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
82
4.4折
¥
186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项松林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7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9787522704470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项松林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7
-
版次
1
-
ISBN
9787522704470
-
定价
186.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16页
-
字数
545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综合运用新—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外贸的实际发展情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问题,并就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 【作者简介】
-
项松林,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研究方向为新—新贸易理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 【目录】
-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一 现实背景 (1)
二 理论背景 (3)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5)
一 新新贸易理论研究 (5)
二 应用新新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 (9)
三 简要评述 (13)
第三节 研究意义 (15)
一 实践意义 (16)
二 理论意义(17)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7)
一 研究思路 (17)
二 研究内容 (17)
第五节 研究方法 (20)
一 理论研究方面 (20)
二 实证研究方面 (20)
三 比较研究方面 (20)
第六节 可能创新和不足 (21)
一 可能创新 (21)
二 研究不足 (21)
第一章 中国外贸增长的结构与特征(23)
第一节 产品结构(23)
一 出口产品结构分解与统计方法 (23)
二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集中度 (26)
三 历年出口产品结构的环比变化趋势 (28)
四 H-K指数分解 (29)
五 传统产品与新产品“定基”动态比较 (30)
六 国际比较 (31)
第二节 国别(或地区)结构 (36)
一 中国出口贸易国别(或地区)结构发展趋势(36)
二 中国出口增长国别(或地区)结构的H-K指数分解与国际比较(36)
三 国别(地区)结构二元边际的国际再比较(46)
第三节 比较优势结构 (49)
一 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 (49)
二 中国出口贸易分要素密集度总体发展态势 (50)
三 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的比较优势 (53)
四 出口产品显示性技术复杂度 (55)
五 两分位行业的显示性技术复杂度比较 (57)
第四节 贸易方式与主体结构 (61)
一 三分类方法的比较 (61)
二 加工贸易及其具体组成形式的差异 (63)
三 “三料”加工贸易及其分解 (67)
四 企业主体结构(68)
五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再比较(70)
六 外资企业不同形式的外贸增长比较 (72)
第五节 服务贸易结构 (75)
一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增长的对比 (75)
二 生产性服务贸易与非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比较 (77)
三 生产性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发展趋势 (80)
四 非生产性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发展趋势 (85)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91)
第二章 产品多样化与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93)
第一节 结构转型的出口产品模型拓展 (93)
一 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93)
二 制造业生产者和企业行为 (94)
三 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制成品部门的影响 (96)
四 贸易开放的影响 (97)
第二节 微观企业数据的检验 (102)
一 实证模型 (102)
二 变量选择数据处理与预期符号 (102)
三 全部样本企业的实证结果 (106)
四 改变估计方法的稳健性再检验 (110)
第三节 分行业所有制和地区子样本再估计 (112)
第四节 反设事实法与二分位行业出口数据检验 (117)
一 实证模型 (117)
二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118)
三 二分位行业出口数据的实证结果 (121)
第五节 三分位行业出口数据的稳健性再检验 (125)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127)
第三章 二元边际与出口国别(地区)结构转型升级 (129)
第一节 结构转型的出口二元边际模型拓展(129)
一 消费者偏好 (129)
二 生产技术 (130)
三 贸易开放的影响 (131)
四 潜在生产者自由进入市场 (132)
五 农业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转移对零利润条件的影响 (135)
六 经济结构转型对出口增长二元边际的作用 (136)
第二节 HS-6 位码贸易数据的检验 (138)
一 实证模型 (138)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138)
三 全部二元边际样本的实证结果 (143)
四 改变估计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148)
第三节 分贸易对象收入水平高低的稳健性检验 (152)
第四节 全球数据的Tobit检验 (158)
一 全部样本国家 (158)
二 分收入等级的对比 (161)
三 分地区的再检验 (163)
四 加入交互项的进一步讨论 (163)
第五节 面板模型的稳健性再检验 (171)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177)
第四章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变迁 (179)
第一节 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比较优势模型拓展 (179)
一 消费者偏好 (179)
二 生产技术 (180)
三 出口决定 (181)
四 行业平均 (182)
五 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 (183)
六 出口方程的比较 (186)
第二节 微观企业数据的检验 (186)
一 实证模型 (186)
二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处理 (187)
三 初步回归及分析 (189)
四 按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行业的稳健性再检验 (193)
第三节 企业出口扩张稳健性检验(196)
一 实证模型 (196)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 (197)
三 细分行业的稳健性再检验(200)
第四节 细分行业数据的再检验(201)
一 实证模型数据来源与处理(201)
二 二分位行业初步回归及分析 (202)
三 三分位行业的稳健性再检验 (205)
第五节 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出口显示性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207)
一 实证模型 (207)
