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之痛2008:一个套中人的独白
  • 股市之痛2008:一个套中人的独白
  • 股市之痛2008:一个套中人的独白
  • 股市之痛2008:一个套中人的独白
  • 股市之痛2008:一个套中人的独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股市之痛2008:一个套中人的独白

2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徐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德林 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31

上书时间2024-06-16

退伍兵诚信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德林 著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8
  • 版次 1
  • ISBN 9787532628858
  • 定价 2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224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股市之痛2008:一个套中人的独白》内容为:最初以《一个非经济学人的股市观察》进入博客,迅即受到股民网友的热捧,自此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写成此书。意在携手广大中小投资者,重温股市2008颓靡之旅,以文化人眼光品鉴A股风云,以体制中人透视股市,以股市中人反省体制,由一斑窥全豹。全书行文活泼洗炼,韵味独具,犀利而不失优雅,浅白却蕴含深意,熔感性与理性于一炉,令艰涩回归常识,让人在会心一笑中若有所悟,或可给通览全书的读者一份意外的收获。
【作者简介】
杨德林,上海市人,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0年。1979年考入华东师大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职攻读该校中文系研究生,获文艺学硕士学位。曾担任上海团市委统战部部长及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秘书长,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兼文化体育处处长,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广局副局长。借调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先后担任公共关系部、展示和文化活动部以及活动策划部部长,现在浦东新区政协任教文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领衔策划和运作过一系列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活动:2003年上海浦东“环球嘉年华”的总策划兼总指挥,上海(浦东)首届中华艺术博览会、1996上海旅游节开闭幕式暨48项特色活动、第三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开幕式(2000)和央视《同一首歌》走进上海浦东“爱我中华”大型演唱会。发表性情文字(含访谈)逾10万字。作为总编导之一,先后参与过《城市人》(8集)、《浦东十年》(4集)、《你好!浦东》(8集)等大型电视专题片的拍摄。
【目录】
序一:以冷峻的幽默直面股海沉浮
序二:一个文化人观察和思考股市的准专业之作
序三:对A股市场的一次深度解剖
序四:独特的视角民间的价值
序五:写在《股市之痛2008》出版之际
名家点评集萃
缘起小语

初醒篇
一个社会公众投资人对股市的观察
第一节是谁把股市这头“猛牛”逼成了“疯熊”
一不小心坐上了“超级跳楼机”
凭什么“一赢二平七亏损”?
岂能将虚拟经济当成“虚无经济”
第二节虚实两种经济就像“狗与主人”的关系
价值中枢是一条平均误差率不超过0.78%的曲线
抑郁和狂躁病人常常丢失“牵引之绳”
第三节博弈场上怎么有个“第三者”
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政策取向的不确定
调控指数——勉为其难的第三重角色
少数人的馅饼,多数人的陷阱
在股市博弈场,扶弱限强的规则才是公平的
第四节“数学盲”都能看懂的一堆数据
股市暴跌背后有玄机
让人瞠目结舌的反比数据
数据一说话,上帝也犯傻
第五节是是非非大小非
大小非普遍具有四大秉性
似是而非大小非
无事生非大小非
“无可厚非”大小非?
面目全非大小非
“对价”先该论是非
最是“强悍”数大非
第六节一场中小投资者打不赢的“货币战争”
裁判员,还是运动员?
中石油一回到A股就性情大变
“从一只羊身上剥下两张皮来”
第七节险象环生的“平安”之旅
一家“吝啬到了贪婪程度”的上市公司
至今未弄明白“融资”与“圈钱”区别何在?
“讳莫如深”与“谈虎色变”
A股“三岔口”——平安之旅与防热钱之役
在“维稳”舆论下演绎悲壮诉说悲情
本场比赛轮到小股民执哨:暴跌VS暴酬
第八节人人都该学点政治经济学
还不如跟着世界一块儿跌呢——
防热钱政策的得失之辩
为了跑过CPI,股市“虽败犹荣”
谁是A股“难兄难弟”?
第九节时光在“救市还是治市”的争论中流逝
“股民已经很愤怒了”
不论“救命”还是“治病”,时间都须抓紧
第十节听听“不救市论者”究竟说了些什么
“神仙打架,我能听谁的”
凭啥“美国债券可抄底,中国股市不该救”
三个诸葛亮,未必顶得了一个臭皮匠
“这个世上哪来的熊市”
说着说着火气就上来了
假如霍利菲尔德有信心
与山姆大叔比“节约”,估值成了“世界级难题”
不救市论背后的优势——“政治正确”
不知“MM第一定理”能否解决大小非问题
第十一节结束的开始,还是——

