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 978720913599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 9787209135993

全新正版 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

46.2 5.9折 78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永军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09135993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1673249

上书时间2024-06-29

果然是好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傅永军,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专职教授。主要从事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哈贝马斯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 、犹太宗教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外国哲学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泰山?金橄榄”(社会哲学)丛书》等。2003年被评为山东大学首届“十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丛书》总论

上篇政治的文化理论与批判的文化理论

——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

导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两个范式

第一章卢卡奇:物化、阶级意识与总体性辩证法

一、物化、物化意识与总体性

二、卢卡奇的“文化”概念

三、物化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批判思想

第二章科尔施:总体性原则与文化批判的哲学奠基

一、哲学性丢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危机

二、总体性革命原则与哲学批判精神的激活

三、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文化批判理论

第三章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实践向度

一、文化霸权:文化理论的批判目标

二、实践哲学:文化霸权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有机知识分子:文化霸权的主体

四、夺取文化霸权的手段和策略:阵地战

第四章霍克海默:文化批判与悲观的历史哲学

一、“跨学科唯物主义”视域内的文化批判理论

二、文化批判理论的悲观主义转向

三、大众文化批判、理性反思与文明重建

四、霍克海默文化批判理论的思想效应

第五章阿多诺:文化工业、艺术乌托邦与审美救赎

一、文化工业产品的商品拜物特性与真正艺术的终结

二、大众消费兴趣与娱乐再生产

三、文化工业对主体的操控作用

四、文化工业对社会的影响

五、拯救文化工业的出路:否定、批判、乌托邦的美学

六、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差异中的合作与相互影响

第六章本雅明:寻找社会解放的集体精神

一、巴黎:19世纪的首都

二、拱廊街计划:反思现代性的史前史

三、巴黎景象:现代性的神话

四、与布莱希特的友谊

五、艺术的历史使命

六、灵晕的逝去

七、机械复制技术与艺术政治化的背后

第七章洛文塔尔:文化批判中的坚守与游离

一、批判理论与文学社会学的联姻:视角与方法

二、作为艺术的文学与作为商品的文学.

三、通俗文化的历史反思

四、大众文化的现实批判

第八章马尔库塞:艺术与革命的辩证法

一、爱欲压抑中的单向度社会

二、高雅艺术与前卫艺术的对决

三、审美乌托邦的回归

第九章哈贝马斯:文化现代性的批判与重建

一、现代文化危机与大众文化批判潜能之丧失逻辑

二、文化作为知识与符号系统的社会建构功能

三、交往权力与文化宽容:民族文化与政治文化

四、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双向文化诉求

结语

下篇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从霍尔到鲍德里亚

导言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四种形态

第十章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研究理论

一、霍尔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反思

二、霍尔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推动与发展

三、霍尔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坚持与创新

第十一章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三种模式

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深层逻辑

三、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空间模式

四、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五、詹姆逊文化理论评析

第十二章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新社会运动与文化转型

二、话语理论与文化分析方法

三、文化的多元化与社会认同碎片化

四、社会对抗与文化领导权

五、社会主义新策略

第十三章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的文化理论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兴起的原因

二、鲍德里亚消费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的影响

四、鲍德里亚对消费文化的批判

五、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文化理论评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导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两个范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存在与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一种左翼思想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上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对现实所持有的那种批判与怀疑精神。不过,因应时代的变化以及相应而产生的对时代实践主题理解的转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自己的批判与质疑从政治和经济领域转移至文化领域,其理论聚焦点也随之转移至文化与意识形态之上。与逐渐僵化、教条化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不同,由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或者思想潮流,强调阶级意识、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性,要求放弃机械的经济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想立场,从反抗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启发工人阶级集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等角度,揭示促动社会变革诸种变量中比经济因素更为隐蔽的文化与观念动因,并进一步借助对文化霸权争夺战略的实践分析,重写人类解放叙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转换和主题更新。就此而言,学术界也有人主张,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其理论的精神气质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上应当被归属于马克思主义传统之中,这是自卢卡奇开始的一批西方思想家,尽管被布尔什维克谱系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批判,却仍然被归之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范畴之中的最重要的理由。而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加上“文化”这个修饰词,则鲜明地标示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独特性,至少说明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更重视文化问题。更为明确一点说,西方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一种左翼思潮,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又是一种更加重视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左翼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重视,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补充或者发展。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在研究中提及文化现象,但具体谈得很少。马恩提出,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中,文化和意识形态保障统治阶层的统治地位。这种极富影响力的‘经济基础/上层结构’模式认为,经济是社会基础,而像文化、法律、政治和其他生活形式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产生于经济基础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再生产。”①

道格拉斯·凯尔纳的阐释基本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我们知道,“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对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批判与否定。作为德国哲学批判传统的继承者,马克思与他的前辈康德、黑格尔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是理性的,而是力求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揭露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的虚假及欺骗性质,进而激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真正能实现自由、平等和正义的美好社会”②。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自己的理论活动之初就将自己的理论定位为一种解放理论,其使命就是致力于将工人阶级从其理论所阐释的那种阶级压迫和物质性贫穷中解放出来。所以,马克思本人就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开现代社会的所谓秘密,即一种解释世界的旨趣,而是为了改变人类整体的命运,人类因为这种改变而成为真正的“新人”,即完成……



精彩内容
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标志性成果之一。本书主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重要著作和基本观点等。主要包括: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理论究竟如何产生的及其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对卢卡奇的物化意识批判、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分析考察;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展开探讨。主要涉及对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思想家的文化理论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主要研究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鲍德里亚的符号学批判以及拉克劳、墨菲、詹姆逊等后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理论,等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