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什么是史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25 6.9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索尼娅·罗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7212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9787301307212

上书时间2024-06-13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索尼娅·罗斯,密歇根大学荣休教授,社会学家,妇女史、性别史专家。著有《生计有限:19世纪英格兰的性别与阶级》《现代欧洲的性别与阶级》等。

目录
前言及致谢
章为什么是性别史?
第二章性别史中的身体与性存在
第三章性别与其他差异关系
第四章男性与男性气概
第五章性别与历史知识
第六章评价“转向”与新方向
进一步阅读建议
译名对照表
索引
译后记:为什么我们今天需要了解一点性别史?

内容摘要
《什么是性别史》是一部简明而通俗易懂的性别史指南。20世纪70年代后,性别史的边界和内容大大扩展,作者通过剖析该领域的经典案例和新研究,考察了性别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了性别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路径,介绍了当前存在的冲突和争论。作者强调种族、阶级和族裔在性别对社会、文化和政治发挥影响时的重要作用,并关注性别研究如何帮助解释革命、战争和民族主义、工业化和劳动关系、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性别作为一个透镜如何解构和重释历史知识,并为探索历史中那些从未被发掘的方面提供空间。

主编推荐
    一部简明而全面的性别史指南。

精彩内容
译后记为什么我们今天需要了解一点性别史?阅读译著,学界中人常常会暗暗指摘,或认为译者非专业领域出身,某些术语与内容译得啼笑皆非;或以为译文晦涩难懂,而流畅通顺的译文又常见误读与曲解,不如阅读原著。这些念头无可非议,我也时常会在阅读中产生类似的想法。不过,亲任译者之后,却发现“眼高手低”,翻译的确是比撰述还要艰苦的活动。在翻译书稿之时,我已可想见一些专攻不同时段和国别的历史学者,或者社会学、性别研究学者,对本书一些译名、译文的质疑。在此,我首先承担误译和理解错误的所有责任。大家对照原书,如果发现有任何翻译不周,或者译名、内容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务必给我来邮(caoh5@mail.sysu.edu.cn),以便在以后的版本中修正完善。感谢各位读者。
对女性史或(社会)性别史,我一直极有兴趣,在国外访学时,也认真修读了几门基础课程和讨论课,不过,很难称得上是女性史或性别史的研究者,至多是这个领域的观察者。我个人的研究往往是用社会政治史或政治文化史的方法,切入与女性史和性别史相关的议题。在以往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已经接触过《什么是性别史》提到的不少论文和专著,但本书仍然让我获益匪浅。《什么是性别史》初版于2010年,是密歇根大学专治英国女性史和性别史的历史与社会学教授索尼娅·罗斯所撰。作者是女性史和性别史兴起的亲历者,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在功成名就之后编写了这本简练又信息量丰富的小书,希望给专业学生以及不熟悉相关领域的学者乃至普通人提供一份性别史入门指南。
在阅读本书前,读者需要注意几点。其一,本书内容提及的性别史研究覆盖面相当广,从北美到亚洲,从欧洲到非洲,涉及诸多国家,不过绝大部分研究都是英美学术圈的学者用英文撰写的。其二,本书列举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时间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到2009年,但作者对性别史兴起时的经典研究、内部的矛盾与发展脉络着墨不多。如作者所说,她想介绍的是这一领域的一些重要的新发展和新方向。若想更深入地把握性别史的起源和全貌,还需要了解20世纪60、70年代英美国家的社会运动,以及这些运动与社会史、女性史、性别史、家庭史、身体史、性存在史等研究领域之间的联系。此外,美国史学变化极快,本书从出版至今已有八年之久。虽然作者也提到一些男性史、交叉研究、性存在史、同性恋及其他性少数群体史的研究,但近年来上述领域发展迅猛,而女性史和性别史也陷入困境,面临危机。相关内容在本书中略有提及,但“浅尝辄止”,还需要读者多加关注。其三,本书在介绍大量具体历史研究个案的同时,也探讨了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女性史与性别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借用的或受到影响的各色理论与概念都有涉及。对习惯传统历史叙述的读者而言,可能需要适应这种问题意识、理论工具与分析叙事结合的写作风格。
