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受托人”:美国社会的“文明”身份与帝国构建(1882—1919年)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102.71
6.1折
¥
1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刘义勇著 著 无 编 无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2841885
出版时间2024-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68元
货号1203470214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义勇,1982年生,湖北荆门人。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耶鲁大学与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对外关系史。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其成果荣获“2022年中国历史学十篇优秀论文”“杨生茂美国史青年最佳论文提名奖”等奖项。
目录
导论第一章 帝国的新装:欧洲文明及其扩张 一 文明概念的初现 二 欧洲的“文明主义” 三 欧洲的“文化主义”第二章 “后轴心”:美利坚文明主义 一 “危险的国家”:理性与进步 二 融入和改造国际社会:欧洲国际法“文明标准”在美国的发展 三 “基督文明的指令”:美国国内的“文明冲突”与“帝国主义” 四 征服欧洲:美国的“工业文明” 五 作为“模具”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第三章 “前现代”:美利坚文化主义 一 朴拙与奢靡:“美利坚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对比 二 进步下的贫困:“文明”的冲击 三 “文明的疾病”:“进步-疾病叙事” 四 “野蛮人的美德” 五 “文明”与“野蛮”之间 六 边疆与“帝国王座”:“通过退化的革新”第四章 封闭与开放:从排华浪潮到巴拿马运河的开通 一 “文明”的斯芬克斯之谜 二 作为工作伦理的“文明” 三 “盎格鲁-撒克逊文明”及其继承者 四 公民同质性与白人共和国 五 跨国经济与跨国排斥 六 “圣西门主义”与“文明的高速通道” 七 “文明专制”还是“自制”?围绕国际法的争论 八 “文明”使命与“文化”使命第五章 “文明使命”与“文化使命”:从“天定命运”到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 一 “文明化”印第安人与“民众帝国主义” 二 “塑造国民性格”与“文明冲突”:美国在菲律宾的“文化”使命 三 “仁慈的”专制与同化:美国在菲律宾的“文明”使命 四 “门口的野蛮人”:难以赋予的“帝国公民权” 五 “实用的帝国”:美利坚“文明”标准与现代化路径第六章 雅努斯的两面:“文明”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 一 委内瑞拉危机与国际仲裁 二 仲裁主义者的“文明进步”话语 三 特殊主义vs“普世主义”:金戈主义者的文明身份 四 帝国的“普世和平”:仲裁主义者的“文明”等级论 五 “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国际仲裁的领导权 六 “真正的文明”:“文明自制”与反帝主义第七章 走向“国际政府”:从帝国到联盟 一 “美利坚文明”的“去盎格鲁-撒克逊化” 二 “去中心化的帝国”:联盟的无尽扩张 三 “超帝国主义”下的西方文明与他者结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内容讲述: “文明”观念发源于欧洲, 也常被简称作“欧洲文明”。到一战前, 它大致经历了“宫廷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和“金融文明”四个阶段, 各有不同特征。美国既是“欧洲文明”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也是改造者和反叛者, 并在驱赶印第安人、奴隶制问题和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美国历史文化特色的“美利坚文明”身份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在外交政策上面临着重要转折点, “文明”话语成为美国精英集团思考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透镜。他们除了直接使用“文明”一词外, 往往还使用诸如“欧洲文明”、“美利坚文明”、“基督文明”、“盎格鲁-撒克逊文明”、“英语文明”或“英美文明”等话语符号表达其政策主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