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花阁陈佩秋/与大师谈艺 978754963248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花阁陈佩秋/与大师谈艺 9787549632480

全新正版 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

31.62 4.7折 68 全新

库存163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重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32480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9875889

上书时间2024-06-29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郑重,1935年12月生,安徽宿州人。字若清,号大泽乡人,斋号百里溪。1961年复旦新闻系后,被分配到《文汇报》任记者,从事新闻及报告文学写作。已出版有《时代风云录》《飞向太空》《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原子能在内耗》等报告文学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寻找中国金字塔》,反映近代收藏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画家及收藏家传记《谢稚柳传》《唐云传》《林风眠传》《程十发传》《张伯驹传》《徐森玉传》等。



目录
篇之壹  临摹就高求难创作追求卓越
篇之贰  画风三十年为期笔墨当随纸应变
篇之叁  用墨非游戏奥妙各不同
篇之肆  绿色天然,草木情深
  随景施彩,再赋新腔
篇之伍  生活艺术两相融  造化心源一体通
篇之陆  堂名斋号寄我心  性情好尚入图中
篇之柒  溪岸真伪抒己见  董源三图觅疑踪
篇之捌  张大千仿石溪山水起风波  陈佩秋凭实据鉴画逼法官
篇之玖  《帝王图》《步辇图》,对比说真假  规范性科学性,推论见功力
篇之拾  老叶弥新,随其自然
  性情高逸,水到渠成
篇之外  心有灵犀,两山夹日
  丹青眷属,各显风流
后记

内容摘要
     大约在19世纪初期,陈佩秋的诅父母从河南南阳流落到昆明,落地生根;故陈氏在书画上常署“南阳陈氏”。其父陈治阶,早年入云南讲武学堂,后在蔡锷将军的讨袁护国军任军需处长,并与、朱培德、刘文辉往来密切,后转学中医,成为一位名医。其母尹定贤,四川人,父亲是一名知县。1923年2月14日,中国时历是岁为海葵亥,腊月二十九日,陈佩秋出生于昆明象眼衡68号,生肖属猪。 陈佩秋还见到过她的祖父,但祖父不和他们住在一起。在她的印象中,祖父常来向父亲讨钱,她见了祖父有些害怕。祖父死后就落葬在昆明,在山坡上选了风水宝地,此处就成陈氏族茔。墓地立碑纪念,陈佩秋这一代人的名字也都刻在礁上。 大姐永庆,幼承家数,是中医师;兄长陈永定,名字是和尚给起的.以为这样的孩子容易教养,后留学美国学冶金,同国后为钢铁工程师:二姐早逝:四妹永葵:五妹早逝:六妹永庄,是中学英语教师;陈佩秋排行为三,名字佩秋是老师给起的,取自屈原《离骚经》“纫秋是以为佩”。20世纪70年代,我曾两赴云南,过昆明时去象限街,拜望她的母亲和她的大姐。 幼时,陈佩秋受教育于昆明,先后在第五小学、二十四不错小学、昆华女中、天南高中等学校读书。卓琳也是昆华女中的学生,那时动员学生参加战地文工团,卓琳去了。陈佩秋幼时对绘画有浓厚兴趣,学校有美术课,跟着老师走出学校写生。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画家都转移到四川重庆,张大干、徐悲鸿、黄君璧、傅抱石、谢稚柳都到昆明开展览会,陈佩秋即前往观摩学习。她把自己的画送给黄君璧看,请求指教,得到黄君璧的夸赞,并建议她考艺术学校。结果未能如愿,高中毕业后,她遵从父命考取了西南联大经济系。 郑重:你是怎样走上绘画道路的? 陈佩秋:我19岁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那是父亲的意见,在经济上只支持学工程之类的专业。但我的兴趣是绘画,在西南联大经济系只读了一年,我就退学在家。在家中画了一年,才考进搬人重庆的国立艺专,改学绘画。在国立艺专读书时,有人动员我去延安,因那时兴趣是学绘画,我没有去。 郑重:西南联大是当时的名校,你放弃了那里的学习,不感到可惜吗? 陈佩秋:没有,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了。但父亲有些不情愿,他只供给我学理工的经费,这样就和家庭断绝了经济上的往来。 郑重:你能说说国立艺专搬到杭州的情况吗? 陈佩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重庆国立艺专一分为二,恢复杭艺专,仍称国立艺专,重建北平艺专,学生可以自愿选择一校就读,我就选了杭州国立艺专。一时交通不便,我是乘了军用飞机先到南京,然后再去杭州。 郑重:当时校址还是在罗苑吗? 陈佩秋:罗苑本来借浙江大学的,这时已被浙江大学收走一部分,校舍的另一部分是在照胆台、白公祠,环境很荒凉,教具也没有了,还有一具明朝木乃伊,胡子还有。学生宿舍一个房间摆着六张床,很拥挤。 郑重:当时的教学情况怎样? 陈佩秋:我那时还是低年级学生,上的都是基础课,专业课就是临摹古画。当时,我临摹了黄君璧的画,高年级看了很称赞_说是黄君璧的副本,可以乱真了。继续临摹五代赵斡的《江行初雪图》。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方法,但近百年来对这一学习方法褒贬不一,多有批评,认为它陈陈相因,束缚了画家的创造力,使中国画走上了一条死路。陈佩秋的绘画,却走了一条较长时间的临摹古画的路,而且着力甚多。恰恰又是这位在传统绘画中用功很深的人,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较多的讨论。 郑重:中国画传统的教育都是从临摹古画开始的? 陈佩秋:中国画都是从写生开始。如何把客观存在的对象转化成艺术,古人是花过许多功夫的。如山水的多面、远近、高低、前后、曲折、平直等,前人经过搜索,已经创造了许多表现方法,已经进行了升华,和现实不相干了。临摹不是目的,是一个认识过程。通过临摹,可以认识各家各派的画,了解前人好在什么地方,在学习中才会找到一条正确路线,知道应该怎样学。临摹到某一个程度,技法才算过关,你在绘画成就上才能稳步上升。 郑重:你是如何临古而出新的? 陈佩秋:这里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是要从我在大学学习开始谈起。我是1945年考进杭州国立艺专山水科的。当时教山水的老师先后有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偶尔也教,但画得不多。那时学画以临摹为主,同学们都临黄宾虹的山水。黄宾虹的画在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抽象,可以说是山水画中的新派,在中国绘画目前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画很容易临摹,而且一临就像。当时黄宾虹很欣赏我,他的许多画都由我保管。但我没有临他的画,而是临摹黄君璧的山水,当时他在国立艺专兼课。艺专高年级学生看不起黄君璧的画,看我临他的山水,大家都笑话我。但我仍没有临宾虹先生的画。 P2-5

精彩内容
“与大师谈艺”是一个口述系列。本丛书为再版书,记录了唐云、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等人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作者郑重先生为书画界、收藏界知名作家。曾著有反映近代收藏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画家及收藏家传记等。本从书以对话体并夹以相当于“旁白”的著述者介绍,且有画家及前代名画多幅,是弘扬中华很好文化的好读物。作者不仅记录了“在今天被人们忽略”画家的体验,并有大量作者撰述的相关背景介绍和他对画家画艺、画风的评述,问与答俱佳,文与画皆美,记录了画家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侃侃而谈而真知灼见迭出,批评时弊平和而幽默感常现。虽是谈论书画专业,但内容生动可读,知识性比较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