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步入藏:1951年随军进藏纪实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徒步入藏:1951年随军进藏纪实

20 6.7折 30 九五品

仅1件

广东佛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平 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1-08-2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平 著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5
  • 版次 1
  • ISBN 9787515407760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2页
  • 字数 15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高平老先生,根据其自身参军入藏的经历,写就的纪实作品,真实生动地记叙了和平解放西藏前后,人民解放军某部进军西康、西藏的情况。既反映了人民解放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也反映了藏族同胞对和平解放西藏的拥护和欢迎。讴歌了全体进藏官兵和老一辈进藏工作者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老西藏精神”,同时细致展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汉藏手足情深的和谐乐章。

 


【作者简介】

高平 1932年4月出生于北平,原籍山东济南市济阳县。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diyi野战军战斗剧社文学队。随即进军西北、四川、西藏。历任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创作室研究生,西藏军区文工团创作组副组长,西藏军区文化部文艺创作员,甘肃省歌剧团编剧,甘肃省文联专业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出版有诗集《大雪纷飞》等15种,文艺评论集《致诗友》等2种,散文集《亲历川藏线》等3种,以及歌剧《二次婚礼》、《向阳川》(合作),电视连续剧《贺龙》(合作)等。2010年出版长篇评传体小说《仓央嘉措》,获评香港《亚洲周刊》2010年度全球华人十大小说、中国作协《作家文摘》2010年度中国十本zui有影响的书。各类作品曾先后在西南军区、西藏军区,西藏、四川、甘肃、山东、宁夏等省区,第九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中国艺术节,中央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获奖计40余次。曾参加或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过匈牙利、马其顿等国。作品被译为英、俄、匈、罗马尼亚、马其顿和藏等文。

 


【目录】

第一章 从二郎山到雀儿山

 


 


 

一、到西藏去 // 3

 

进军西藏,毛泽东从“不能操之过急”到“宜早不宜迟”─彭德怀认为从由西北“入藏准备需要两年”,任务改交西南局─刘、邓一致选定了十八军─官兵思想大转弯─昌都解放以后等待和谈─派我去十八军体验生活─过成都

 


 

二、在新津 // 11

 

近两周的紧张学习─在农家的插曲,日记留下了隐患─墨绿的雅安

 


 

三、翻越二郎山 // 14

 

滥池子的确很“烂”─猴群抢劫运输汽车─二郎山顶是阴阳界─一首歌引发出来的三个误会

 


 

四、从泸定到康定 // 18

 

走上大渡河铁索桥─陈瑞盘潜水捞汽车─两位元帅的桥头题字─康定古称打箭炉,流传有诸葛亮与羌族划界的故事─我拿上了顶膛子儿的卡宾枪顶着下巴睡觉─走火以后至今后怕

 


 

五、康北道上 // 24

 

可怕的橡皮路─我在折多山上拉京胡─第一次参观藏传佛教寺庙─徐怀中曾在这里“播种爱情”

 


 

六、在甘孜 // 29

 

博巴政府遗址─吃不吃酥油是原则问题─新鲜的趣闻

 


 

七、在白利土司家做客 // 32

 

“守土司民”,土司制度由来已久─年轻的白利土司─迎接贵宾的阵势─我对风干牛肉如对酥油,头一回吃就觉得味美─我看到了农奴制度缩影─洛登土司的刺人目光

 


 

八、格达活佛 // 36

 

访问白利寺─活佛成了红军的好朋友─活佛是一位诗人─格达主动去拉萨劝和与圆寂之谜─寺里珍藏着陈昌浩签署的红军布告和《八路军山西奋战图》

 


 

九、踏雪海子山 // 43

 

玉隆草原与夏格刀登─步行前的配备:三种食品与“五大皮”─头一回骑马一天摔下来六次─藏民硬要背我们过冰河─在没膝的积雪中行进─飞雪中听到雷声─海子山兵站─睡在银圆上

 


 

十、雀儿山顶露营 // 50

 

在竹庆又见绿柳─攀登雀儿山感同雄鹰翱翔─午夜在山峰放哨─我和雀儿山结了缘─跟马的姑娘与小伙的一夜情─陈野民和赵骞:两位已逝的战友

 


 

十一、德格的两个女人 // 57

 

著名的城和著名的印经院─女土司是原红帽国的公主─降央白姆喜爱文艺─曲梅巴珍:从支差的农奴到运输模范─影视中留有她年轻的形象

 


 

第二章 从金沙江到怒江

 


 


 

十二、横冲金沙江 // 67

 

第一次坐牛皮船─惊心动魄的横渡─马是通人性的─藏军:当代最原始的军队─追述解放岗托的战斗

 


