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5 1.8折 28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俊祥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3314

上书时间2024-01-10

林歌字画阁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无字迹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俊祥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9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57718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9页
  • 字数 305千字
【内容简介】
人类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人类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政治对人类应该具有何种价值?人与政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政治社会中的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也是政治学家所必须关注的*根本性的问题。尤其在人类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催生着“数字化人文主义”和数字化人本政治观。所有这些都要求重新审视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恢复人类的政治主体性,找出实现人的政治主体价值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刘俊祥,汉族,1964年出生,四川省乐至县人。法学(政治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政治文明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政治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重点研究人本政治、法治政治和宪法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目录】
序/刘德厚

导论

 一 人本政治的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时代意义

  (二)西方人本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特点

  (三)马克思的人本政治思想及其特色

  (四)中国政治人本化的理论形态及特性

 二 人本政治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人性分析方法

  (二)人的政治主体性分析方法

  (三)劳动人本的政治分析方法

 三 本书的研究视角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人本政治的本质与类型

 一 人本政治的概念

 二 人本政治的本质性

  (一)人的政治主体性

  (二)政治的人本性

 三 人本政治的类型

  (一)人民为主体的政治

  (二)公民为主体的政治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人本性

 一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本质特征

  (一)并非“经济决定论”

  (二)没有一般地超越“人本”

  (三)政治的“劳动人本性”

 二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人本特性

  (一)政治思想的人民性

  (二)政治思想的完整性

  (三)政治思想的开放性

  (四)政治思想的现代性

第三章 马克思人本政治思想的内容

 一 政治的劳动人本

  (一)个人的社会性

  (二)“劳动人”的政治本原性

  (三)政治的“实践生成”

 二 劳动人的政治主体化

  (一)人民的政治主体性

  (二)人类的解放与个人的自由

  (三)人民政治与公民政治的结合

第四章 人民民主政治的思想逻辑

 一 人民民主政治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从君主重民到限君重民

  (二)从“君民共主”到国民民主

  (三)马克思人民政治思想的中国化

  (四)工农的神圣性

 二 人民的主体力量与地位

  (一)人民的政治合法性

  (二)人民力量的甄别与聚合

  (三)人民的主体性实践

  (四)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

  (五)人民力量的政治功能性

  (六)人民的群体政治主体性

  (七)人民民主宪政

第五章 新人民政治的现实理念

 一 新人民政治观的特色

  (一)新旧人民政治观的共性

  (二)新人民政治的人本性

 二 人民的主体利益与权利

  (一)人民的主体利益

  (二)人民为本的政治建设

  (三)社会公平与民主执政

  (四)走向社会民主的路径

第六章 公民政治的人本趋向

 一 以人为本政治观的确立

  (一)马克思公民政治思想的中国化

  (二)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政治观的特色

 二 公民政治主体性的成长

  (一)公民社会政治的培育

  (二)公民文化的培养

  (三)公民利益博弈机制的建构

 三 人权与公民权的依法保障

  (一)人权与公民权利的主体性

  (二)以人为本与人权修宪

  (三)法治政治与宪政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无字迹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