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甄志亚 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8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p76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甄志亚 著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9-08
-
版次
2
-
ISBN
9787532340309
-
定价
12.9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5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中国医学史(第2版教材)(修订版)》的主要内容包括: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卫生保健、居处、衣着、用火、导引、婚姻、医药知识、药物、针灸、针法、灸法、外治法、其他几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传说中的医学人物、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对疾病的认识、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固定病名的出现、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等等。
- 【目录】
-
导论
1.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1.1卫生保健
1.1.1居处
1.1.2衣着
1.1.3用火
1.1.4导引
1.1.5婚姻
1.2医药知识
1.2.1药物
1.2.2针灸
1.2.2.1针法
1.2.2.2灸法
1.2.3外治法
1.3其他几种医药起源论
1.3.1“医源于圣人”
1.3.2“医源于巫”
1.3.3“医源于动物本能”
1.4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2.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
2.1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2.1.1对疾病的认识
2.1.1.1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
2.1.1.2固定病名的出现
2.1.1.3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
2.1.2对疾病的诊治
2.2医学理论的萌芽
2.2.1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
2.2.1.1气、精、神
2.2.1.2阴阳、五行
2.2.1.3天人相应
2.2.2病因学
2.2.3预防医学思想
2.3药物知识
2.3.1药物知识的积累
2.3.2酒的应用及其意义
2.3.3汤液的制作
2.3.3.1汤剂说
2.3.3.2“五谷之液”说
2.4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2.4.1卫生保健
2.4.2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2.5医与巫的斗争
2.6古代医家
3.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3.1诸汉墓出土的医书
3.1.1马王堆汉墓医书
3.1.1.1脉灸经
3.1.1.2《五十二病方》
3.1.1.3帛画《导引图》
3.1.1.4竹木简医书
3.1.2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医书
3.1.2.1《脉书》
3.1.2.2《引书》
3.1.3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医用文物
3.1.4武威汉简《治百病方》
3.2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
3.2.1《黄帝内经》
3.2.1.1《内经》的产生
3.2.1.2《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
3.2.1.3《内经》的影响
3.2.2《难经》
3.3药物学的发展
3.3.1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3.3.2《神农本草经》
3.3.2.1《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及其流传
3.3.2.2《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和成就
3.4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3.4.1战国以来临证医学的发展概况
3.4.2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3.4.2张仲景的生平
3.4.2.2《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4.2.3《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3.4.2.4《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3.5主要医家及其成就
3.5.1扁鹊
3.5.2淳于意及其“诊籍”
3.5.3涪翁与再传弟子郭玉
3.5.4华佗
4.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公元265-960年(西晋-五代)
4.1医学理论的提高
4.1.1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4.1.1.1(内经》
4.1.1.2《伤寒杂病论》
4.1.2脉学的总结与普及
4.1.2.1《脉经》
4.1.2.2《脉诀》
4.1.3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4.1.4医德规范的树立
4.2药物学的进步
4.2.1国家药典的诞生
4.2.2药物品种的丰富
4.2.3分类方法的进步
4.2.4药物图谱的创制
4.2.5药物炮制的规范
4.2.6制药化学的先声
4.3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
4.3.1针灸科
4.3.1.1《针灸甲乙经》
4.3.1.2其他
4.3.2内科
4.3.3妇产科
4.3.4小儿科
4.3.5外科
4.3.6按摩科
4.3.7骨伤科
4.3.8五官科
4.4综合性医著
4.4.1《肘后救卒方》
4.4.2《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4.4.3《外台秘要》
4.4.4藏医与<四部医典》
4.5医学教育
4.6中外医药交流
4.6.1中朝医药交流
4.6.2中日医药交流
4.6.3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
4.6.4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5.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公元960-1368年(宋-元)
5.1医政设施的进步
5.1.1改进医事管理
5.1.2开设国家药局
5.1.3发展医学教育
5.2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5.2.1医籍的整理与刊行
5.2.2方书的编著和发展
5.3药物学的发展
5.4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5.4.1病因病机学
5.4.2诊断学
5.4.3解剖学
5.4.4针灸学
5.4.5内科
5.4.6外伤科
5.4.7妇产科
5.4.8儿科
5.4.9法医学
5.5金元医家的创新
5.5.1刘完素——火热论
5.5.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
5.5.3张从正——攻邪论
5.5.4李杲——脾胃论
5.5.5王好古——阴证论
5.5.6朱震亨——相火论
5.6中外医药交流
5.6.1中朝医药交流
5.6.2户日医药交流
5.6.3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
5.6.4中国与印度、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6.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
6.1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6.1.1药物学
6.1.1.1《本草发挥》
6.1.1.2《救荒本草》
6.1.1.3《滇南本草》
6.1.1.4《本草集要》
6.1.1.5(本草纲目》
6.1.1.6《本草述》
6.1.1.7《本草备要》
6.1.1.8《本草从新》
6.1.1.9《得配本草》
6.1.1.10《本草纲目拾遗》
6.1.1.11《植物名实图考》
6.1.2方剂学
6.1.2.1《普济方》
6.1.2.2《医方考》
6.1.2.3《祖剂》
6.1.2.4《医方集解》
6.1.2.5《成方切用》
6.1.2.6《炮炙大法》
6.2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6.2.1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6.2.1.1明以前有关温病论述之梗概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