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军政部训令 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训令 抗战时期 益阳 安化县 烟溪镇第十一兵工署 厂长李待琛 稀见 益阳抗战文献资料 该厂前身即巩县兵工厂 稀见抗战时期军工史料文献,盖厂长李待琛名章,约8开张薄纸一页,边缘有破损及钉孔状况。李待琛,湖南衡山人,哈佛大学博士,国宝级兵工专家,中正式标准的制定者,署长、中国驻日接收赔偿总代表等职。湖南大学创始人 校长
¥
5880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国民政府军政部益阳安化烟溪第十一兵工厂
年代1944
页数1页
上书时间2024-09-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国军民夺取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十一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主要是巩式手榴弹。按每天八小时计算,每月可生产二十万颗。1939年,它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巩式手榴弹是在M24 系列长柄手榴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其主要特点是弹体较短,只有零点二二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四百五十克,大约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深受他们的喜爱。在和日军使用的日式九三式和九七式手榴弹的交战中,发挥了优势。巩式手榴弹对于抗战中的中国军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制胜法宝。在抗日战争中, 由于国民党军队步兵火力的不足,很难压制住日军的进攻。手榴弹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在几次重要的战斗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人员、厂房、机器及武器弹药同样将遭受灭顶之灾。
1940年,因抗战形势的发展,原留在烟溪本地的工厂,一部分迁往重庆鹅公岩与第一兵工厂合并,部分在往重庆途中因战况被迫折回湖南省辰溪县的南庄坪、孝坪继续生产,直到1942年第十一兵工厂全部迁出烟溪为止。留守在烟溪的全体工人从未因被炸和搬迁而耽误生产,反而更坚定了同仇敌忾的意志,全厂工人只有一个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多制造枪炮, 以满足军队需求, 歼灭更多的日军!
第十一兵工厂由袁世凯创立,先后被吴佩孚、冯玉祥、张学良、韩复榘、蒋介石等人轮番控制。其间, 四次更换名称,十八次更换主官。第十一兵工厂迁至烟溪期间,蒋介石四次到厂视察。1950年3月,蒋介石看到海南岛即将失守,命令第十一兵工厂的部分人员乘坐两艘登陆舰撤往台湾省台北市信义区,加入原为中央修械所的第四十四兵工厂,最后转迁到高雄,并入第六十兵工厂。至此,第十一兵工厂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