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叙事与宋代散文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历史叙事与宋代散文研究

10 2.2折 46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贞慧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6-13

遍历书房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贞慧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12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71226
  • 定价 4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74页
  • 字数 201千字
【内容简介】

                     《历史叙事与宋代散文研究》以“互见”为中心,探讨这一源自于史学的书写意识,如何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被欧阳修运用于集部散文的写作当中,由于苏轼、司马光等人之仿效,成为连结经注、史学与文集,以留存历史记忆,引导价值判断的重要方式。本书还以苏轼《方山子传》为例,说明宋人史学意识发达,史笔无所不在,本与史学关系密切的集部“传”,不再以“补史之阙”或以备史官採择为书写目的,出现了游走于虚实之间的“託传”。本书旨在以中国“抒情传统”、西方叙事理论为参照系统,说明中国历史叙事的特质,及其与宋代散文之关系。

【作者简介】

李贞慧,女,1965年生,台湾台北人。毕业于台大经济系、中国文学研究所,受学于柯庆明教授门下,200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文学、中国古典散文、中国叙事学。博士论文为《苏轼“意”、“法”观与其“古文”创作发展之研究》,曾发表《〈百家注分类东坡诗〉评价之再商榷:以王文诰注家分类说为中心的讨论》、《典范、对位、自我书写:论苏轼集中的〈和陶拟古〉九首》、《苏轼诗在北宋末年的流传及其意义──以东坡诗注及宋人诗话为中心的观察》、《“文从道出”的书写实践—以朱熹“记”与北宋“记”之书写内容为讨论中心》、《由〈论武王〉看苏轼海外〈志林〉的诠释问题》等期刊论文。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用晦”与“读者重建”:试论中国历史叙事的两项特质

第三节 “互见”书法与散文历史叙事

第二章 史学视野下的集部“私传”书写:试论欧阳修<桑悍传>的文史意义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以“捕盗”为叙事主轴的人物传记

第三节 不完整的当代人物“传”

第四节 史学意识与文史“互见”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史家意识与碑志书写

——以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所书吕、范事及其相关问题为讨论中心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互见”:置於当代文献脉络中的书写意识

第三节 欧《碑》、富《志》有关吕、范争议记事之异同

第四节 “大节”:价值判定与叙事安排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互见”与“文约事丰”:以欧阳修碑志中“范仲淹贬饶州”及“庆历党议”之叙事为例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范仲淹贬饶州:事件之“主题(主词)化”

第三节 “重出”与“不书”:程琳《墓志铭》《神道碑》与蔡襄《墓志铭》阅於“范仲淹贬饶州”事的书写

第四节 “庆历党议”的多重叙事:历史复杂面貌以及个人立场的表述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互见”与宋人的文、史建构

——从苏轼么论商鞅》谈起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论商鞅》:同时批判“商鞅之学”与“桑弘羊之术”

第三节 《论商鞅》与《司马温公行状》之“互见”及其意义

第四节 “互见”与司马光的历史建构:以“常衮辞禄”为例

第五节 余论:“互见”思考下的宋代散文研究议题构想

第六章 传中变调:重读苏轼《方山子传》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方山子”不等於“陈糙”

第三节 亦侠亦隐的人物性格及其象徵意义

第四节 岐路徘徊:叙事结构下的抒情底蕴

第五节 中国叙事传统与《方山子传》

第六节 结论

第七章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後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