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要义读本 中外文化 郭继承 新华正版
  • 中华要义读本 中外文化 郭继承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要义读本 中外文化 郭继承 新华正版

20.29 5.3折 38 全新

库存24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继承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41801

出版时间2019-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32页

字数180千字

定价38元

货号xhwx_1201995456

上书时间2024-04-09

翰林文轩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卷首语001

前言:经典是人类文明的北极星001

引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中华001

(一)看待问题应该秉持的基本态度002

(二)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004

1.对中华民族自身发展而言,传承中华关涉国基永固004

2.放眼全球,中华有能力为整个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008

3.中华是人生的百科全书013

4.近代的磨难,是我们不断成长的洗礼016

(三)的时代与018

一中华的历史演变023

二中华的主旨031

(一)从朱熹的十六字心传说起033

(二)启发人类的道心和觉——中华努力之方向043

三儒家的圣贤气象047

(一)《易经》047

1.宇宙生成与演进法则048

2.如何实现宇宙秩序的和谐054

3.人与天道的关系058

(二)儒家之“四书”062

1.《论语》:“一心”应万物062

2.《孟子》:万物皆备于我071

3.《中庸》:源头活水,智慧之源076

4.《大学》:内圣外王之道083

(三)先秦之后的儒家090

1.董仲舒:儒学的政治化091

2.李翱与韩愈:重振儒学的努力092

3.宋明儒学:体悟“天理”与发明“本心”097

4.:“致良知”101

5.戴震:对宋明儒学的一种反叛107

6.新儒家:一生为故国招魂108

(四)儒家之纲:澄明“道心”而成志士仁人111

四道家的逍遥与“归真”113

(一)《道德经》113

1.宇宙有“道”114

2.顺道而为121

3.何以悟“道”124

4.得道之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128

(二)《庄子》130

1.从“无所待”说起131

2.何以领悟“大道”134

3.何谓“”140

4.去掉束缚与拥有自由143

(三)道家之要领:去妄归真147

五佛家的智慧与觉悟149

(一)佛陀的慈悲与本怀150

1.从世俗的王子到彻悟的圣人151

2.不读《楞严》,不知佛之大智154

3.行解相应——佛学之内在要求170

4.自利利他——不渡众生,无以成佛172

(二)从惠能看中国佛学的特点174

1.从惠能和神秀的两首偈子说起175

2.初试锋芒与禅宗的秘密177

3.六祖的要旨181

4.从“何谓修行”看惠能佛学的中国特186

5.智慧在文字外192

(三)之真精神: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198

六中医的“天人合一”与“一气周流”201

(一)大医精诚与医者的情怀204

(二)病象与病因206

(三)天人一体:中医的整体观207

(四)一气周流:人体能量之运行秩序209

(五)五行生克——身体各脏腑的关系211

(六)脏器与身体各器官的关系213

七中华的特点217

八对中华的一点反省223

结语: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231

内容简介:

认识中华,要抓住其要义。而掌握中华要义,必须基于中华自身立场,遵循中华自身演进的逻辑,回到经典文本,探其源,析其流,弄清中华究竟讲了什么。作者基于这一立意,选取中国历史记录具代表的文本,包括论语易经孟子道德经庄子坛经等,阐释儒家、道家、佛家及中医的主张、思想,提炼出中华的精髓。中华蕴含着时空的大智慧,给予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

精彩内容:

