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安徽实践
¥
26.88
2.1折
¥
12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彭镇华 著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8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hf
上书时间2024-11-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彭镇华 著
-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8
-
版次
1
-
ISBN
9787503849107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8页
-
字数
51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彭镇华教授主持的“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紧密联系安徽实际,是国内首次以省级区域为单位,从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区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规划布局、支撑技术、评价标准、保障措施等,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同时立足省情林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安徽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并在全省选择10个试验示范县,历时两年多。《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安徽实践》是“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的成果总结,是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对于我们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安徽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作者简介】
-
彭镇华,男,1931年生,1964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林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研究》的副主编等。2001年被授予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森林、林木遗传育种等。主持完成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国家和地方重大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1.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国家科技百步二等奖2项;3.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出版著作:有《中国新林种——抑螺防病林研究》、《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栽培与利用》、《中国城乡乔木》、《大别山五针松及起源》、《中国杉树》、《中国城市森林》等专著11部。
- 【目录】
-
序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
第一节 生态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一、生态安全意识日益加强
第二节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一、林业生态工程
一、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趋势
第三节 森林在国土生态安全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的形成
一、概念和特点
二、指导思想
三、原则和目标
第五节 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实践
一、试验示范区设置
二、试验示范区建设
三、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二章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理念
第一节 安徽省环境变迁
一、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与经济社会衰败
一、皖南山区生态环境与徽商的形成
第二节 安徽省林业发展历程
一、地史时期
一、历史时期
三、1949年后的林业情况
第三节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意义
一、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二、建设“生态安徽”中的地位
第四节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一、脆弱生态区
二、天然林保护区
三、农用林业和防护林
四、人工林
五、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第五节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目标
一、贯彻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建设生态省的保证
二、改善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四、改善森林分布现状,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五、提高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保护,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
六、加快城郊绿化一体化
七、带动林业产业发展
八、为省级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提供经验
第六节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分区建设
一、分区指标和划分方法
二、类型区划分
三、分区对策
第三章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安徽省经济社会条件与评价
一、行政区域、人口
二、自然资源
三、交通、通信条件
四、经济
第二节 安徽省气候、土壤、植被条件
一、气候
二、林业土壤
三、森林植被
四、森林生产力
第三节 森林资源评价
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二、森林结构不合理
三、区域分布不均
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五、森林生产力水平低
六、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等因素对林业建设的要求
第四节 安徽省生态安全问题
一、资源压力负荷过重
……
第四章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第五章 安徽省林业主体工程规划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安徽城市森林建设模式
第七章 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生态林建设模式
第八章 安徽省道路林网(带)建设模式
第九章 安徽省水系林网(带)建设
第十章 安徽省农田林网建设模式
第十一章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