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思录通解
  • 近思录通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思录通解

全新。

260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石家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高正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5-22

今子止书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高正 著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7
  • 版次 1
  • ISBN 9787561777114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8页
  • 字数 43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笔者撰述《近思录通解》的目的,是要协助读者跨越与传统文化断裂的鸿沟,让现代人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困难,从《近思录》一书汲取先圣先贤的智慧,并接受他们高贵品德的熏聒。《近思录通解》坚决避免掉进繁琐的训诂、考据的泥淖,不以注或译为主,而以解或通为要。希望能以最浅白易懂的文字,即使不对照原文,也能让读者掌握到《近思录》的精髓,进而对自己的进德修业、立身处世有昕裨益。笔者撰述《近思录通解》的愿望,是要读者能得鱼忘筌,最后自己直接阅读原文。
【作者简介】
台湾政治家,学者。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读
卷二为学大要
第一条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第二条德行为本,文艺为末/第三条颜子所好何学论/第四条定性书/第五条勿擅为文立言/第六条致知与力行,乃学之始终/第七条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第八条动以天理为无妄/第九条多识前言往行/第十条无私心之感为“成”/第十一条蹇难正好修德/第十二条明动相资/第十三条学而时习之/第十四条“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第十五条由经以求道/第十六条修省言辞以立诚/第十七条求道戒迫/第十八条学当学颜子/第十九条且省外事,明善诚心/第二十条栽培仁德/第二十一条寻颜子、仲尼乐处及所乐何事/第二十二条量力而为/第二十三条朋友相观而善/第二十四条须是大其心/第二十五条殷忧启圣/第二十六条参也,竟以鲁得之/第二十七条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第二十八条礼进乐反,得性情之正/第二十九条王者无私/第三十条兼论性与气/第三十一条论学要明理,论治须识体/第三十二条曾点规模大,漆雕开缜密/第三十三条先培本,再立趋向/第三十四条敬、义夹持,上达天德/第三十五条岂可懈意一生/第三十六条学则难老/第三十七条勇于学则进/第三十八条志可御气、习/第三十九条内重则外轻/第四十条董、孙二子之言可以为法/第四十一条真自得/第四十二条真、妄之别/第四十三条学要鞭辟近里、着己/第四十四条为学的乾坤之道/第四十五条学的着力、得力处/第四十六条振民育德乃治人成己之道/第四十七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是求仁/第四十八条弘、毅不可分/第四十九条学者当优柔厌饫,常爱杜元凯语/第五十条工夫到家,可夺造化/第五十一条忠恕所以公平/第五十二条仁则公,能恕、能爱/第五十三条学须刚决果敢以进/第五十四条力行是浅近语/第五十五条为学之序为知、好、求、得/第五十六条宜重“儒者之学”/第五十七条作文乃玩物丧志/第五十八条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第五十九条立志:当第一等人,做第一等事/第六十条处事须用集义/第六十一条敬为持己之道,义为顺理而行/第六十二条学者忌近名/第六十三条稍有私意便不仁/第六十四条仁者先难而后获/第六十五条与人共学、适道、立与权之道/第六十六条为己能成物,为物终丧己/第六十七条学必日新/第六十八条性静者可以为学/第六十九条弘、毅相需/第七十条忠信为立德之本/第七十一条人安重则学坚固/第七十二条学概学、问、思、辨、行/第七十三条累高必自下/第七十四条为学须循循不已/第七十五条初学不宜看《大学》《西铭》/第七十六条“无心”与“无私心”/第七十七条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第七十八条只怕人执着一边/第七十九条内外交养,穷神知化/第八十条“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第八十一条性天德、命天理/第八十二条学可“领恶而全好”/第八十三条大其心,即