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作品2册:《我的时代的宗教》、《葛兰西的灰烬》
  • 【正版】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作品2册:《我的时代的宗教》、《葛兰西的灰烬》
  • 【正版】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作品2册:《我的时代的宗教》、《葛兰西的灰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作品2册:《我的时代的宗教》、《葛兰西的灰烬》

108 7.4折 146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意]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 著,刘儒庭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26653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46元

上书时间2024-05-07

楼下书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1.《我的时代的宗教》
内容简介
《我的时代的宗教》于1961年第一次出版,作品收集了帕索里尼1955年到1960年7月之间创作的诗歌,诗作全面描绘了一个处于动荡之中的社会,而帕索里尼认为必要时应挥鞭怒挞,决不退缩。作品触及多种议题:从玄奥的到争议的,从当下的到未来的……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和思想观念并解释道:“不仅是时政见解,同时也是关于诗的见解,这些见解经历了质的深刻演变,而这种演变就是风格形成的过程。”帕索里尼以诗的语言表达了对关注民众难以抑制的激情、对生的永不满足的渴望、对探索思辨不可遏制的追求。
作者简介
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1922—1975),1922年3月5日,帕索里尼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写诗,有时用意大利语,有时用弗留利方言。1942年,帕索里尼到母亲故乡弗留利的卡萨尔萨躲避战乱,同年出版了第一部诗作《卡萨尔萨的诗歌》,1950年迁居罗马。1955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求生男孩》,同时进入电影圈。1960—1961年间他转行做导演,制作了影片《乞丐》。1973年他开始在报刊撰稿正面剖析当代意大利种种紧迫而棘手的问题,这些文章后来分别编为《海盗文章》(1975)和《路德派教徒的信件》(1976)出版。1975年11月1日至2日夜间,帕索里尼在罗马近郊奥斯蒂亚海滨被杀害。
刘儒庭,译审,“意大利仁惠之星骑士”勋章获得者,原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新华社罗马分社首席记者。著有《永恒之城——罗马》《了解意大利》,主编《西方七国知识辞典》中的《意大利卷》。译作等身,译有《开放的作品》《影子的门槛》《已故的帕斯卡尔》等,合译《十日谈》《闻香识女人》《安魂曲:帕索里尼传》等,参译《世界诗库》《马基雅维利全集》。
目  录

财富(1955―1959)
1 皮埃罗在阿雷佐市画的壁画——在生活的嘈杂声中游走——意大利的乡间腹地——生活的怀旧
2 三种顽念:作证、爱、赚钱——可怜的回忆——知识的财富——思考的特权
3 罗马的诗意再现
4 罗马之夜——走向卡拉卡拉浴场——性,苦难的安慰剂——我对财富的欲望——夜的胜利
5 圣米凯莱大街的另一夜——罗马游民无产阶级的财富欲望——新剧院放映《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6 情感的教育——抵抗运动和它的明媚之光——眼泪
致一位青年(1956―1957)
我的时代的宗教(1957―1959)
长诗《我的时代的宗教》 附录

屈辱的和受辱的(1958)
1 致天主教的评论家们
2 致杰罗拉
3 致一些激进分子
4 致君王
5 致自己
6 致 J. D.
7 致未出生的儿子
8 致巴尔贝里·斯夸罗蒂
9 致卡多雷西
10 致《工作坊》的诸位编辑
11 致法兰西
12 致一位教皇
新警句(1958―1959)
1 致赫鲁晓夫
2 致红旗
3 致当代文学家们
4 致贝尔托鲁奇
5 致科斯坦佐
6 致蒂塔·罗莎
7 致卢齐
8 致基亚罗蒙特
9 致奥尔维耶托的铜钟
10 再致杰罗拉
11 致 G. L. 伦迪
12 致巴尔贝里尼亲王
13 致狩猎俱乐部的诸位名人
14致邦皮亚尼
15 致我的民族
16 致一个幽灵
现实主义在死亡(1960)

不文雅的诗(1960年4月)
风格的反动
致太阳
死亡的碎片
愤慨
紫藤

附录
译后记

2. 《葛兰西的灰烬》
内容简介
《葛兰西的灰烬》是帕索里尼的成名诗作,于1957年结集出版,收录了11首诗,这些诗大部分发表于1951年到1956年。时值意大利左翼文化处于极为微妙境地,这本极富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诗集问世并轰动一时,销量空前巨大,引发评论界踊跃评论。当时意大利左右翼道德观念对立严重,双方抱着对这部作品的先验看法,纷纷加入论战。这部作品可以看作帕索里尼文学观的“宣言书”,这是一种可使现实显得更加丰满的文学观,几年后帕索里尼将其描述为“让人就事物发表意见”的文学观。
作者简介
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1922—1975),1922年3月5日,帕索里尼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写诗,有时用意大利语,有时用弗留利方言。1942年,帕索里尼到母亲故乡弗留利的卡萨尔萨躲避战乱,同年出版了第一部诗作《卡萨尔萨的诗歌》,1950年迁居罗马。1955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求生男孩》,同时进入电影圈。1960—1961年间他转行做导演,制作了影片《乞丐》。1973年他开始在报刊撰稿正面剖析当代意大利种种紧迫而棘手的问题,这些文章后来分别编为《海盗文章》(1975)和《路德派教徒的信件》(1976)出版。1975年11月1日至2日夜间,帕索里尼在罗马近郊奥斯蒂亚海滨被杀害。
刘儒庭,译审,“意大利仁惠之星骑士”勋章获得者,原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新华社罗马分社首席记者。著有《永恒之城——罗马》《了解意大利》,主编《西方七国知识辞典》中的《意大利卷》。译作等身,译有《开放的作品》《影子的门槛》《已故的帕斯卡尔》等,合译《十日谈》《闻香识女人》《安魂曲:帕索里尼传》等,参译《世界诗库》《马基雅维利全集》。
目  录
1 亚平宁
2 人民之歌
3 毕加索
4 集会
5 卑微的意大利
6 弗留利绘画
7 葛兰西的灰烬
8 故事
9 挖掘机的哭泣
10 诗体论战
11 耕种之地

译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