八对中华的一点反省
作为中华的研究者,我们既要有对民族的认同和热爱,也要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崇洋媚外和妄自尊大都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在回眸历史辉煌的时候,也要看到近代中国所遭遇的苦难。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历史,更是暴露我们内在积弊和问题的历史。通过近代中国历史这面镜子,我们要看到中华存在一些影响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问题,这是中华民族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我们作为后世子孙决不可让中华民族白白经受近代的苦难和折磨。中华民族应该从近代的苦难中吸取沉痛的历史教训,洗涤污垢,痛彻反省,从而让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避历史悲剧重演。反之,如果我们没有从近代历史的苦难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没有真正做出全方位的反省和结,没有清除自身机体中存在的弊病,历史的悲剧也会在某种机缘下重演,我们务必以史为鉴,在反思和结中创造未来。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绝,创造了蔚为大观的中华文明,具有重量的影响,这都是事实。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只有优点没有缺点,我们必须思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永葆生机和活力?如何让我们的避走向故步自封和夜郎自大?如何让我们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都能够清醒的直面挑战,从而引导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始终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这些问题是从事中华研究的人必须思的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在这里做一点回答。一个真正关心中华且为中华的发展负责的研究者,更应该非常清楚地看到自身的问题;反过来,越是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勇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也才能不断地迎接各种挑战,在时代变迁的长河中越能做到与时俱进,蓬勃发展。
在如何让中华永葆生机的问题上,首先需要指出,任何一个形态的长久发展,要建构内在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精神,要在多元的碰撞和交流中实现生命的升华和扬弃。结和梳理人类的史,不难发现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是任何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源泉。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外在表现为一个民族的纠错能力。没有一个、民族、政治家不会犯错误,关键是在犯错误的时候,能否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一个民族,一个形态,只有不断自我反思和,永远有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才能永葆活力。在中华的基因中,有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精神,有新之谓盛德的进取精神,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有和而不同的学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永葆活力的重要资源。但是在历史变迁的大河中,这些的基因慢慢地被一些僵化的力量所制约,尤其是政治利益的,使得这种自我反思和不断学的精神被慢慢地消解。到了清朝的时候,统治者无视世界大势的演化,无视西方带来的严峻挑战,僵化保守,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永远风生水起,不可能永远是领头将军,遇到发展的困境和外部的挑战,这是极其正常的历史现象,关键是我们怎么样不断地与时俱进和自我反省,怎么样能够清醒地认识挑战并有效地应对困难。
因此,面向未来,我们如果要确保中华永葆生机活力,必须强化中华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强化中华所具有的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学精神。应该说,我们的本具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精神和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精神,但是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上升到民族的自觉,通过国民教育等渠道的宣传和渗透,从而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可以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批判中发现问题,直面挑战,打破既得利益的束缚,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面对全球化的客观现实,有了海纳百川与和而不同的自觉,既能够认识到维护中华主体的重要,又善于学其他民族的优点,在学中吸收与创造,而绝不是简单地模仿与照搬,只有这样,中华才能新又新,潮流。
其次,在对人的理解上,我们的认识到了人的复杂,认识到人既有光亮的“道心”,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和局限的“人心”,但中华更多的努力是希望通过教育来启迪和引导“道心”,从而实现人的升华和。这固然是中华的优点,强调了人的尊严和自我拯救的希望;但在另一方面,会在客观上导致对如何范人之恶的弱化。而且,以理想的看人,实际上是拔高人的现实,容易引发苛求人的现象。人的复杂超乎想象,超乎很多善良人士的美好愿望,这是必须正视的冷冰冰的现实。如果我们对人的弱点或者人的“恶”缺少足够清醒的认识和范,势必会在现实中给人们带来严重的伤害。我们在阅读西方近代史的时候,无论是霍布斯、休谟,还是亚当斯密等人,无不是把人的“恶”视为整个理论建构和制度建构的起点。这不难理解西方社会为什么在近代能够提出“法治”的治理理念:正因为“人对人像狼一样”,那么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契约的建设,注重制度对人的范,所以以洛克、孟德斯鸠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政治学提出“分权与制衡”的政治学理论,其道理也在于此。客观地说,忽视了道心和良知的价值,漠视人类道德和伦理建设的意义,过分地强调制度和法制,这固然是一种缺憾;但如果过于相信人心的教化和良知的启发,从而对人的弱点和“恶”认识不够,也必然引发社会治理的灾难。
从近代以来会治理的经验和教训看,新中国成立后所出现的一系列失误,相当程度上与制度范的不够有关。具体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固然不能觉得全社会没有好人,但也不能觉得人人都是圣人,应该如实地观照人,如实地看待人的“道心”和“人心”,从而既看到人可以被教化和引导的希望,同时也要注重外在规范的建设,范人之恶带来的伤害。道德是社会治理的根,、信仰、道德滋润人心,是规范人类行为的“软实力”,而法律和制度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硬实力”,各有各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中西方是彼此的一面镜子,各有各的价值,不同正是在不同镜子的反下,更好地看清自己,互相学,取长补短。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世界的重要治理理念,而依法治国则是西方近代以来值得重视的治理理念,二者各有价值与合理,不可偏废。具体到如何看待个体的问题上,我们过于强调人的积极因素,难有苛责人生的现象,对个人的生活提出很高的要求,甚至按照圣人的标准去规范现实的人,结果违背人的现实,引发人们的疏离情绪。要看到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着各种缺点的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苛责他人,更不要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别人。我们既要引导人,又要观照现实人,宽容地看世界,宽容地看人生,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在这个基础上给人引导和启迪。
