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5-1910
  • 1865-1910
  • 1865-1910
  • 1865-1910
  • 1865-1910
  • 1865-1910
  • 1865-1910
  • 1865-191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865-1910

正版图书保证 可开电子发票

87.8 5.2折 169.8 全新

库存54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艾丹·多德森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89013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69.8元

货号9787547289013

上书时间2024-02-18

汉唐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自英国皇家海军在1906年发展出全重型火炮的战列巡洋舰以来,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世界各国建造的此类舰船便备受关注,它们的前身是包括直接参与线列战斗或执行远洋巡航任务的军舰在内的一系列具有不同用途的海军舰船。这些舰船此前从未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关注。而且除了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英语出版物中极少有对此类舰船的介绍,并且从来没有过对世界各国——包括从欧洲到远东,再到南美洲的各使用国的此类舰船进行统一介绍的尝试。因此,本书所涵盖的故事从19世纪60年代为远洋巡航而建造的二等铁甲舰[在法国海军被划为“巡洋铁甲舰”(Cruising Ironclad)],而后是19世纪70年代以俄罗斯的“海军元帅”级(General-Admiral-class)和英国的“香农”号(Shannon)为代表的*一代“真正的”装甲巡洋舰,到*后在1906年开工建造的德国“布吕歇尔”号(Blücher)和法国“瓦尔德克-卢梭”号(Waldeck-Rousseau)。到“瓦尔德克-卢梭”号真正服役的1911年,英国和德国已经服役了5艘装备全重型火炮、采用蒸汽轮机的战列巡洋舰,使得此前所有的大巡洋舰成为过时的产品。在之后的*一次世界大战中,它们被排挤到了海军事务的边缘。
即使如此,还是有多艘大巡洋舰在这场战争中充当十分重要(或者说十分悲剧)的角色;尽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20世纪20年代被出售拆解,但还是有一些继续服役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甚至战后。直到50年代中期,具备远洋航行能力的此类巡洋舰才*终退出现役,而且时至今日还有一艘作为博物馆舰得以保留,以纪念这个曾经在海军史上书写下辉煌篇章的舰种。
在写作本书时,我(笔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准确地考证每艘军舰的相关技术数据,尽管有时来源不同的文献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从*早的当时出版的各类年鉴资料(部分反映了当时的宣传需要,另外一些则源于各国对他国军舰性能的错误估计),到更近期的“标准”资料,再到专业期刊中的论文所引用或摘录的档案资料(以及部分有着类似数据来源的专著),不同出版物给出的细节数据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而且这类差别在文件此前处于保密状态时更加严重。
类似的情况是,“标准”资料中各舰的服役经历也经常不完整,或者多少存在一些错误,尤其是各舰*后的命运往往疑问重重。因此,笔者优先选择的是来自官方档案机构[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UK National Archives)、美国海军历史档案馆(US Naval History Branch)或其他国家的对应机构]的数据。但剩下的一些舰船不仅在技术和服役经历上存在问题,有时甚至会直接从档案中消失,无法考证其*后的结局。我只能保证本书采用了目前看来可信度*高的资料来源。毫无疑问,本书的许多地方还有待修正;因此,我也希望能够接触到相关信息的读者给予我指正。
本书*二部分的草图展示了各舰的装甲和动力系统布置,以及各舰不同时期的外观变化。需要强调的是,就展示的*二点内容而言,这些图片确实只能作为“草图”,因为它们直观地说明了军舰主要的外观变化,但无法据此判断细节上的变化。为了绘制以上草图,我参考了各国官方发布的“完成舾装后”的舰船图纸;更多则是根据概念图或当时的照片估算数据(然后绘制草图),其中为部分数据标注的年份与实际时间并不相符。草图中有关装甲布置的内容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也受出版物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只能认为是“*接近的推测”;而且很多时候会为了草图的简洁性而有所简化。
类似地,尽管我已全力保证在细节和服役经历方面的格式统一,但还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上述原因和缺乏详细资料等问题,部分舰船的相关资料明显比其他舰船更加完善。得益于理查德·帕金斯(Richard Perkins)之前的工作,我才能更好地描述英国舰船发展的情况,他在本书还处于准备阶段时便翻印出版了来自国家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大量珍贵的图纸资料;如果需要了解英国舰船的更多细节变化,我建议读者们参考这些图纸。
和以前一样,我在编写本书时也得到了许多帮助:拉维勒·贝里(LaVerle Berry)帮助我获得来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许多资料;大卫·切萨姆(David Chessum)提供关于海军军备限制条约的信息;安德鲁·钟翰林(Andrew Choong Han Lin)为我找到了国家海事博物馆中铸炮厂部的相关资料;雷格·克拉克(Reg Clark)进行校对工作;伊莎贝尔·德吕莫(Isabelle Delumeau)提供了关于法国“克莱贝”级(Kléber-class)巡洋舰的信息;维尔福雷德·朗格里(Wilfried Langry)提供的是有关法国舰船的服役生涯信息和图片;伊内丝·麦卡特尼(Innes McCartney)提供了在日德兰战役中沉没的舰船的资料;史蒂芬·麦克劳格宁(Stephen McLaughlin)提供了俄罗斯舰船的资料;理查德·奥斯本(Richard Osborne)也在图片收集方面提供了帮助。
同样地,我需要感谢我的妻子戴安·希尔顿(Dyan Hilton)为我完成的校对工作和对我的支持!书中仍然存在的错误、不合逻辑或有歧义之处皆由我本人承担责任。
 于布里斯托尔大学,2017年11月


