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插图本)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插图本)

全新正版未拆封

20.68 4.3折 48 全新

仅1件

山东济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尼克·奈特 著;闫方洁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RT

上书时间2023-12-16

天吾之青豆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澳]尼克·奈特 著;闫方洁 译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1
  • 版次 1
  • ISBN 9787300198965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0页
  • 丛书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第二辑)
【内容简介】
  《再思毛泽东》一书为研究毛泽东——这位1976年辞世的中国革命开拓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收集一些新近发现的由毛泽东执笔的著作,尼克•奈特重新审视了毛泽东思想里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并对毛泽东进行了“再思”。 这本书系统且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观点,阐释了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尝试,以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在解读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奈特对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进行了探究。《再思毛泽东》一书对许多固有的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述提出了挑战。这本著作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政治,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学者和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
【作者简介】
  尼克•奈特先后获得昆士兰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共产主义政治与历史、毛泽东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哲学等。尼克•奈特是当代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率先对全球范围内的毛泽东研究进行学术思想史的梳理,并将其概括为几种不同的研究模式。他曾多次来中国访问和研究,目前仍与我国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保持着联系。尼克•奈特在研究毛泽东的过程中尤为主义对第一手史料的把握,以及对前沿方法论的运用。与此同时,他还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瞿秋白、艾思奇等学者。
【目录】
第一章 前言:再思毛泽东   
第二章 方法论问题一: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文本的再思考   
经验主义:阐述与批判 
     毛泽东文本:读者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系谱的问题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分期的问题  
结论   
第三章 方法论问题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存在一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吗  ?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吗?如果是,又是哪种 ?
    结论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中的工人阶级与农民(1923—1945)   
联合农民,1923—1927   
农村革命,1927—1930   
工人阶级力量和国家形成,1931—1934 
抵抗与改革,1937—1945  
   结论  
第五章 政治和构想:毛泽东思想中的历史时期与未来思想  (1937—1945)      
中国传统中的历史分期和未来思想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历史分期与未来   
毛泽东思想的双重分期:“三时代”和“五阶段” 
历史性未来:永久和平时代,共产主义时代   
政治和构想:未来对现在的影响   
结论   
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中社会革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维度   
 基于对毛泽东三宗文献的研究,1937—1940   
《矛盾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论一党专政》:阶级与政治  
《新民主主义论》:经济、政治、文化  
“根据”:经济和政治  
“政治”与阶级斗争的调整  
“政治”与政府的作用  
文化的历史作用   
政治与意识形态   
结论   
第七章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与科学:普遍性与特殊性   
 毛泽东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式   
第八章 通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毛泽东(1949—1969)    
毛泽东对1955—1956年间事件的回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不断的革命  
“大跃进”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大革命”  
结论   
第九章 从和谐转向斗争、从永久的和平转向“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思想中变化的未来    悲观主义和革命斗争: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  
60年代早期   
矛盾的普遍性和限的生产力   
“大跃进”中的“乌托邦主义”   
“文化大革命”:告别乌托邦  
从和谐到斗争,从永久和平到“文化大革命”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