二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207)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211)
第五章 加工贸易出口与外贸方式结构优化升级 (213)
第一节 进口中间产品的贸易方式模型拓展 (213)
一 消费者行为 (213)
二 生产者行为 (214)
三 开放条件下企业收入与利润 (217)
四 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的决定 (218)
第二节 分贸易方式的微观企业数据检验 (220)
一 实证模型 (220)
二 预期符号 (220)
三 数据来源 (221)
四 初步回归及分析 (223)
第三节 从事一种贸易方式与从事多种贸易方式的比较 (228)
一 全部样本回归及其分析 (228)
二 东中西区域子样本稳健性再检验 (233)
三 一种贸易方式同多种贸易方式的分地区再比较 (236)
第四节 区分加工贸易方式的再比较 (241)
一 细分加工贸易全部样本的初步回归及分析 (241)
二 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的比较 (246)
第五节 分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稳健性再检验 (249)
一 分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子样本回归及分析 (249)
二 分地区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企业出口的比较 (253)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257)
第六章 内外资企业出口与外贸主体结构优化升级 (259)
第一节 FDI与中间产品进口的贸易主体模型拓展 (259)
一 消费者行为 (259)
二 生产者行为 (260)
三 企业市场行为的决定 (263)
第二节 分企业主体的微观企业检验 (265)
一 实证模型(265)
二 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处理 (266)
三 初步回归及分析 (267)
四 一种贸易方式与多种贸易方式按主要贸易方式的内外资比较 (272)
五 内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比较 (274)
第三节 内外资加工贸易方式的比较 (279)
一 内外资三大类加工贸易方式的比较 (279)
二 内外资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的进一步比较 (283)
第四节 分区域内外资企业的比较 (286)
一 东中西区域内外资企业全部贸易方式的回归及其分析 (286)
二 东中西地区内外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再比较 (298)
第五节 出口学习效应的内外资企业讨论 (305)
一 实证模型 (305)
二 变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305)
三 全部样本的初步回归 (306)
四 分内外资企业的检验 (308)
五 进一步比较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 (308)
六 分区域分贸易方式出口学习效应再检验 (312)
七 分区域分贸易方式分内外资的再比较 (312)
八 分区域分贸易方式的内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再检验 (314)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316)
第七章 人力资本潜在优势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 (317)
第一节 人力资本的贸易类型模型拓展 (317)
一 消费者偏好 (317)
二 生产技术 (318)
三 服务部门出口决定 (321)
四 人力资本对服务行业出口的影响 (322)
五 服务贸易的行业出口简化方程 (323)
第二节 服务贸易出口的检验 (324)
一 实证模型 (324)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325)
三 初步回归及分析 (329)
四 改变估计方法的稳健性再检验 (334)
第三节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的比较 (336)
一 全部样本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336)
二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服务出口的改变估计方法再检验 (341)
第四节 服务贸易生产率内生增长的面板向量自回归 (343)
一 实证模型的设计 (343)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344)
三 三变量回归结果及分析 (345)
四 增加变量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348)
第五节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服务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比 (349)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352)
第八章 “一带一路” 与货物贸易结构转型升级 (354)
第一节 经贸合作影响贸易增长的模型拓展 (354)
第二节 中国与沿线国家(或地区)货物出口的检验 (357)
一 实证模型 (357)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357)
三 初步回归及分析 (360)
第三节 扩展样本范围的稳健性检验(370)
第四节 双重差分法的再检验(377)
一 双重差分模型 (377)
二 实证模型 (378)
三 变量选择 (379)
四 初步回归 (380)
第五节 PSM稳健性再分析 (385)
一 PSM倾向因子匹配处理 (385)
二 样本匹配的稳健性再检验 (386)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394)
第九章 自贸区质量与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全球经验 (396)
第一节 自贸区战略对贸易增长的影响 (396)
第二节 自贸区质量影响出口的模型拓展 (402)
第三节 全球贸易数据检验 (406)
一 实证模型 (406)
二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处理 (406)
三 初步回归及结果分析 (408)
第四节 分收入等级和地区的稳健性再检验(414)
一 分收入等级 (414)
二 分地区的再检验 (415)
第五节 交叉项的可能影响 (418)
第六节 本章主要结论 (421)
第十章 优化外贸结构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423)
第一节 稳外贸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对外开放的重点 (423)
一 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423)
二 外需萎缩是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较大难题之一 (425)
第二节 中国外贸结构的自身特征 (426)
一 产品结构 (426)
二 国别(或地区)结构 (427)
三 比较优势结构 (428)
四 贸易方式结构 (429)
五 贸易主体结构 (430)
六 贸易类型结构 (431)
第三节 本书主要结论 (432)
一 产品多样化与出口产品结构 (432)
二 市场多元化与出口国别(或地区)结构(433)
三 要素密集度与比较优势结构(434)
四 加工贸易与贸易方式结构(435)
五 内外资企业与贸易主体结构(436)
六 人力资本与贸易类型结构(437)
七 “一带一路”与货物贸易出口结构(437)
八 自贸区质量与全球外贸结构转型升级(438)
第四节 促进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与启示 (439)
一 对外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辐射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439)
二 对内应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446)
第五节 未来研究展望(451)
一 理论模型分析方面(451)
二 实证方面(452)
参考文献(453)
索引(47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