【书摘与插画】

英法两国借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占领突尼斯和塞浦路斯后,意大利便一直觊觎着利比亚。1911年,意大利准备发起侵略行动,并在当年9月向奥斯曼土耳其政府下达*后通牒。尽管后来奥斯曼土耳其提出将利比亚的实际控制权转让给意大利,只保留名义上的宗主权(和当时埃及实际上归属英国一样);但意大利还是拒绝了这一提议,并在9月29日正式宣战。当时意大利海军的舰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拥有绝对优势,装甲巡洋舰是其舰队的重要力量;不过,“圣焦尔焦”号仍因先前的搁浅事故而接受维修,因此在战争爆发时无法作战。
“比萨”号和“阿玛尔菲”号自战争爆发便立即随“罗马”号和“那不勒斯”号(Napoli)战列舰封锁了的黎波里。但上述舰船很快被“贝内德托·布林”号[Benedetto Brin(1901)]战列舰和意大利海军训练分队接替。训练分队下辖三艘战列舰及“卡洛·阿尔贝托”号巡洋舰,于10月3—4日间对岸上工事实施炮击。此时“朱塞佩·加里波第”号和“弗朗西斯科·费鲁乔”号也加入炮击行动,而“瓦雷塞”号负责掩护。4日上午,“加里波第”号向海岸派出一支登陆分队;该部队在5日得到大约1200人的支援,很快占领了的黎波里城。不过,意军也很快遭遇敌军的反击,甚至一度丢掉城防要塞。但土军随即遭到包括“卡洛·阿尔贝托”号在内的海军舰船的猛烈炮击,该舰在11月前一直协助地面部队抵御土军的反击。其姊妹舰则位于意大利本土海域,被这场战争的总指挥官,即阿布鲁齐公爵路易吉·阿梅迪奥(Luigi Amedeo,Duke of Abruzzi,1873—1933 年)用作旗舰。
另一方面,利比亚方向的意军登陆部队很快占领托布鲁克(参与此处行动的舰船包括“比萨”号、“阿玛尔菲”号和“圣马可”号)和胡姆斯(“瓦雷塞”号和“马可·波罗”号参与其中)。但意军在班加西遭遇顽强的抵抗,“圣马可”号还曾为此处的本国陆军提供炮火支援。除此之外,“皮埃蒙特”号[Piedmont(1888)]防护巡洋舰所率领的红海分舰队在1912年1月7日红海的昆福达湾(Kunfuda Bay)海战中成功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的一支小规模舰队,并成功封锁也门各港口。在地中海东部,“加里波第”号(旗舰)和“费鲁乔”号于1912年2月24日抵达贝鲁特。它们要求港内的两艘奥斯曼军舰——“圣访”号[Avnillah(1869,于1907年重建)]装甲巡航舰和“安哥拉”号[Angora(1906)]鱼雷艇——向意大利投降。不过意军直至*后期限都没有收到回复,于是其军舰在09:00向两艘敌舰开火。
土耳其海军的反击并未取得什么效果,到09:35,“圣访”号已燃起大火,舰员在降旗后弃舰。“加里波第”号随即拉近距离,对“安哥拉”号展开攻击,但炮弹一直没有命中目标。该舰随后向“圣访”号发射鱼雷,*一枚鱼雷并未命中,而是击中了停泊在附近的其他轻型船只;不过*二枚鱼雷*终击中“圣访”号,并将其击沉在浅海中。意大利的两艘军舰在11:00短暂向北离开,之后在13:45再次返回对“安哥拉”号展开攻击,后者*终被“费鲁乔”号击沉。
