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深处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寂寞深处

18.8 7.8折 24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清忠 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36081826

上书时间2024-11-17

尚贤文化河北分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清忠 著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
  • ISBN 9787536081826
  • 定价 2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天衣无缝”、“若只初相见”、“恍若梦境”等.
【作者简介】

       袁霓,原名叶丽珍。现任印尼印华作家协会主席,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等。著有短篇小说集《花梦》,微型小说集《失落的锁匙圈》《雅加达的圣诞夜》,散文集《袁霓文集》,中印(尼)双语诗集《男人是一幅画》等。



【目录】

中国建造

用“中国标准”推动“中国建造”——访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毅谦

“大国工匠”铸精品工程——记印尼公主港燃煤电站海工工程项目副经理钱雨麟

中国路桥项目上的“小黑炭”——记中国路桥项目印尼办事处袁小聪

印尼通David Hou ——记中国交建四航局印尼项目组侯荣金

经贸交往

印中友好的使者——记原印中友协主席乌玛尔

推动中印(尼)友谊的铺路人——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理事长洪贵仁

一心促进中印交流——访印尼台商协会副秘书长赖剑文

一带一路中的青山工业园——访浙江总商会会长伍晋斌

阿里巴巴在印尼——记阿里移动事业群印尼分公司

源自中国 改变世界——记中国民族企业申鹭达

华文教育

只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访雅协蔡昌杰老师

中印两国的铺路人——记华文教师何灿濂

爱心教学 传播华语——记爱心华语学院萧瑞兰女士

来自中国的汉教志愿者——记雅协主席助理卢鹏

他乡生活

印尼三小花——记中国交建四航局印尼项目组韦邵金、谭琼和周栗萌

两个中国留学生的“神州装饰”——记印尼神州装饰公司经理田钊硕和王璐

荆州女汉子勇闯家装业——访KOKA INDONESIA 董事长高静

中国农村小伙的印尼商机——记雅加达工业园徐善乐

中国蓝领的“变压人生”——记芝加浪力宝工业园台商变压器厂生产部经理张辉

我在这儿很好——访贸易销售顾问蔡佳时

一位中国发型师的“顶上功夫”——访淼淼发廊发型师阿淼

湘菜印尼行——记邓灶荣一家

潮州人在印尼——访阿顺活海鲜老板金东询



内容摘要

     广东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依托地缘和文化优势,精选新丝路上东南亚沿线印度尼西亚的人物故事,讲述和展示了丝路国家印尼在两国友谊、经贸往来、华文教育、他乡生活等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印(尼)新丝路建设者们的各方面成就。



主编推荐

       袁霓,原名叶丽珍。现任印尼印华作家协会主席,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等。著有短篇小说集《花梦》,微型小说集《失落的锁匙圈》《雅加达的圣诞夜》,散文集《袁霓文集》,中印(尼)双语诗集《男人是一幅画》等。



精彩内容
 用“中国标准”推动“中国建造”——访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毅谦我们希望借泗水—马都拉大桥项目这个机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标准是链接产业的有效抓手,标准的输出,能带动整个产业链抱团“走出去”,通过中国标准使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装备实现最佳组合。长远地说,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意义远超出项目建设本身。
李毅谦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东北部的马都拉海峡中,横跨着一座用中国桥梁规范建造的跨海大桥,宛如一
条纽带,连接着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和马都拉岛。泗水—马都拉大桥(又称泗马大桥)总长5438米,主桥为818米的斜拉桥,桥宽30米,是印度尼西亚第一座跨海大桥。
时间追溯到十年前,承载着改变泗水和马都拉两岸岛屿人民世代隔海相望现状的泗水—马都拉大桥项目正式启动。自20世纪90年代初,泗水—马都拉大桥就已经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但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落实。
为推动这个项目的实施,根据中国政府与印尼政府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2004年9月,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中方承包商与印尼公共工程部签订了泗水—马都拉大桥的设计、科研、施工总承包合同。其中,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设计和科研工作,时任副总经理李毅谦是这个项目的设计、科研负责人。
从事桥梁工程设计、科研30余年的李毅谦,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内数十座特大型、复杂结构桥梁的设计科研工作,获得十多项国家、省部级奖项。对于泗水—马都拉大桥的设计工作,李毅谦显得信心满满。
2005年1月初,当整个印尼仍然处于“12·26”海啸的恐惧之中时,李毅谦带着他的团队便进场了,开始地勘和资料收集工作。起初的工作是十分艰难的,陌生的环境,语言的障碍,特别是通过搜集,发现设计施工所需的水文、气象、地质、地形地貌等基础
资料非常稀缺,国内外对印尼桥梁建设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自然环境对桥梁结构所产生的影响,从未见诸有关的文献报道。同时通过调研,他们发现,当地的建桥条件十分特殊:所选桥址地处高温、高湿的海洋环境,水文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高烈度地震频发;大桥主要持力层为200多米厚的火山灰黏质粉土,强度极低;地处赤道附近,紫外线分外强烈,海水含盐度高、蒸发量大,给大桥的耐久性以及防腐设计提出了新问题。
“说实在话,刚刚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的团队特别激动。但是,等我真正拿到这个合同文本,开始和我们的团队研究这个项目的时候,压力一下就上来了。”李毅谦说。
但是研究泗水—马都拉大桥相关资料的时候,他发现,在修建该大桥之前,印度尼西亚本国并没有建造过大型桥梁,也没有适用于大型桥梁的设计规范。
现有的中小型桥梁多为日本、欧美等国家公司采用英国或其他规范设计,当地的桥梁规范只适用于建设跨度小于100米的桥梁,远不能满足泗水—马都拉大桥设计、施工的需要。按照印尼建桥的惯例,印尼政府要
求,泗水—马都拉大桥的建设需采用英国和美国的有关标准规范。“一系列的特殊,使我们的工程师们必须破解与当地自然环境、建设环境有关的影响大桥设计和施工的所有难题。”李毅谦说。
通过实地考察、认真测算,在掌握了一手数据后,李毅谦和他的团队认为,如果采用英、美国家的规范,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多种规范配套使用,势必造成规范和标准本身的不统一;为了配合英、美国家规范,大桥的设计除主结构外,还包括机电设备、过桥管线、交通工程、健康监测等许多附属结构的设计施工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梳理英美等国的相关规范;对于建设材料的选择,也只能依赖英、美等国家产品。于是,他们力主采用中国规范和中国标准。然而,中国规范在印尼从未使用过,也没有相关的英文或其他外文版本。为此,他们进行了周密严谨的研究工作。期间的一段小插曲让李毅谦记忆犹新。
P2-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