寻根篇
凭山远眺,将A股市场栏杆拍遍
第一节哎,差点儿咱们就能独善其身了
“震中”的抗风险能力似乎更强
将信心撕碎给人们看就成了悲剧
恢复股市生机何须“大智慧”
危中有机,中国显然更胜一筹
管理层有望加入“死多头”
庞大的内需消费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必须战略性做大做强A股市场
第二节挣扎在反周期调控中的中国股市
“反周期调控艺术”玩得有些过火
蹊跷的“时间差”和含混的政策信号
滞后效应产生在“二律背反”中
尴尬的“主流经济学家”们
兴利除弊,固本培元,究竟何时才“适时”?
第三节政策游走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
不确定性乃市场博弈之源
太过确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确定的政策走向与充满变数的经济复苏过程
第四节尊重常识,资本市场才有希望
跌跌不休的K线图,喋喋不休的“风险教育”
十教授建言书为股民摘去“赌徒”帽子
中国需要现代金融和资本市场管理的智慧
谁的背后没有利益驱动?关键看
耐人寻味的圈内外两场“擂台赛”
原来有人“不拿豆包当干粮”
第五节中产阶层的财富缩水之痛
大多数人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是“中国梦”的最佳激励样板
流于惨败的中产阶层“辩证法”
中产阶层玩不过股市庄家
第六节一场权利不对等的资本博弈
产业资本在悄悄地进“庄”
序幕从大小非(限)减持开启
政策选择性调控与资源倾向性配置
“全民投资,亲近者受益”
怪不得央企利润大增老百姓不喜反忧
产业资本运作方式——“说破英雄惊煞人”
据传沪指1735点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接轨处
不容错失的一波“初牛”行情
但愿民营资本有幸分享几杯羹
第七节国企高管凭啥拿这么多薪酬
独具匠心的“九折降薪令”
长度几乎相等的利益分配链和监管调控链
迷失在双重身份之间的国企高管
倘若“不知情者不为过”也算一条理由的话
这“杯水”怎能“救”得了你那“车薪(水)”
悠着点儿跑,等等别人吧!
当金融腐败初露端倪时
第八节Topview(赢富)数据被叫停意味着什么
让主力机构在聚光灯下“裸奔”有什么不好?
公众的知情权大于某些机构的隐私权
“竞争可以保护无知”
为何有人总喜欢把婴儿搁在洗澡水中
第九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缘何步履艰难
“稀缺资源”是怎样炼成的?
非流通股股权的特权含量高于流通股
久攻不破的“新股不败”神话
管理层重新集中议价的权力
逐步将新股审核和定价权交还给市场
与公正性相比,“化整为零”所带来的工作繁琐性又能算什么?
有违公平的效率相当可疑

期冀篇
补齐短板让资本市场泉流奔涌
第一节夺人之“美”超长板
次贷债务链如何变成了“食物链”
魔术般的铸币权将美联储推上“世界中央银行”宝座
除了胡思乱想,美国人不卖别的
第二节长板“救美”何以堪
中美经济关系活像“跷跷板”
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关系很微妙
第三节谨防长板变短板
“跛足”马车怎能远行
足以冲淡灰暗记忆的30年辉煌纪录
投资增长过快带来了什么
“嗷嗷待哺”是民营,生机勃勃在民间
第四节务须警惕“最短板”
“富人有钱无处花,穷人有钱不敢花”
每况愈下的劳动力价格
财富分配结构上的“损不足以补有余”
第五节莫将短板当长板
“城门失火,只烧池鱼”
里根说:“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因为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中美长短互补,方能相得益彰
从“世界工厂”通向“世界资本策源地”的路有多长
强势货币政策可能掩盖金融系统“短路”之忧
亟待扩张的金融“毛细血管”
第六节补短先得“不折腾”
对民间智慧应保持深刻敬畏
且看融资长板是怎么被“折腾”短的
在金融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折腾好”
有本事咱到海外去“折腾”
恢复A股融资不是“折腾”
第七节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创业板
创业板“千呼万唤始出来”
严格的退市机制让“壳资源”变成垃圾
当“穿新鞋,走老路”的担心也成为奢望时
最担心创业板的制度设计“类主板化”
第八节长短“转板”待来年
转板市场有望搅动起一池活水
将全球最贵的做成世界上最好的
第九节嘿!天下道理原来是相通的(代结束语)
“不知该说啥好的时候,说实话”
管理层当与投资者各司其职、教学相长
犬儒主义PK市侩哲学不分输赢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