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我三个春天-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新农村建设书系-乡村建设随笔系列
  • 给我三个春天-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新农村建设书系-乡村建设随笔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给我三个春天-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新农村建设书系-乡村建设随笔系列

2 九品

仅1件

安徽阜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君 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d东2

上书时间2024-12-25

北比书屋

三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君 著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8
  • 版次 1
  • ISBN 9787501993604
  • 定价 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7页
  • 字数 448千字
【内容简介】
  《给我三个春天》——讲述了2003—2013年,十年间,孙君在湖北襄樊市五山镇堰河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在这里,他成就了“五山模式”,成就了一个中国典型乡村的春天。这过程有苦有甜、有喜有悲,而正是这些实践的细节,愈见丰满地汇成了一个个成果,最终被化诸笔端,留下一抹记忆。品读这些细节,能让我们从生活的角度了解他们的一切,从而更加生动得理解乡建的具体过程,给我们新的启迪。

  堰河村是汉江边上一个极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小村,可是这个村在村书记闵洪彦的带领下,用三年的时间创造了今天人们熟悉的“五山模式”。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画家孙君,带领“北京绿十字”团队进入堰河村,在镇书记余宝军的支持下,开展了一场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孙君以画家的视角、平民化的语言与村民一起用三年的时间铸就了一个人们熟悉与梦想的小村。

  垃圾分类、联产联地股份合作制、汉江特点的民居建造、村污水净化、百日山的真武山门、农民家庭卫生环境的改造等,以“先生活后生产”的理论探索一条全新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之路。

  财力有限,民力无限,是堰河村的核心文化。堰河村在三年用每户出260多名义务工,自立自强、走出一条符合传统农民精神又具有画家孙君的朴素的美学思想之路。

  孙君与堰河人一道创作了一幅当代乡村建设的行为艺术作品,他们把绘画从画布转移到大地,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堰河村作品。

  《给我三个春天》由此得名。
【作者简介】
       孙君,男,1961年生,祖籍安徽马鞍山市,就安徽师范大学与中央美院毕业。2003年,创立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2011年与李昌平等成立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

      部分荣誉:2006年,入围“中国最具有行动能力三农人物”评选;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2009年,被评为“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主要理念: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财力有限,民力无限。

      1999年开始进行乡村建设实践,在中国多个省的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农村系统性研究与实践。内容包括:乡村文化修复、生活中的乡村生态修复、平民性的乡村规划设计和建设、乡村不同人群心理与行为研究、镇村组二级管理与运作实践、艺术与农耕文化的对接。

      孙君带领着他的团队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10多年乡村建设实践的总结与梳理。他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一个公民的责任来重新描绘中国的乡村,为中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发人深省。

      代表作:五山模式(襄阳谷城县)、郝堂茶人家(河南信阳)、湖北樱桃沟(十堰郧县)、湖北桃源村(随洲广水市)、新县梦.英雄梦(河南信阳)、道行远安(宜昌远安县)、四川灾后重建(四川汶川、雅安)、古典中国(丽水市松阳县)、百年陈家沟(河南焦作市)等。

      不成功案例:北京延庆碓臼石村、襄阳市尹集田园城市、襄阳市牛首镇熊营八二组、山东临沂市方城镇诸满村、512遵道镇秦家坎村、淅川毛堂乡桥沟村。

      出版书籍:《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收藏)《五山乡村日记》《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农理——乡村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给我三个春天——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乡村民居设计图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等9本。
【目录】
第一次  因水,从北京来到襄阳  2003年8月26日第二次  堰河村出现了  2003年9月27日第三次  触摸堰河村之源  2003年12月19日第四次  开启民智  2004年1月7日第五次  乡建从小事做起  2004年2月26日第六次  筑坛祭茶心中有神  2004年4月22日第七次  我回家了!  2004年9月18日第八次  难在第一栋房子  2004年10月12日第九次  人在北京心在村  2004年10月22日第十次  茶乡故事  2004年12月14日第十一次  农民眼中的政府  2005年3月6日第十二次  给县委:书记的信  2005年4月27日第十三次  评估五山、反思五山  2005年6月10日第十四次  水到渠成中的乡村建设  2005年6月22日第十五次  复制、复制再复制  2005年7月1日第十六次  村长的小算盘  2005年12月1日第十七次  新农村建设中的观念较量  2005年11月22日第十八次  阵痛与快乐并行  2006年1月15日第十九次  “吵”出来的新农村  2006年2月9日第二十次  小沈与老田  2006年3月3日第二十一次  形式主义害死人  2006年3月26日第二十二次  钱、钱、钱  2006年4月10日第二十三次  《爱在茶乡》电影开机  2006年4月24日第二十四次  公益遇上黑社会  2006年6月17日第二十五次  反省新农村建设  2006年8月26日第二十六次  久别的重逢  2007年9月19日第二十七次  家一园一国  2007年10月1日第二十八次  建50年不落后的房子  2007年lO月20日第二十九次  延伸五山、田园城市  2007年lO月28日第三十次  精品不精  2007年12月1日第三十一次  家里家外忙成一团  2007年12月13日第三十二次  孙君与堰河村  2007年12月31日第三十三次  堰河村成就绿十字  2008年3月7日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