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论
  • 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论
  • 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论
  • 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论
  • 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论
  • 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论

书边有轻微水印,不影响阅读

6.99 2.3折 30 八品

仅1件

内蒙古包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美凤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674

上书时间2024-05-27

明禹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美凤 著
  •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4154767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的焦点是教师与技术的内在关系,并揭示技术促进教师发展的内在机制、历史与现实、过程与规律。本书认为技术视野已成为考察事物的一种新的哲学视野,技术作用于教师发展的内在机制集中体现在教师与技术之间的“双向建构”上。本书旨在为当前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解释框架,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
【作者简介】
   李美凤,山东济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曾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现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有的论文被《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摘录,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
【目录】
引论

  一、当前教师发展研究中的“双重缺失”现状

  二、“双重缺失”的认识论根源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技术的划界与广义技术视野的选择

  第一节 现代哲学的“技术转向” 

    一、传统哲学中技术研究的“历史性缺席” 

    二、现代哲学的“技术转向”及其意义

 第二节 技术视野的分化

    一、不同的技术定位导致的技术视野分化

    二、不同的技术研究传统导致的技术视野分化

 第三节 技术应该如何界定

    一、在技术的多义性中寻求基本规定性

    二、教育领域更适合技术的广义定位与人文传统

    三、在具体问题上区分“教育技术”的学科意义与一般意义

第二章 教师与技术关系研究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新世界观与实践方法论

    一、主体实践基础上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 

    二、主客体实践关系的内在本质 

 第二节 主客体实践关系论域中的人与技术

    一、当前人与技术关系认识中主体意义的缺失与重建¨

    二、从主客体实践关系看人与技术的双向互动 

    三、人的技术化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四、人的技术化与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教师与技术关系认识的突破

    一、教师与技术的关系之争议

    二、教师与技术关系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技术作用于教师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一节 技术性是教师本身固有的职业属性

    一、什么是技术性

    二、技和}生是教师职业本身固有的内在属性

    三、教师职业的技术性的认识论意义

  第二节 教师与技术的双向互动与双向建构

    一、从技术到“教育技术”:教育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教师技术化:技术对教师本质力量的解构与重构

  第三节 教师技术化与教师发展

    一、教师发展是个体发展与类发展的统

    二、衡量教师发展的内在尺度

    三、技术化:教师发展的动力与问题之源 

第四章 历史视野中的技术发展与教师发展

  第一节 前现代技术与教师产生之回顾

    一、前现代技术与人类发展状况

  二、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发展

  第二节 现代技术与教师发展之反思

    一、现代性的总体特征

    二、从现代技术到“现代教育技术”

    三、“现代性”语境中教师技术化与教师发展

  第三节 后现代技术与教师发展之趋势

    一、兴起中的后现代思潮

    二、后现代技术观

    三、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新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设计技术就是设计教师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