再次,由于我们的相信人人皆有道心,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导致某些人自以为自己是圣贤,引发形形的盲目崇拜和迷信的现象。既然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有某些人在自己没有真正达到圣贤境界的时候却妄称圣贤,这种自我的神化,或者授意别人的神化,再加上复杂的利益和其他企图掺杂其中,容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警惕。客观地说,中华从本质上反对对外在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和迷信,“敬鬼神而远之”,主张通过启发自我的智慧走向觉悟,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领会圣贤的真意,这样容易走向盲目的迷信和崇拜。从中华的真意看,中华肯定人类的可能,是非常的智慧,是人类觉醒时代开启以后能体现人类主体的一种形态;但是自我的神化或者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造神运动,也是我们必须警惕的衍生品。在现实中,有不少的大师现象,但后来才知道很多所谓“大师”,无论是德行和修为,都还差得很远,在自己走向神坛或者被人推向神坛的背后,往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甚至和骗钱、骗和控制别人勾连在一起。
需要说明,按照中华的真精神,是反对任何的盲目崇拜和狂热迷信,主张体悟自的智慧,“人人有个灵山塔(心),好在灵山塔下修”。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好好领会圣贤的教育,懂得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凡有所像,皆是虚妄,不断地打破“我执”和“法执”。越是有智慧,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越是有水,越谦卑随和,越能够与人为善。中华的真精神,反对任何的外在崇拜,真正有智慧的人绝不会自己神化自己,更不会允许别人神化自己,而是从容中道,极高明而道中庸。真正领会了中华智慧的人,知道一个人真正的觉悟,是自我的觉悟,是对自的觉悟,任何引导人走向外在崇拜的主张,都在某种程度上是断人慧命,根本上违背圣贤的教育。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禅宗的有些祖师会有喝祖骂佛的现象,大家切不可误解。这些真正有智慧的祖师,哪一个不是对圣贤、对佛陀充满了敬意和尊重!可以说正是佛陀的智慧,才让这些祖师真正透悟生。可是这些祖师正因为明白了一个人的觉悟,是自我的觉悟,所以针对那些对佛、佛像等盲目崇拜的人,这些祖师要用善巧方便予以启发和引导。可以说,这些祖师正是通过喝祖骂佛的表象,吻合了佛陀和祖师大德的智慧,那是打破一个人对外在的迷障和盲目的崇拜,从而真正领会自的智慧。所以,也请大家真正明白中华的真精神,学圣贤,礼敬圣贤,启发自身内在的智慧和觉悟能力,而不是走向狂热的迷信和盲目的崇拜。
此外,在政治和的关系上,我们要建立道统和政统的良互动关系。一方面,的滋养良好的政治;反过来,良好的政治也有助于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在梳理中国历和政治的关系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虽然有对政治的引导和监督,但很大程度上过于依附政治,这在客观上比较难实现政治与的良互动。这种良的互动,既表现在为政治提供价值和理念的指导,提升民众的综合修养,培育良好政治生态的根基,对政治的良运作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又表现为政治为生态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政治清明,也会带来的繁荣。
在的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在专业上学有专长并取得相当成时,希望在政治上也有所成,说得直白一点,是想当官。专家学者希望去做官,当然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中华需要培养学术人才的独立价值。一个知识分子,能够真正通过自己的专业长处给服务,能够在教化心灵、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等方面起到作用,已经非常了不起,而不是说要拥有什么权力、坐到什么位置才能证明自己。抛开个别人的人生自由选择不说,学术研究的独立价值而言,要有自己的独立使命和责任,这种使命、责任和价值,是以自己的创造,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全社会的文明修养,并促进良政治的形成与运作。如果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失去了对政治的引导、监督和反省,对于和政治,都是一场灾难。要滋养良好的政治,政治要护佑健康的生态,这才是二者该有的关系。
在“体”和“用”的关系上,我们需要反思的也有很多。近代中国为什么被动挨打?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过于强调“内求”,强的修炼和实证,没有理解和处理好“体”和“用”的关系,“内求”和“外求”的关系。结果当西方列强用船舰利炮入侵的时候,面对优选的武器,只能横遭凌辱,毫无还击之力。在维护尊严的问题上,空头道理无法救国。
中国本来的含义,是“内圣”和“外王”的有机统一,是内证境界与外在事业的有机统一。但在实际的演进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走向空谈心和学理的偏途,从而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
中华注重心的探索和修证,这是巨大的优点,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觉悟和升华的努力,但一个人内证的境界和心所达到的高度通过什么来证明?空谈心,空谈学理,无法证明一个人内证的境界到了什么高度,只有在创造物质财富中、在发展人类需要的各种科技发明中、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实践中,才能证明一个人内在的境界到了什么程度。因此,仅仅强调所谓“心”的修证,而斥责发明创造为“奇”,这是非常荒谬和愚昧的说辞。在“体”和“用”、“内求”和“外求”的关系上,心的“体”要通过实际的“用”来表现;“内求”的境界,要通过“外求”的成来证明。一句话,中华强调“心”和“内求”,这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决不可忽视“外求”的价值。所谓的心功夫和德行修为,只有附着在为服务的功业上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我们强调内在修为的提高,同样强调通过外在的功业来证明自己。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一个民族精神境界和外在实力协同发展的局面。
上面几条是研究中国思想史过程中所作的反思和结,当然这种反省还有很多值得结的内容,这里仅主要的几点作出分析。道德经第二章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任何一个形态,在优点突出的时候,往往利弊相生,因此我们在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的时候,务必清醒地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绝不可妄自尊大,绝不可自以为是,而是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真正着眼于如何让中华永葆活力而不断努力。我们之所以在这里补充上面的话,是希望做一个清醒的真正对中华负责的传播者。我们看到自己的智慧,以树立的自信和认同;我们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更加健康和生机勃勃。我个人学的经历而言,如果说我对还有一点心得和思,无不是缘于读中国圣贤的典籍而获得的启发。我对中国的传统,对养育自己的,都有着血脉相连的感情,也正是源于自己的体会和认知,也决心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中华,传播中华,从而为接续文脉、传承智慧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