 

十三、迷路在风雪深山 // 76

 

雪窝中找不到下山的路─求救的枪声─藏民指引与借宿藏家─风雪夜房东自己睡露天─可爱可敬的才扎─《生达社会调查》─我十九岁的生日在马背上度过─恋家的马

 


 

十四、在昌都 // 83

 

兼有虎气、鹰势、蝶形之地─扎曲和昂曲二河在昌都汇合为澜沧江─昌都战役敲开了和谈之门─阴法唐政委的节日宴会─巧遇两个人:葛洛,侯宝林

 


 

十五、先遣部队遭遇粮荒 // 89

 

飞机飞入“空中禁区”急救粮荒─喇嘛围着降落伞念经─一袋糌粑─“杜鹃唤来了春天的甘露”─拉萨当局的阻挠与“饿困政策”─西藏贵族的来源及其政治特权─李觉将军

 


 

十六、我们的苦乐观 // 98

 

“进军西藏的艰苦程度,不亚于红军长征。”─与我在晋、陕、川的徒步行军对比─为什么用金砖交党费─久不花钱会丧失钱的观念─母亲以为我已经死在了西藏─半年没写家信的自责

 


 

十七、瓦合山掉队 // 105

 

连绵110里的神山─军用水壶冻成了手榴弹─人与马的类别消失了─我被称为“慈善老人”─战士在山顶修筑了台站─“大山退后吧,大鹰的翅膀展不开”

 


 

十八、嘉裕桥下是怒江 // 110

 

西藏行路之难─最不缺的是水,最缺的是桥─唐东杰布的故事和嘉裕桥的传说─关于怒江,我写了两部作品─我穿过了彩虹

 


 

第三章 从先遣团到先遣连

 


 


 

十九、到达洛隆宗 // 117

 

陡峭的贡拉下比上难─看不见的风麻木了脸颊─《洛隆宗社会调查》─用冰河水麻醉,用指甲“切除”鸡眼

 


 

二十、先遣团政委杨军谈进军 // 124

 

可亲可敬的杨军政委─“一年能吃掉一条毛毯”─“我们这几千人饿死也值得”─邓柯战斗,击毙第三代本─迂回昌都─奔袭洛隆宗,活捉第七代本──几篇珍贵的战士日记

 


 

二十一、在最前线的先遣连 // 133

 

到达了进藏先遣连的驻地─拉孜:山脚下的小村─与驻守边坝的藏军对峙着,但相安无事─连长黄宗银真是个人物─三十九族─整整吃了一个月没有酥油的糌粑

 


 

二十二、我的《建站日记》 // 140

 

自己动手盖房的军队─值得赞美的精神面貌─遗忘会导致弱智─宣布西藏和平解放,我宣读“十七条协议”

 


 

二十三、两个不同来历的副班长 // 152

 

自动参军的和解放过来的,进军西藏都立了功─他们一点也不会“推销自己”─雪山上急行军36小时─炊事员要把一口大锅从长江以北背到喜马拉雅

 


 

二十四、战士真实思想的另一面 // 158

 

他们是可爱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是楷模─“上级骗人”─“十七怕”─矛盾是不能掩盖的

 


 

二十五、住进郎多庄园 // 162

 

创作反映进藏业绩的歌剧─住在郎多土司的家中─杨政委率队给我们送柴─我高烧得神志不清─郎多土司让我骑他的马─土司夫人也想吃奎宁

 


 

二十六、贺龙司令员对我们的创作不满 // 167

 

给全团连以上干部朗读剧本─告别先遣团,不领呢子军装─回到重庆,《荒山变乐园》就“荒”了─贺龙的批评只有一句话─苏策的感慨

 


 


 


 

第四章 从拉孜到拉萨

 


 


 

二十七、重返西藏 // 173

 

25个人调入十八军─修筑川藏公路─三年中的个人大事记

 


 

二十八、我们的“五号儿” // 176

 

难忘陈明义司令员─统领着十八军三分之二的部队修成了康藏公路─骂自己的战士是“土匪”─“高平啊,吃了亏啦!”

 


 

二十九、穰明德政委 // 180

 

请工人喝酒─坚持科学施工─公路不能像“狗啃的”─他说“我是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却写出了一本专著

 


 

三十、进入拉萨 // 188

 

旧日的拉萨,到处是对比强烈的画面─我被藏军推倒在八廓街上

 


 

三十一、我的西藏情结 // 191

 

不枯竭的灵感,无休止的激情─我又曾三次回到西藏─假如能回到青壮年时期,我还要去享受西藏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