可能有读者已经发觉,我通篇都使用了“女性史”而不是妇女史。人们常说翻译要“信、达、雅”,也有人认为翻译就是再创作。我个人在翻译过程中,也不免“夹带私货”,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就个人对这本小书的理解与翻译而言,我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考虑学术语境,也就是相关历史(理论)概念在英美学术界的脉络与含义,比如“womenshistory”“genderhistory”和“feministhistory”都有各自发展的脉络,含义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且时有交织,恰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复数的男性气概,在一个时期内也不断竞争。二是考虑文本语境,有的词汇与概念,例如“manhood”“masculinity”“genderdivison”“sexualdivision”等,作者或遵循现代英文习惯,交替混用,或可能有自己的考量,未深入辨析。很多时候,某些词汇与概念本身也具有多元含义,比如“sexuality”,需要根据文本和上下文情景具体对待。第三个考虑是中文语境,包括中文学术圈的相关研究、译著和介绍,比如中文学界已有的约定俗成的译名,社会科学界存有争议的译名等。有些英文概念,难以在中文中找到对应译名,我在力求准确的同时,也考虑到上下文与汉语情境,但只是一家之言,未必周全,附上英文原文之时,也请有能力的读者阅读原文,才能更好理解书的本意。
翻译这本小书还有另一个想法,期望大家更加重视性别史的理论、方法和议题。这本书虽然提及清朝与近代中国的性别史,但整体上仍是一部世界史的性别史入门。从一个后辈浅学的角度观察,中国的性别史研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世界史领域。在国内的世界史学界,性别史仍依附于国别史研究之下,往往处于边缘地位,扮演补充的角色,尚未形成一个深入互动的以主题与方法为中心的网络。世界史领域研究不同时间段、不同国家地区的相似主题(革命、战争、公民权)、采用类似方法的性别史学者缺乏深入交流,与中国史领域的交流和互通也有待加强。直到2016年,内地才出现第一份女性与性别史专业刊物。另一个问题是,世界史研究中对性别史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深入,相关理论的译介与探讨,仍局限在小圈子内,没有对各国别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诚然,我们无需亦步亦趋,模仿西方学术界性别史的发展路径,照搬英美的性别理论,所以有学者指出,要构建中国学界的女性史或性别理论。不过,了解西方学术发展仍是相当必要的,这本小书就是很好的窗口。
翻译这本小书的第三个目的,或许想借此思考一个问题。身为外国史研究者,常常会反思,西方由社会运动推动的、以身份认同为中心的历史领域,比如女性/性别史、种族族裔史在国内能兴盛么?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真的需要西方的性别史、种族史么?是否只有西方的女性,才能研究西方的女性史或性别史?本书翻译完结之时,我正在新疆出差,一路上手机信号断断续续,却仍逃不出自媒体和网络的包围圈,感受到了与性别相关的社会争议在不断激化。或许在相对隔绝的地区,可以冷静地回答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了解一点性别史?我想,了解性别史,第一,可以使我们意识到生活、文化、习俗中一些不自觉的歧视与不平等,从而既尊重女性也尊重男性,更为开放包容地对待他人,因为性别史注重所有的社会性别。第二,阅读性别史,可以了解权力的结构与权力的差异,辨明诸多性别相关的社会议题背后的本质。第三,研究性别史,可以拓宽历史研究的视野,突破传统局限,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多样的问题,开拓新的问题域和问题意识,促进性别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合。
古今中外,不少历史研究者或强调“独善其身”“明哲保身”,或要求保持距离,于庐山外洞察真面目。历史学也不像许多社会科学,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改造社会。但是,当下的历史研究,也难以置身政治、社会、文化的洪流之外。按照后现代主义理论,文本或译本一出,作者和译者就消失了。不过,我仍希望这本小书的翻译,可以提供给读者一条认识性别史的渠道,提升读者对性别史的兴趣。当然,绝大部分功劳是作者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索尼娅·罗斯的这本小书,语言风格非常明显。句式繁复,长句与代词极多,虽用语平实,也较一些英文学术专著难读,当然,译者水平有限是主因。在翻译过程中,我依据中文习惯,拆分长句,重复主语宾语,力求译文准确之余,避免西化中文,但可能无法尽善尽美地还原英文原貌,有些地方,或仍被带偏而不自知。文中提到的文献,只通读过一部分,仍有许多未接触过,所以译名未必准确,还请各位方家指点。
曹鸿2018年7月28日于乌鲁木齐机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