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大国三农:制度文化、行为机理与模式选择

78 8.0折 98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必良 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322295

出版时间2024-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上书时间2024-08-08

楼下书屋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基本农情,聚焦三大篇章——制度与文化篇、行为与机理篇、模式与选择篇,共分为十三个章节,详尽描述了中国大国三农之路制度文化、行为机理、模式选择,深刻解读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辉煌成就,系统剖析了国家关注、大众关心的重点、热点话题,深入探讨了“三农”研究的未来方向,为“大国强农”建设建言献策。本书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NSAID)系列丛书的一种。
本书运用打通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大历史观,试图表达作者对中国三农的八个基本理念:
1.以基本原则框定大国三农改革与发展的底线
对于中国三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无论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无论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无论选择怎样的体制机制,无论选择怎样的政策策略,都必须始终坚持十项原则性的基本底线,即:①不能把农村集体所有制改空了;②不能把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村社组织与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改垮了;③不能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尤其是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改散了;④不能把耕地保护红线改掉了;⑤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⑥不能把农村传统农耕文化与比较生态优势改丢了;⑦不能把城乡差距改大了;⑧不能把农民权益改少了;⑨不能把农民参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改没了;⑩不能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方向改偏了。
2.以新质生产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根基
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要大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提高农业的土地、资源、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3.以大国土大食物观牢牢端稳人口大国的饭碗
人多地少的基本农情,决定了我国不能仅依赖于有限的耕地来兜底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转变“重平原轻山区”“重粮轻经”的农业发展思路,引导国土资源的纵向拓展延伸以及多元化、差异化利用,充分发挥不同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优势。提升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最大限度挖掘国土资源潜力,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与农业安全。树立大国土观、大资源观、大食物观,目的是要树立大安全观。人口大国所决定的农业安全,是要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国际环境中,从“优胜劣汰”的竞争思维,转向“独善其身”的安全思维,以产品安全为基础,夯实农产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以生态安全为红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以社会安全为底线,充分发挥农业稳定器作用以避免规模性返贫;以动态安全为目标,拓展农业多元功能以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4.以三向开放促进要素流动提升市场化的动能
建立并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不可逆转的社会共识与努力方向。有效的财产保护制度、发现劳动分工的好处、构建与市场制度相适应的信念体系,是三个基本的要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出现好的市场制度。必须坚持村庄、城镇与国际的“三向”开放。
5.以乡村“镇”兴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县域经济
有必要改变以往单纯由经济效率思维所决定的大城市化模式,将中小城镇融入都市圈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核心单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联结枢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稳定起着核心支撑、固本强基的重要作用。
6.以“两山”理念盘活生态资产促进共同富裕
盘活农村资源,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着力动员和撬动社会投资,发展各种形式的共享经济,释放农村土地与资产的制度红利,拓展农民的财产性增收空间。
7.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鼓励自治,强化法治,提升德治,动员传统的组织资源与道德力量;必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重构“国家有作为”“社会有认同”“人民有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8.以深厚农耕文化铸造强国富民持久精神支柱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中华农耕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由农业、农村、农民创造、形成、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农耕遗址与涉农文物、农耕知识与生产工具、农业物产与加工技艺、农耕民俗与农事节庆、涉农典籍与民间文艺等。留住乡愁记忆,加强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提升文化自信,让乡村文化遗产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让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根脉绵延不断并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演进,是支撑乡村振兴与国强民富的持久的宝贵资源财富。

作者简介
罗必良 博士
现为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兼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广东经济学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
先后主持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出版专(合)著5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获得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中国农村发展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等各种科研成果奖励70余项。
获得的主要荣誉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州十大杰出青年、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