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名钤印毛边本】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郑岩亲笔签名钤印 毛边未裁
¥
205.8
¥
98
九品
仅1件
作者郑岩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1965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印刷时间2023-03
印次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00页
字数300千字
定价98元
货号3
上书时间2023-04-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郑岩签名钤印,毛边未裁,所见即所得。
- 商品描述
-
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铁袈裟》“正编”讨论山东灵岩寺一件被称为“铁袈裟”的残铁块,作者先是将包裹在这件残铁上的历史叙事慢慢剥离,露出铁块前世的真相,原来这块“铁袈裟”并非铁袈裟,而是唐代武则天所造金刚力士像的残块。而在揭露了残铁前世的原境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作罢。他没有抛弃后世给残铁披上的层层“外衣”,而是将它们又一件一件地重新穿了回去——他尝试以不同时代的后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件物。铁袈裟之说源自12世纪南宗禅高僧仁钦的有意误读,铁块上铸造时留下的披缝被视作袈裟上的水田纹。在仁钦的故事中,铁块的前世被遮蔽,被重塑为象征南宗禅法脉传承的圣物——袈裟。从此以后,“千奇百怪的附会……一路走下去”(p.116)。铁袈裟是谁的?朗公说、法定说、达摩说,抑或“地下涌出”说都是后世给铁块谱写的更加神圣又迷离的前世今生。到了清朝乾嘉时期,铁块的新“外衣”变得不那么光鲜亮丽,开始有了“‘铸钟未就’这一毫无神秘感的说法”(p.195)。 铁袈裟之说受到挑战,这也成为铁块去神圣化的开端。
《铁袈裟》“外编”第一篇谈论阿房宫的图像,是一个关于破碎的特殊案例,这里“物”已无存,而它的“外衣”却异常得多。如作者所言,晚唐杜牧的文字叙述《阿房宫赋》是很多后人关于阿房宫想象的起点,而阿房宫图像的创作也与杜赋在同一时期开始出现,此后绵延不绝。或许物的缺失赋予后世更自由的想象空间,阿房宫的“外衣”在想象力的接力中愈来愈壮美华丽,与“两千多年来一片死寂”的阿房宫遗址形成极大反差。
著者介绍
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88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曾供职于山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看见美好》《超越生死》(韩文版)等,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庵上坊》《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年方六千》等。
— 没有更多了 —
郑岩签名钤印,毛边未裁,所见即所得。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