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理探邃
  • 脉理探邃
  • 脉理探邃
  • 脉理探邃
  • 脉理探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脉理探邃

35 6.0折 58 九品

仅1件

浙江金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绍戊 著;杨洪明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09-01

dicd的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绍戊 著;杨洪明
  •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7
  • 版次 1
  • ISBN 9787801744715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99页
  • 字数 808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医传统脉学基础上,汇集研究之大成,探索脉理之深邃秘奥。全书共11章。1~8章阐述脉学源流、脉学整体观,对脉中胃、神、根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作用、表现,作了生动描述,对气口与人迎、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的命名、定位、长度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考证,并对诊断标准以及临床体验进行探讨。关于寸口脉的寸关尺分候脏腑中,对历代医家所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述,并提出《内经》里的分候法是论诊尺肤与寸口脉三部分诊的相参之法,它为以后寸口三部配合脏腑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历代医家寸关尺分候脏腑及依据进行考证与论述。正常脉象的形成与产生脉动因素以及脉搏的调节、变化因素,对波形、诊脉部位与要求,以及病理脉象,在脉证结合诊断疾病的应用方面,都做了详细说明。9~11章详细介绍脉象与病证的关系。第九章单脉与病证,是本书的重点,在“辨脉纲目”统领下,详细列叙28部脉象的定义、形态、诊法、特点、主证、主病、脉理、案例、鉴别、歌诀、注释、结语等,许多内容在历代医家总结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另外,在合脉、怪脉与病证章节中,对判断主证、并发症、危重病及预后方面,也都有较详细论述。因此,本书可供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在医学院校的学生、研究生和教学人员学习、研究时参考,并有一定指导作用。
【目录】
第一章 脉学源流

 第一节 脉史纪略

 第二节 脉象图形

 第三节 辨脉纲目

 第四节 分类与简化

第二章 脉学的整体观

 第一节 脉与阴阳的关系

 第二节 脉与脏腑的关系

 第三节 脉诊与经络

 第四节 脉与气血津液

 第五节 脉诊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

 第六节 脉诊与病证的关系

第三章 胃气、神气、根蒂

 第一节 胃气脉

 第二节 神气脉

 第三节 根蒂脉

第四章 气口与人迎脉诊

 第一节 气口人迎脉命名

 第二节 寸口人迎脉定位

 第三节 生理联系与病理诊断

 第四节 诊法标准与临床体验

第五章 寸口脉分候寸关尺三部诊法

 第一节 寸关尺命名

 第二节 寸关尺定位

 第三节 寸关尺长度

第六章 寸口脉分候脏腑

 第一节 寸口脉分候脏腑

 第二节 分候脏腑依据

 第三节 实验研究

 第四节 实用价值与意义

第七章 正常脉象

 第一节 脉搏发现

 第二节 产生脉动因素

 第三节 脉搏的形成

 第四节 脉搏的调节

 第五节 脉搏变化的因素

 第六节 脉搏的波形

 第七节 诊脉部位与要求

 第八节 诊脉方法

第八章 病理脉象

 第一节 诊断病证

 第二节 脏腑病脉

 第三节 妇科脉证

 第四节 儿科脉证

第九章 单脉与病证

第十章 合脉与病证

第十一章 怪脉与病证

附录 脉象诊断歌诀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