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6.15
2.4折
¥
26
全新
仅1件
作者(法)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著;夏明辉 主编;易姝 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71530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6元
货号1201077671
上书时间2025-01-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传记文学,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名人传》《约翰·利斯朵夫》等。
目录
导读
贝多芬的一生
序
引言
他的一生
他的遗嘱
他的信件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战斗
一、力量
二、力的破碎
三、绝望
第二部分舍弃
一、爱情
二、信仰
三、孤独
终篇
死亡
托尔斯泰的一生
前言
第一篇章 童年
第二篇章 少年和青年
第三篇章 青年
第四篇章 早期活动:高加索的故事
第五篇章 塞瓦斯托波尔:战争和宗教
第六篇章 圣·彼得堡
第七篇章 《家庭幸福》
第八篇章 婚姻
第九篇章 《安娜·卡列尼娜》
第十篇章 危机
第十一篇章 现实
第十二篇章 艺术与良知
第十三篇章 科学与艺术
第十四篇章 艺术的理论:音乐
第十五篇章 《复活》
第十六篇章 宗教与政治
第十七篇章 老年
第十八篇章 结尾
内容摘要
《名人传》创作于20世纪初期,传记里的三人各有建树: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一个是小说家。作者为三个伟大的天才作传,没有琐屑考述他们的生平,也没有详细刻画创作的过程,而是从精神实质出发,着重描写他们在人生困顿和心灵苦难的旅途中,不懈地为追求真理、正义和博爱而奉献出毕生的才华和精力。罗曼·罗兰用客观而感人的笔触,讴歌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以解脱全人类苦难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名人传》的出版,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贝多芬传》完成于1903年。传记刻画了贝多芬——这位被扼住生命咽喉的音乐大师——即使双耳失聪、疾病缠身、两度被恋人遗弃,历经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也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贝多芬在痛苦中顽强地挣扎,很终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面对残酷的命运,他选择忍耐和抗争,并发出了“人啊,依靠你自己”的呐喊。音乐大师顽强的生命力和执着追求的勇气深深感动了世人。《米开朗琪罗传》完成于1906年。传记通过“战斗”“舍弃”和“终篇”三个部分,对米开朗琪罗——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神圣而痛苦的一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米开朗琪罗忍受着周遭的嫉妒和怨恨,被历任教皇摆布和差遣,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但是他凭着对雕刻的热爱,在艺术和封建社会中一次次角力,一直到死都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托尔斯泰传》完成于1911年。托尔斯泰——这位世界文学历史记录杰出的作家之一——一生追求真诚和博爱,以全人类的幸福生活为信仰。他同情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并为自己的富裕生活羞愧难安,这种思想的矛盾折磨着他,让他的精神一直处在孤独之中。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扬博爱的信仰,引导在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寻找新的生活。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有一颗真诚、善良、博爱的心。
精彩内容
1770年12月16日,在菜茵河畔靠近科隆的波恩镇上的一座小型大学城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一间简陋的小阁楼里迎来了他来到世间的第一个朝阳。他拥有弗朗德勒人的血统。他的父亲是一个目不识丁且平庸无奇的男高音歌手——也是一个碌碌无为的酒鬼。母亲是一个女佣,他的外公是一名厨师,母亲曾经嫁给了一个官宦世家的侍从,丈夫去世后才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不像莫扎特那么幸运,他的童年并不快乐,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怀。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悲哀,甚至是一种摧残,是对生存的抗争。他的父亲希望激发出他的音乐天赋,把他变成一个可以用来赚钱的天才,当他年仅四岁的时候,就被强迫一连几个小时练习羽管键琴,或者把他跟一把小提琴一起锁在屋子里,强迫他用这种方式来学习。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对音乐感到厌恶,即使他的父亲这样对他持续了很多年,甚至会经常殴打他。父亲的虐待让贝多芬感到心痛。他小小年纪就背负起了远超于他年龄的重担——他要为每日的果腹之物发愁。当他十一岁时,他被安排进剧院的管弦乐队;十三岁的时候,他成了教堂里的一位管风琴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深爱的母亲。“她待我是如此的慈爱,是我最好的朋友!当我能喊出母亲这个甜蜜的名字而她恰好能听到的时候,谁又能比我更幸福?”贝多芬在写给沙德医生的书信中这样写道。她是因为肺病辞世的,贝多芬一度以为自己也患上了一样的病症,常常感到不舒服。此外,他还一直遭受着比肺病更痛苦的精神上的折磨——忧郁症。当他十七岁的时候,他已然成了家里实际上的支柱,承担起了两个年幼的弟弟的教育工作。他为了他的酒鬼父亲厚着脸皮乞求老板将父亲的退休金交给自己,因为他的父亲有了钱只会换酒喝。这段悲惨的经历,在他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创痕。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波恩得到了勃罗宁一家人的喜爱与同情,这一家人总是对他很亲切。温柔的“罗琴”——埃莱奥诺尔·冯·勃罗宁比贝多芬小两岁,她带领贝多芬感受诗歌的魅力,而贝多芬则带领她在音乐的长河里畅游。她是贝多芬年少时的伙伴,也许他们之间还有更深厚的感情。后来,埃莱奥诺尔嫁给了贝多芬的知己之一——韦格勒医生。从他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尔夫妇间频繁而充满关爱的书信中可以看出,直到贝多芬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三人都保持着深厚而坚定的友谊。随着他们三位慢慢老去,他们内心的温暖依旧,三人之间的友谊也因此变得更加感人。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是悲惨的,但他总是很珍视那些他曾经待过的地方带给他的温柔而悲伤的回忆。当他被迫离开波恩,决定在维也纳这座灯红酒绿而又阴暗的城市里度过自己的一生时,他也不曾忘记那个美丽的莱茵河畔的小城以及那条宏伟的长河,正如他称呼“莱茵河,我们的父亲河”那样;莱茵河好像被赋予了人性,是一个超越了人类思想的伟大灵魂。在波恩古老的大学城里,河水冲刷过后的阴凉而鲜花繁茂的坂坡,没有一个地方比这儿更充满生机、更平静美丽。在这里,在这片美丽的原野上,百花斗艳的坂坡铺到水中,白杨树笼罩着淡淡的薄雾,杂乱的灌木丛以及随风起舞的柳树,还有硕果累累的果树都植根于这条快速流动但静谧的河流。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并铸造了他的梦想。沿河两岸坐落着宁静的村庄、教堂以及墓地。另外,在远离地平线的地方,七座蔚蓝色的山峰展示着它们那粗犷而参差不齐的面貌,这为破旧的城堡提供了优美柔和甚至梦幻般的独特背景。他曾经一直钟爱着他童年时生活过的美丽而自然的家乡,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都梦想能再次见到这些场景。“我的故土,那座美丽的城市,我第一次迎接朝阳的地方;在我眼里,它的风采依旧,是那么的让入迷恋,就如我刚离开它的时候一样。”可是,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也未能再见家乡一眼。
大革命爆发了,波及整个欧洲,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集中点。1789年5月14目,贝多芬报名入学,并选修了著名的奥洛格·施奈德的德国文学课程,——他后来当上了下莱茵州的检察官。当波恩传来了巴士底狱被攻陷的消息时,施奈德在讲坛上朗诵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鼓起了学生们疯狂的热情。次年,他还出版了一部革命诗集。因发行量少不易购得,从预约订购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和勃罗宁的名字。P8-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