到4月,意大利开始在更多地区派遣海军实施行动:主要是沿利比亚海岸为陆上作战提供火力支援。此时,“加里波第”级巡洋舰和“卡洛·阿尔贝托”号已返回意大利本土换装新型舰炮;舰队主力则被派往爱琴海,通过封锁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支援意军占领希腊多德卡尼斯(Dodecanese)群岛的行动。4月18日,“维托尔·皮萨尼”号带领两艘“比萨”级巡洋舰及“维托里奥·伊曼纽尔”号(Vittorio Emmanuele)、“那不勒斯”号和“罗马”号战列舰,外加数艘鱼雷艇自塔兰托出发,然后与从托布鲁克和奥古斯塔出发的三艘“加里波第”级巡洋舰,以及“玛格丽塔王后”号[Regina Margherita(1901)]、“布林”号、“圣邦海军上将”号[Ammiraglio di Saint Bon(1897)]和“伊曼纽尔·菲利伯托”号[Emanuele Filiberto(1897)]战列舰汇合。
次日清晨06:30,“比萨”号和“阿玛尔菲”号*先抵达达达尼尔海峡西口,试图引诱奥斯曼舰队离开海峡,但对方不为所动。09:00,土耳其外围要塞开火,之后双方进行了大约两小时的交火,意大利舰队在未遭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给土军造成重大伤亡。“玛格丽塔”号、“布林”号、“圣邦”号和“菲利伯托”号对萨摩斯岛上的要塞进行炮击,切断了罗德岛和马尔马里斯之间的通信电缆。之后,舰队主力启程返回意大利,只留下“比萨”级巡洋舰和“玛格丽塔”号、“布林”号、“圣邦”号和“菲利伯托”号,以及几艘鱼雷艇继续在爱琴海活动。从4月28日起,意军在“比萨”号和“阿玛尔菲”号、“维托里奥·伊曼纽尔”号、“那不勒斯”号、“罗马”号、“玛格丽塔”号、“布林”号、“圣邦”号和“菲利伯托”号的掩护下,对罗德岛实施登陆行动,于5月4—5日间占领该岛屿。
“圣焦尔焦”号在6月加入意大利舰队,但此时舰队主力基本已返回本土休整,只有“埃莉娜王后”级战列舰在7—8月间曾前往爱琴海巡弋。同时,阿布鲁奇公爵本人也乘坐“维托尔·皮萨尼”号,在另外2艘驱逐舰和5艘鱼雷艇的掩护下,于7月中旬对达达尼尔海峡进行侦察。8月,“玛格丽塔”号、“布林”号、“圣邦”号和“菲利伯托”号被部署到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沿岸。后来,为了向准备前去进行和平谈判的奥斯曼代表团施压,上述四舰再度回到爱琴海。*终,双方在10月签署《洛桑(乌契)和约》,结束了这场战争。

 

 
 
 
 

商品简介

大型巡洋舰是一种曾短暂活跃在各国海军中的二等主力舰,日后风靡一时的战列巡洋舰正是由其演化而来。本书涵盖1865—1910年间世界各国建造的200余艘大型巡洋舰,不仅详细介绍这些舰船的设计发展历史,描述其在战争年代的部署和战斗,其间还插有大量线图和数据图表,帮助读者从多个方面认识这类在蒸汽时代具有特殊地位却长期不为人所知的舰船。



