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第3版/本科中医药类/配增值)
¥
25
4.8折
¥
52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高树中;马铁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版次3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树中;马铁明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9
-
版次
3
-
ISBN
9787117315401
-
定价
5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十四五”本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新一轮中医药本科规划教材紧密围绕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全套教材在上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重点突出各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宗旨,同时紧密结合各学科知识能力评价需求和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纸数融合、医教协同,供全国各高等学校中医药类专业使用。
- 【目录】
-
上篇 刺法灸法基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刺法灸法学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内容范围
第二节 刺法灸法起源与发展
一、针具起源与发展
二、刺法起源与发展
三、灸法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刺法灸法宜忌
一、施术部位宜忌
二、患者体质宜忌
三、病情性质宜忌
四、针刺时间宜忌
第二章 毫针刺法
第一节 毫针基本知识
一、毫针构成
二、毫针规格
三、毫针选择
四、毫针检查
五、毫针贮存与处理
第二节 毫针操作训练与针刺前准备
一、毫针操作训练
二、针刺前准备
第三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持针法
二、进针法
三、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四、行针基本手法
五、留针法
六、出针法
第四节 治神法与针刺得气
一、治神法
二、针刺得气
三、针刺得气方法
四、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
第五节 针刺补泻与手法
一、针刺补泻
二、针刺补泻手法
三、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
第六节 分部腧穴刺法
一、头面颈项部刺法
二、胸腹部刺法
三、背腰骶部刺法
四、四肢部刺法
第七节 针刺异常情况与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刺出血和皮下血肿
六、针后异常感
七、针刺致创伤性气胸
八、针刺损伤中枢神经
九、针刺损伤周围神经
十、针刺损伤内脏
第八节 古代刺法现代临床应用
一、透穴刺法
二、局部多针刺法
三、病位深浅刺法
四、运动针法
第三章 灸法
第一节 施灸材料
一、艾叶
二、艾绒
三、艾炷
四、艾条
五、其他灸材
第二节 灸法分类与操作
一、艾炷灸
二、艾条灸
三、温针灸
四、温灸器灸
五、其他灸法
第三节 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
一、灸感
二、灸量
三、灸法补泻
第四节 灸法作用和临床应用
一、灸法作用
二、临床应用
第五节 施灸禁忌与注意事项
第四章 拔罐法与刮痧法
第一节 拔罐法
一、罐具种类
二、吸拔方法
三、运用方法
四、拔罐作用和临床应用
五、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第二节 刮痧法
一、刮痧工具和介质
二、操作方法
三、刮痧作用和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和禁忌证
附:砭石疗法
第五章 特种针具刺法
第一节 三棱针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 皮肤针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三节 皮内针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 火针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 芒针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六节 鍉针法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附1:锋勾针法
附2:粗针法
附3:浮针法
附4:银质针法
第六章 特定部位刺法
第一节 耳针法
一、理论基础
二、刺激部位
三、操作技术
四、临床应用
第二节 头针法
一、理论基础
二、头针标准治疗线
三、操作技术
四、临床应用
第三节 腕踝针法
一、理论基础
二、人体体表分区
三、操作技术
四、临床应用
第四节 眼针法
一、理论基础
二、刺激部位
三、操作技术
四、临床应用
第五节 舌针法
一、理论基础
二、刺激部位
三、操作技术
四、临床应用
第七章 现代刺灸法
第一节 电针法
一、电针仪器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附:经皮穴位电刺激
第二节 腧穴贴敷法
一、贴敷药物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三节 腧穴埋线法
一、埋线用具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 腧穴注射法
一、治疗用具和常用药液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 腧穴磁疗法
一、磁疗器材
二、操作方法
三、临床应用
四、注意事项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十四五”本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新一轮中医药本科规划教材紧密围绕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全套教材在上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重点突出各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宗旨,同时紧密结合各学科知识能力评价需求和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纸数融合、医教协同,供全国各高等学校中医药类专业使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