了
过好日子。
1 张庄有个“风口袋”有人来“贴膏药扎针”/125
2 2014 年的那天下午……/127
3 春光入党记/131
4“梦里张庄”走进现实/136
5 张庄之变:春光里的新生/139
第八章 泡桐有声/145
一个人、一棵树,改变了一座村,推动了一个产业,
张扬了一种精神。不只是张庄,兰考县的很多个村庄,
都奏响着一曲“梦想照进现实”的变奏曲。
别名“乐器村”的徐场村就是其中之一。
1 清晨6 点钟的焦桐/147
2 砍下一棵泡桐树/154
3 出家? /157
4 琴为心声/164
5 稀客到访/166
6 玉立而雅/171
第九章 曾经的“兰考大爷”今何在? /175
曾经的“兰考大爷”如今何在?潘秀山是“兰考大爷”
的典型:逃荒的年份,他靠拉一手坠弦卖艺挣钱,然而
这段经历却在他心里烙下了阴影。时隔多年,当脱贫攻
坚的阳光照到老潘家,已经年近八十的老潘能否解开心
里的疙瘩?
1 “我是兰考哩,大爷!”/177
2 暴雨袭危房/179
3 老潘心里拴着的“疙瘩”/184
4 干部再也不用躲着群众走/188
第十章 我给总书记写封信/191
“从没想过与总书记的视频连线会发生在自己家
中!”总书记视频连线在自己家中采访的记者、自己靠
卖馍脱了贫、住上了三层小洋楼……在脱贫攻坚以前,
这些都是程秀建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如今都成真了。
“我给总书记写封信吧 !”程秀建说,想在信里跟总
书记说说他的心里话。
1 “我刘墉离北京走了一月整,转眼来到南京城……”/193
2 “量身定制”的脱贫秘方/195
3 “我给总书记写封信吧!”/198
4 蒸出来的致富经/202
第十一章 从“兰考之问”到“兰考之美”/207
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兰考的脱贫道路并不新鲜,
它是焦裕禄走过的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的共产
党员应该走的路。“它就是重新唤起的共产党人的初心!”
初心不忘,方能脱贫。
1 围墙拆掉之后……/209
2 在实干中回答“兰考之问”/210
3 “小步快跑”,不改初心/218
尾 声 会它千顷澄碧/227
附录一 干字当头 精准发力 深入践行总书记精
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 中共兰考县委、兰考县
人民政府/234
附录二 “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写
在河南兰考脱贫之际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李亚楠
宋晓东/27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