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构巧筑(宁波建筑)/宁波丛书 中外文化 黄定福 新华正版
  • 奇构巧筑(宁波建筑)/宁波丛书 中外文化 黄定福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奇构巧筑(宁波建筑)/宁波丛书 中外文化 黄定福 新华正版

17.01 4.1折 42 全新

库存9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定福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ISBN9787552617535

出版时间2014-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字数217千字

定价42元

货号xhwx_1201044915

上书时间2024-05-06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序  唤醒宁波的之魂
筑以思想营于和谐宁波建筑综述
奇构巧筑
一  宁波原始建筑的雏形:干栏式建筑
二  成通塔上的盛唐印记
三  木与砖石的史诗:千年古塔
四  宋式范例:千年保国寺大殿
五  宁波古牌坊:珍贵的[活体史书]
六  一道飞虹架两岸:古代宁波桥梁
七  中国古代城市仓储库:宁波永丰库遗址
八  浙江明代建筑之冠:慈城明代建筑群
九  书院千载
十  风雨藏书楼
十一  戏剧的载体:宁波的古戏台
十二  与月湖清真寺
十三  风格独具的宁波商帮会馆
十四  晨钟暮鼓
十五  学府重地:宁波的孔庙与学宫
十六  浙东一绝:林宅的雕刻艺术
十七  家族的纽带:宁波的祠堂建筑
十八  宁波早的西式建筑:[殖民地]式建筑
十九  甬城民俗风情的[活化石]:宁波近代石库门建筑
二十  承上启下的宁波近现代桥梁
二十一  上帝与龙的对话:宁波近代中西融合的教堂建筑
二十二  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近代名人故居
参文献

内容简介:

宁波丛书是一套以普及、传承宁波很好地方为目的的图书,通过对宁波中衣食住行、特、地域等内容的系统整理,展示宁波的特和价值,以此提升宁波的影响力。丛书以通俗为风格,图文并茂。黄定福编著的这本奇构巧筑(宁波建筑)是该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对宁波现存古建筑的系统梳理,展示了浙东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影响。

作者简介:

1970年9月出生于宁波,现为文物博物副研究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文博学会会员,宁波市研究会会员和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对宁波地方史、古代建筑、近代建筑有的研究。代表作宁波天宁寺塔唐代特征初探发表于重量核心期刊古建园林技术,另在中国遗产中国文物报文物建筑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30多篇。2011年潮起潮落宁波天后宫获中华妈祖交流协会主办的征文比赛很好奖;2013年庆安会馆海洋特及在申报世界遗产中的价值获第七届“浙东论坛”。专著有宁波近代建筑研究。

精彩内容:

宁波灵桥,几乎与宁波这座城市同时诞生。灵桥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渡江之苦,于奉化江近三江处,建造宁波历目前靠前条跨江木浮桥。连舟16艘,用篾索连结成排,上铺木板,长55丈,宽1丈4尺。后因东渡门外江阔水急,两年后移至今址。桥名的来由,据史料记载,说是建桥时,天空云表上映现彩虹,即给桥起名为“灵现桥”,又叫“灵建桥”,后称“灵桥”,至宋代更名为“东津浮桥”,民间也称之为“桥”,这是因为清晚期在姚江末端濒三江处又建浮桥,称为“新江桥”,以示新老之别。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明州刺史黄晟筑罗城后,东首“灵桥门”便是以桥名门。清初诗文家李邺嗣在郧东竹枝词中写道:“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字盛十六舟。千载人驱车马过,可知遗泽是应彪。”灵桥门当时作为一个风景点,也颇受文人墨客称道。宋代舒宜题灵桥门:“危楼清迥立江风,紫逻江旗落中。暑雨涧溪来浩荡,暮烟洲渚隔朦胧。欢声不厌重城近,霁遥知秀野丰。沧海一时传丽句,天才真是杜陵翁。”宋代王亘登灵桥门晚望:“恩波和气雨溶溶,万户楼台紫翠中。渡水虹霓轻缥缈,隔河牛女淡朦胧。真仙路楮三山近,粒食人歌四釜丰。旌旆欲归归未得,满船风月载渔翁。”浮桥存在的一千多年中,历经舟毁桥断,饱受天灾人祸。浮桥遭受的次次灾难,给甬上百姓的心灵留下了重重的创伤。人们是多么渴望有座坚固耐久、不怕雨打风吹的固定桥!改建浮桥为固定桥之议起于清末,至1922年,邑人陈树棠曾将改建桥事拟订计划书,分致宁波各当道。这份详尽的改建计划,鄞县通志称之为“改建江桥之嚆矢”。同年,商民应鸣和也分别致函乡老耆绅,建议改建。宁波旅沪同乡会集议后转函宁波商会和鄞县县议会,9月间,邀德国工程师海尔门等来甬测量,拟订建筑方案,计工程费银元三十万元。11月上旬,鄞县县议会议决设立工程局。自此,改桥之议开始具体化,宁波旅沪同乡会于12月中旬开会讨论,成立了“改建宁波桥筹备处”。终因经费无措而无果。1926年8月下旬,发生了浮桥特大灾情。连续两天暴雨后,奉化江上游山洪暴发,又值东海大潮汛从三江滚滚而来,终于导致浮桥链条断裂,桥身散开。当时在桥上的行人慌忙逃生,仍有30余人不幸落水,除3人侥幸获救,其余都惨遭厄运。这一惨剧又引起沪甬各界热议桥改建事项。9月中旬,旅沪甬人乐振葆、严康懋偕西人罗德来甬测量。10月中旬举行靠前次筹备会议,推定张申之、严康懋、郁桂芳等6人为筹备会干事。11月5在宁波商会召开筹备会议,推出筹备员60人,发起人当场认捐。后因北伐战争,改建之议又告中止。此后,北伐成功,局势稳,经济回苏,浮桥更不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要求改建的呼声越来越高。1931年,旅沪邑人乐振葆、张继光、张申之、竺泉通、金廷荪等重新发起,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于当年8月1成立“改建宁波桥筹备委员会”。“改建宁波桥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沪甬两地设筹备处,沪上有委员20人,筹备处主任为乐振葆,副主任陈蓉馆;甬上委员16人,筹备处主任王文翰,副主任严康懋、徐镛笙。时任“改建宁波桥筹备委员会”建筑工程的技正(工程师)施求臧在其所作宁波灵桥兴建和救回忆志述一文中说:“由于旧没有公帑,靠。为便于,在旧社会非用洋人出面承包不可,用外国材料,挂着洋行牌子。因此,经上海筹备会讨论,邀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国人詹姆生为建桥的顾问工程师,向德国西门子洋行买材料,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打桩(承包人是力铁,俄国工程师师为施工员)。实际上詹姆生、师和力铁是挂名的,很少来甬,实际设计、施工和工人都是。我受陈宝麟县长委托,作为筹备委员负责施工、督察、稽核。当洋人来宁波视察,宴会时由我当翻译,寄人篱下,仰仗洋人鼻息,引为耻辱。”1933年10月,建桥工程在沪招标,德国西门子洋行以486774元得标承包,钢梁由德孟阿恩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给丹麦康益洋行,油漆工程归信昌洋行承包。这些对于确保灵桥的优质工程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实际作的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关于桥型问题,筹备会否定了原来主张的钢筋混凝土桥(中间有两个桥墩,做成三孔,与现在的解放桥相仿),而采纳了英籍顾问工程师詹姆生提出的“三联钢骨独孔下承式公路桥”设计方案。按该方案,桥面三轴钢板环桥,桥座两边有二铰,拱顶上一铰,吃力在两面桥脚。钢骨分13联,全长97.6米,桥面宽19.8米,人行道每边4.6米,中行车道11米,桥面优选潮位4.6米,桥面坡度5%,两端桥脚为马蹄式。钢架由弧形工字钢和钢板铆接而成,桥脚基础打人5丈8尺木桩,计102根,钢梁固定其上。钢梁重455吨,桥面钢筋水泥重697吨,共重1152吨。打桩方式成斜形三角式,斜度分别为75度、50度、17度三种。桥设计承载能力为20吨。在当时,这是我国优选、样式近期新颖的独孔大环桥。1934年5月1,改建桥工程正式开工。宁波桥筹备委员会对建桥工作抓得很紧,工程进展迅速,建筑于1936年5月25完工。自此,一座银灰配以朱栏的长虹般钢结构桥梁矗立在奉化江上,宁波人多年以来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元老谭延闯所书的“灵桥”二字悬挂在桥东西两面的额顶上。钢梁近桥面处,各筑有水泥塔式结构物,其外壁嵌有钢质铭记,其中有重修灵桥碑记(陈宝麟撰文,赵时篆额,沙文若书)。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三江六岸先后已建起了近10座跨江大桥,但桥造得再多、再长、再高大,在宁波人心目中,灵桥永远是座排位在首的了不起的老桥,是座“忍辱负重”、“刚强不屈”的英雄桥,是很令宁波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桥!灵桥作为我国靠前座钢梁单孔环行桥,凝聚了“宁波帮”人士热爱家乡的拳拳之情,更是作为标志建筑成为近代宁波城市的象征。p243-24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