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与传播十五讲(普通高校文化与传播类专业系列教材)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与传播十五讲(普通高校文化与传播类专业系列教材)

全新正版未拆封

28.91 5.2折 56 全新

仅1件

山东济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柏岭、张泉泉 编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4-11

天吾之青豆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柏岭、张泉泉 编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2
  • 版次 1
  • ISBN 9787312053634
  • 定价 5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9页
【内容简介】
本书系“普通高校文化与传播类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侧重从文化与传播的基本理论素养方面构建“文化与传播”的知识体系。除“绪论”“结语”外,全书共分五编十五讲,以文化的逻辑结构为主线,以时间轴为内在线索选择具体话题,汲取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理论,注重地域特色,从不同维度对研究框架进行延伸拓展,形成了“物质文化与科技传播”“制度文化与伦理传播”“精神文化与思想传播”“审美文化与艺术传播”“地方文化与民俗传播”五大版块。聚焦“文化”与“传播”两个关键词,探寻二者的内在联系,将中外文化对照并融合文化理论与传播理论,以文化视野观照传播活动,以传播视角聚焦文化现象,以历史眼光分析媒介发展。本书适用于作为各类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作为其他专业的通识类教材,以及对文化与传播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总序
绪论  作为文化的传播:人、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形上之思
一、人的媒介与媒介的人:以人的传播实践为本的文化理念
二、媒介技术与文化:思想被赋以轻快特质的路径
三、媒介形式与传播内容:“内容为王”的践行策略
四、媒介社会与文化共生:传播话语权的选择与建构
第一编  物质文化与科技传播
引言  中西物质文化的技术元素
第一讲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传播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传播的仪式观与科技传播的理论启示
第二节  四大发明传播主体的圈层节点及文化认同
  一、科技传播的“多元主体”及圈层节点
  二、四大发明的提出者及文化认同
第三节  四大发明传播的历史剪影与符号隐喻
  一、四大发明传播的历史剪影
  二、四大发明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表达
第四节  四大发明传播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一、信息传播与有效沟通
  二、教育输送与知识普及
  三、商业繁盛与文化发展
  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通
  五、政治教化与文化统一
第二讲  工业革命:西方近代技术传播的观念变革
第一节  起源:另一种角度的“李约瑟之谜”
第二节  历程:从科学启蒙到技术创新
  一、从改变历史的眺望说起
  二、笛卡儿与科学方法论
  三、牛顿与机械论的确立
第三节  本质:飞跃“马尔萨斯陷阱”的技术革命
  一、瓦特的双重贡献
  二、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动力革命
第四节  启示: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化
第三讲  智媒时代:人类现代认知迭代的技术升级
第一节  “第三次浪潮”冲击“后工业社会”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崛起
第三节  万物皆媒的数字化生存

第二编  制度文化与伦理传播
引言  中西制度文化的伦理指向
第四讲  “教化”传播:中华礼乐制度及孔子文化传播实践
第一节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教化”传播的制度保障及旨趣
  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二、传播渠道的基本格局
  三、传播方法的类型体系
  四、传播效果的新民目标
第二节  好学、修德与弘道:传播主体的身份界定
  一、敏而好学、温故知新:传播者的知识素养
  二、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传播者的道德修养意识
  三、人能弘道,言传身教:传播者的媒介意识
第三节  游说、教学、修书与雅言:人之延伸的媒介品质
第四节  播知育德:成人之美的传播内容
  一、言必有中的意图传播
  二、知德并举的品质传播
  三、尽善尽美的人格传播
第五节  循循然善诱人:直面受众的传播方式
  一、述而不作:秉承传统的文化劝服
  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传播态度
  三、因材施教:尊重差异的沟通之道
  四、不失人亦不失言:举一反三的交流之法
第五讲  “净化”传播:西方宗教制度及主体德性二元结构
第一节  仪式中的美德:“净化”传播的宗教底色及伦理指向
  一、“净化”传播的仪式规则
  二、“净化”传播的多维内涵
  三、“净化”传播的二元人性
第二节  “狮身人面”像的灵与肉冲突:信息主体生命体征的文化象征
第三节  “万物尺度”的人与神属性:信息主体话语权利的角色启示
第四节  “灵魂说”的善恶对立结构:信息主体德性内涵的多维建构
第五节  “说谎悖论”的诚与伪之辩:信息主体真诚义务的社会责任
第六讲  制度交流:中华文化演进、传播及世界秩序重塑
第一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特点
  一、时空格局:源远流长,东西辉映
  二、对外传播:如银泻地,立体传播
  三、吸收转化:内核外缘,相得益彰
  四、交流效应:回馈扬厉,青胜于蓝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历程
  一、从“忧器”到“变器”:物质层面的变革
  二、从“忧法”到“变法”:制度层面的改革
  三、从“忧民”到“变道”:思想层面的革新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价值
  一、文明交流,实现文化振兴的新主张
  二、文明对话,破解全球问题的新责任
  三、文明承传,重塑世界秩序的新认同

第三编  精神文化与思想传播
引言  中西精神文化的传播智慧
第七讲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传播观念的哲学根基
第一节  “天人本无二”之“道”论:“信息”的本体意涵
  一、“天人合一”观念的“道”论
  二、“道”之信息的哲学依据
  三、信息之“道”的文化特色
第二节  “俯仰天地间”之“人”论:传一受者的道德自觉
  一、“究天人之际”的“传一受”互动身份
  二、“通古今之变”的“道一人”一体角色
  三、“成一家之言”的“知一行”合一意识
第三节  “易以道阴阳”之“象”论:“媒介”的民族特征
  一、“为阳语阴,媒介事”:媒介的关系哲学
  二、“阴阳天道,象之成”:媒介的象数思维
  三、“易有四象,所以示”:媒介的体悟功能
第八讲  天人相分:西方古代传播学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二元对立思维的理念论:信息存在的本体依据
  一、“我的道”:“两个世界”的信息存在论
  二、“我的理”:“双重真理”的信息本质论
  三、“我的话”:“二元标准(话语)”的信息信仰论
第二节  物质与精神的二重性:“世界如何成为可能”的媒介学思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