作者简介
作者:艾丹·多德森
艾丹·多德森出生于伦敦,在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是布里斯托尔大学荣誉教授,也是一名海军历史学者,曾在英国国防部任职,主要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各国海军。他著有约20部作品,曾担任英国海军“克莱德”号巡逻舰采办负责人。
译者:金文杰,军事历史爱好者,专注于主要海军强国的舰船设计与作战史,对19世纪末至一战前的舰船发展很有心得。译有《英国驱逐舰:从起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

目录
第一部分:大巡洋舰的崛起与没落
第一章  起源
第二章  机帆混合动力
第三章  新的开始
第四章  黄金时代
第五章  末代大巡洋舰
第六章  战火试炼
第七章  日渐凋零
第八章  总结回顾

第二部分:技术诸元及舰史
第九章  阿根廷
第十章  奥匈帝国
第十一章  智利
第十二章 法国
第十三章 德国
第十四章 希腊
第十五章 意大利
第十六章 日本
第十七章 俄罗斯
第十八章 西班牙
第十九章 瑞典
第二十章 英国
第二十一章  美国

附录
附注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大型巡洋舰是一种曾短暂活跃在各国海军中的二等主力舰,日后风靡一时的战列巡洋舰正是由其演化而来。本书涵盖1865—1910年间世界各国建造的200余艘大型巡洋舰,不仅详细介绍这些舰船的设计发展历史,描述其在战争年代的部署和战斗,其间还插有大量线图和数据图表,帮助读者从多个方面认识这类在蒸汽时代具有特殊地位却长期不为人所知的舰船。

主编推荐
【大舰巨炮的时代虽已过去,但它依然是男人心中的一大浪漫】
“足以媲美无畏舰的全装重型火炮”“巨大而又优美的船身”“超越同时代主力舰的机动性能”,人们往往用这样的言辞赞美战列巡洋舰,殊不知大型巡洋舰同样如此,且前者正是由后者发展而来。
本书所介绍的大型巡洋舰,是指不能参加主力战列线,早于“无敌”号战列巡洋舰完工,拥有侧舷装甲且/或排水量超过7500吨的装甲舰船。这些军舰往往执行远洋巡逻/破交任务,因此常被部署于海外;但也多次参战,如美西战争、日德兰海战,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揭秘鲜为人知的大型巡洋舰,追溯其发展的完整脉络】
就数量和地位而言,巡洋舰在现代海军中远远不如它们一百多年前的先辈。这也导致人们普遍对大型巡洋舰感到陌生。事实上,这种军舰曾服役于十多个主要国家,航迹遍布世界,在蒸汽时代扮演二等主力舰、远洋破交舰和殖民地主力舰等角色。
本书共介绍1865—1910年间世界各国建造的200余艘大型巡洋舰,并附有260多张舰船图片和120多页线图、数据表格。一方面,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识别大型巡洋舰;另一方面,这些内容与正文相辅相成,为读者构建了完整的大型巡洋舰的发展脉络。

【深入挖掘大型巡洋舰“一生”,国防部前职员讲述硬核军舰故事】
从前装火炮到无畏舰级主炮,从木制船壳到克虏伯渗碳硬化装甲,从往复式蒸汽机到蒸汽轮机……以上种种变化不仅体现出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折射出各国海军作战思想的转变。
本书作者艾丹·多德森曾任职于英国国防部,并且具体负责英国海军巡逻舰“克莱德”号的采办事务。因此,他能接触那些往往不向公众开放的重要档案,也能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对一艘军舰给出评价。

媒体评论
媒体评论:
本书至少三分之一篇幅是舰艇线图和数据表格,正文部分也包含260余幅军舰实拍照片或展示图,能让你对各国大巡洋舰形成清晰直观的印象。此外,这本书完整讲述了大巡洋舰在和平与战争时期的故事、对于海军外交发挥的作用、走向衰落的原因,以及这种军舰与战列巡洋舰的联系。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此书是值得推荐的。
                                             ——澳大利亚海军学会

《大巡洋舰图解百科》是对19世纪后期海军发展文献的一大重要贡献。它对这种长期被忽视的军舰进行了立体展示、写实讲述和专业分析。并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有资格被视为研究当时海军历史和军舰发展的标准教材。
                                             ——《航海研究》杂志

这是一次精彩的挖掘史料的工作,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大巡洋舰鲜为人知的发展经历,以及它的发展对战列巡洋舰乃至现代战舰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战舰》杂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