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极速发货,假一罚十,可开电子发票,请放心购买。
¥
22.56
4.5折
¥
50
全新
仅1件
作者(澳)苏珊·赖特(Susan Wright) 著;谢岫岫,魏旭辉,迟剑锋 译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0420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0元
货号1201481531
上书时间2024-10-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苏珊·赖特,长期致力于儿童创造力的研究,在不断的实验和调研中,总结出了一套专享的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实用方法,写成了这本集其精华研究成果的作品。
目录
致谢
1. 创造力:意义建构及其再现
艺术及学习
创造力
绘画中的构图
意义建构
符号和文本
意义的层次
视觉叙事:用“超凡脱俗”之方式即兴创作
小结
思考
扩展阅读
2.揭示孩子的心声:对话者的角色
理解“关于……”思维
中介和多种声音
原型性符号
将体验或日常话题变为叙事
小结
思考
扩展阅读
3.边画边讲中的内在文本
命名、标注、话泡泡和嗖嗖线
空间关系及意义
相似性和邻近性
相似性、邻近性和围绕性
纵轴和横轴
小结
思考
扩展阅读
4.绘画与呈现
行为模式
用手势描述事件
手势符号
用手指
抬高画纸
图像模式
连接或区分物体的点线
用重复的话语和拟声词进行强调
象征模式
旗帜、奖牌、制服和等级
交通灯,斑马线,数字和箭头
小结
思考
扩展阅读
5.互文性:借用他人,显示自我
孩子视觉叙事中的电影特征和戏剧特征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奥运会和警察局
一幅作品中的多个场景
小结
思考
扩展阅读
6.从古老的形式到新的领域
二元论与思考
寓言
形式与性别
形式:电影和戏剧的类比
风格化
小结
思考
扩展阅读
7.教学的启示
小结
思考
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内容摘要
人很富有创造力的阶段就是孩童时期,如今,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从小就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殊不知孩子的发展其实就是从很基础的活动开始的。绘画便是开启儿童创造力的很好途径。苏珊·赖特著的《绘画(开启儿童创造力)》是靠前儿童教育专家的苦心研究成果,该书收集了4-8岁儿童的大量绘画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案例研究,逐一分析了这些作品的表层信息下面隐藏着的对于理解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丰富而生动的信息。为如何解放和促进儿童创造力提供了极具洞见力的教育建议。让父母或教育工作者能够找到理解、解放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办法,让你的孩子能真正快乐的赢在起跑线上。
精彩内容
总序
创造力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天地之间,唯有人是具有目的性和创造力的存在者。充斥着偶然性和无目的性的自然演化,居然诞生出了人这个物种。随着文明的进程,现在的人类已经能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去改变或引导自然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不具有创造性目的的自然演化,究竟凭借着怎样的力量,才能无中生有地诞生出人及人的创造力?《旧约·创世记》中的启示是:人是由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凭借自己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这意味着,人及其创造力只可能源于上帝这个至高的创造者,人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上帝的精神形象才可能具有创造力。启示的宗教强调按照神圣教义而生活,并不看重如何激发人的潜能去创造专属于人的世界。希伯来文明及后来血脉相连的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创造性贡献,但人类的创造力本身却不可能成为它们关注的焦点。
与之相对照,启示宗教缺位的古希腊文明,在艺术、科学和哲学上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荷马时代的诸神在人类理性对天地万物的自由探索中,隐退在城邦鼎盛的古典时期。希腊人对秩序、法则、美、善和智慧的追求和成就,随着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成为人类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古典源泉。希腊人意识到并惊讶于天才人物的巨大的创造力,但创造力本身却不属于理性探究的范畴。在希腊人看来,创造力是缪斯女神的恩赐,隐晦、神秘而难以捉摸。现代以来,创造力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祛魅创造性的神秘性,但为何古希腊文化具有如此之高的创造力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古典文明昌盛的“轴心时代”,东方的古代印度和中国文明也有极高的创造力,孕育出了迥异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范式的文化和精神。但这些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古典文明,却都没有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人类在创造力上的自我意识,直到现代文明深入推进的20世纪才全面苏醒。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以创造力为主题,发表了出任美国心理学学会的就职演讲。这篇演讲给出的疑惑是,为什么创造力如此重要但对这方面的研究却如此之少?吉尔福德当然知道,早在1869年,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F.Galton)就出版了《遗传的天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把创造才能作为一种可观察和测定的人类特征来进行研究;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N.Whitehead)于20世纪早期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从哲学的视野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创造力的理解;美国企业家奥斯本(A.F.Osborn)于20世纪40年代倡导“头脑风暴”,第一次把创造力促进作为交流目标引入企业组织。虽然这些事例在创造力研究和促进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直至吉尔福德发表演讲的时候,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认知、创造性环境、创造性教育等核心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套丛书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响应吉尔福德号召的成果。其中,著名心理学家韦斯伯格(R.W.Weisberg)的《如何理解创造力——艺术、科学和发明中的创新》,系统讲解了如何正确理解人类创造力,并通过对若干重要案例的剖析解读了创造性人格的构成和创造性认知风格的特征。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阿马比尔(T.M.Amabile)的《情境中的创造力》是该领域的名著,深入研究了环境对于个人和组织创造力的影响,并给出了提升组织创造性的方法。纽约州立大学国际创造力研究中心负责人普奇奥(G.J.Puccio)的《创造性领导力》是一本致力于提升领导者创造力的优秀著作,具有扎实的理论支撑、丰富的案例追踪和实用的方法路径。这套译丛中有三本是与教育相关的,从不同的视野和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绘画:开启儿童创造力》基于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儿童的创造力如何通过绘画作品予以激发、表现和发展。《课堂中的创造力》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致力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著作,以课堂和教学为核心,展现了不同学科在教与学的创造力促进上的内涵和意义,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提升高等教育创造力》是国际创造力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聚焦高等教育的著作,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本译丛的最后一本入选著作《创造力:当东方遇上西方》,从文化差异性的视角分析了人们在创造性观念和行动上的区别,在今天全球一体化促进人类创造力的共识下,特别是在今天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很有启发意义。
由于创造力研究涉及很多领域,许多专业术语没有固定译法,译本中难免有少许瑕疵或疏漏,请广大读者谅解。
“创造力研究译丛”编委会2015年12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