合天心/第八十四条“绝四”与“竭两端之教”/第八十五条理、欲定上下/第八十六条知崇并以礼性之/第八十七条困,德之辨也/第八十八条横渠六有/第八十九条《西铭》与《东铭》/第九十条厚重、知学而改过/第九十一条常思“不及古人,病源何在”/第九十二条讲治之思,虽勤何厌/第九十三条人能弘善/第九十四条“尊德性而道问学”不息/第九十五条横渠四为/第九十六条为学先学礼/第九十七条放心宽快、公平以求道/第九十八条不耻下问/第九十九条多闻不足恃/第一百条为学贵在自求变化气质/第一百一条文密心放/第一百二条学要有疑/第一百三条心大则百物皆通/第一百四条心不宜忘学/第一百五条合内外,平物我/第一百六条德成则功业自/第一百七条反约穷源,默养吾诚/第一百八条“变”不可轻议/第一百九条忌不求益/第一百十条反躬自治,勿揽外事/第一百十一条不宜志小、气轻/
卷三格物穷理/
第一条心通乎道,能辨是非/第二条不敢信己而信其师./第三条要有宽裕温厚之气/第四条致知是否有得,可验之于心气/第五条杂信鬼怪,只因烛理不明/第六条学原于思/第七条要学圣人,须熟玩味其气象/第八条先致知才能笃行/.第九条一一格物,积久自能贯通众理/第十条善思,久自生睿/第十一条致知则力、量自进/第十二条物我一理,无外不内/第十三条致思如掘井,先浊而后清/第十四条“近思”为“以类而推”/第十五条先要会疑/第十六条知性、知天则怪妄自消/第十七条“性与天道”必以了悟为闻/第十八条义理须深沉方有造/第十九条学未至圣人,犹是心粗/第二十条致知要能“习坎心亨”/第二十一条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第二十二条不得于言,当求于心/第二十三条先晓文义,方可见意/第二十四条研读《六经》,见得路径,再立个门庭/第二十五条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第二十六条读书贵识大意,勿泥于文义/第二十七条不可以相类而泥其义/第二十八条解经不可瞎推/第二十九条要见得道体之所以无穷/第三十条读书要有所进,方是有验/第三十一条读书要能细思/第三十二条解经紧要处不可不同/第三十三条为学须读书,要知其约而笃行/第三十四条先读《大学》,再读《语》、《孟》/第三十五条《论》《孟》有如丈尺权衡/第三十六条读《论》《孟》要彷佛亲临其境/第三十七条读《语》《孟》要能切己/第三十八条读《论语》要渐入佳境/第三十九条《论》《孟》既治,《六经》可不治而明/第四十条读《论》《孟》要知“道”/第四十一条《论》《孟》只须熟读、玩味/第四十二条《语》《孟》不可只挑紧要处看/第四十三条《诗》可吟咏性情/第四十四条明道善言《诗》,不曾下一字训诂/第四十五条看《诗》使人长一格价/第四十六条读《诗》不得以文害辞/第四十七条看《书》要能见圣王之道/第四十八条《中庸》成于思、孟,高卑俱陈,本末兼该/第四十九条《易传序》/第五十条义理在象数之先/第五十一条学《易》要能知时识势/第五十二条以大畜的初、二与四、五为例/第五十三条“中”常重于“正”/第五十四条解《易》不要拘一/第五十五条《坤卦》对人君也有用/第五十六条《易》的反复、往来、上下/第五十七条天地万物无不合于《易》/第五十八条看《易》忌穿凿/第五十九条疑而后问/第六十条《易传》只说七分/第六十一条《春秋传序》/第六十二条圣人之用全在《春秋》/第六十三条《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第六十四条《春秋》以时中为准,乃穷理之要/第六十五条《春秋》的经、传关系/第六十六条读史要能识理/第六十七条读史不能以成败定是非/第六十八条圣贤所存治乱之机/第六十九条《唐鉴》采用伊川的王道史观/第七十条《序卦》虽非《易》之精,却是《易》之蕴/第七十一条要读《天官》,须襟怀洪大/第七十二条孟子以意逆志,所以知《诗》/第七十三条《尚书》难看/第七十四条书以维持此心/第七十五条书须成诵才能精思;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第七十六条《六经》须循环理会/第七十七条《中庸》须精读、细读/第七十八条非理明义精,不可读《春秋》/

卷四存养/
第一条学圣之要为“一”,即无欲,则静虚、动直/第二条至日闭关,以养微阳/第三条颐养之道/第四条言语饮食,所系至大/第五条处震之道,诚敬而已/第六条艮止之道:外物不接,内欲不萌/第七条学贵存养/第八条收已放之心,使反复入身来/第九条今独有义理之养心:敬以直内/第十条中有主,则邪不能入,以破屋御寇、虚器入水为例/第十一条常须爱养精力,方能诚意无间/第十二条全体此心/第十三条存养之法: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第十四条敬守此心,栽培深厚/第十五条思无邪,毋不敬/第十六条敬要“恭而安”:礼乃非体之礼,是自然底道理/第十七条操存此心不可太甚,勿犯助长之过
……
卷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卷六齐家之道
卷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
卷八治国平天下之道
卷九制度
卷十君子处事之方
卷十一教学之道
卷十二改过及人心庛病
卷十三异端之学
卷十四圣贤气象
卷一道体
附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