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汉语言文学系列) 978730014377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汉语言文学系列) 9787300143774

可开发票,支持7天无理由

25.64 7.3折 35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西青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鹏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3774

出版时间2011-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1202403547

上书时间2024-01-29

果然是好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书摘与插画】
三、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一)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历史生成,我们今天的人类文化是世界性的,它是由远古时期的部落文化发展而来的。这一时期尽管生产力低下,但人类还是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初期的文化更多的是属于本部落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的频繁,部落文化发展为几个部落组合而成的部族文化,部族文化又发展成为地区文化。同理,不同地区的文化随着相互交流和碰撞又逐渐产生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又产生了世界文化。文化如此,文学也是如此。第二,融合过程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差异是相对的。对于地区文化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文化,表现为共性,地区文化表现为个性。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也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而且,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这种转变与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例如,部落文化发展为部族文化,并不意味着部落文化的消失。部族文化转变为地区文化,地区文化转变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转变为世界文化也是同理。就中华民族文化来说,我国有南方的精巧细腻的文化,也有北方豪放粗犷的文化。以宋代的词为例,既有苏轼的“大江东去”之豪放,又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婉约,这都是中华民族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地区文学的角度看,它们又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三,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我们国家的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公元前11世纪,武王建周,促使以“尊神”为特征的殷商文化与以“尊礼”为特征的周朝文化融合成“商周文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由齐鲁文化和三晋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文化。以功利、说教、纪实、节制等伦理因素见长的黄河流域文化与由荆楚、吴越、巴蜀文化构成的以唯美、抒情、想象、率性等自由精神见长的长江流域文化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与此同时,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也同样在冲突与融合中发展起来。继而又崛起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兼并、东西碰撞交流中,形成了以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更大地区范围的东方文化,以希腊和希伯来文化为基础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以阿拉伯世界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三大文化既冲突又融合,进而形成了今天的世界文化格局。从以上世界文化格局总体的发展过程同样可以看到,世界文学也是基本上应和了这个过程。(二)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文学世界性的普遍性是存在于文学民族性的特殊性之中的。正是在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学之中,体现了共同追求人性发展的人文主义的共性,形成了世界文学的总体特征。文学世界性的普遍性体现在文学的民族性之中,这是一种相融的关系。另外,世界性的东西也不能代替民族性的东西,摇滚与卡拉OK的浮躁、激烈毕竟无法代替《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的悠扬婉转。

 
 
 
 

商品简介

本教材广泛吸收了近年来出版的同类教材优点,编写体例、章节划分与多媒体课件讲授完全同步。课程的光盘内容制作达到国内水平。吸收已有定论的*学术成果,新增了“文学传播”、“文学消费”、“网络文学”和“文学对其他艺术的吸收与借鉴”等章节;章节划分从小从细,便于自学;内容取舍与网络教学资源的配备统一规划,相互整合;密切联系我国当前的文学实际,浅入深出,强调理论与实际、体验与思辨的相互融合,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

许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于1994-1995年赴韩国讲学一年。主要讲授文学理论、美学原理、文艺美学、新媒体艺术研究等课程。已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角色冲突与复杂性格》(论文)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介的探索——文艺社会心理研究》(专著)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中青年学者文库”;《新媒体艺术论》和《新媒体节目策划论》人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布达拉宫》(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1998年获国家信息中心颁发的“1993-1997年全国光盘电子出版物测评十佳优秀光盘奖”,2000年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电子出版物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长城的故事》(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2000年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电子出版物国家图书奖”;《(老舍先生》(多媒体光盘电子出版物)2002年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二届电子出版物国家图书奖”,被中国现代文学馆、老舍纪念馆永久收藏,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科研项目,主持并完成了两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硕目。
【媒体评论】
评论

目录

章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节 文学理论概述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范畴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节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第二节 文学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第四节 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第五节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三章 文学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节 文学审美特征的根源第二节 文学审美特征的表现第三节 文学审美价值的生成第四节 文学审美价值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节 语言是文学的要素第二节 语言造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 语言艺术的特点
第五章 作家节 作家的生活积累与修养、能力第二节 作家审美意识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 作家的艺术风格与流派
第六章 文学创作的过程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第三节 创作心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七章 创作方法与文学思潮节 文学创作方法的基本内涵第二节 创作方法的主要类型第三节 文学思潮的内涵与特征
第八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要素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式及其要素
第九章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节 文学形象第二节 典型形象与典型化第三节 意境及其创造
第十章 文学体裁节 诗歌第二节 散文第三节 小说第四节 戏剧第五节 影视文学
第十一章 文学的传播节 文学传播的机制与功能第二节 文学的口头传播第三节 文学的书写传播第四节 文学的印刷传播第五节 文学的网络传播
第十二章 文学欣赏(一)节 文学欣赏概述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基本过程第三节 文学欣赏的心理特征
第十三章 文学欣赏(二)节 文学欣赏的差异性与一致性第二节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现象第三节 文学欣赏中的“读者群”
第十四章 文学批评(一)节 文学批评概述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职能与作用
第十五章 文学批评(二)节 批评家的修养与能力第二节 批评家的文学观念、批评方法与批评标准第三节 批评家应遵循的批评原则
第十六章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节 文学的起源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参考文献
【前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