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中的北京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
30.51
3.8折
¥
7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马东瑶
出版社文津
ISBN9787805549156
出版时间2024-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8元
货号32232147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马东瑶,1991-2002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古史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研究学会理事。专著有《苏门六君子研究》(2005年),《文化视域中的北宋熙丰诗坛》(2006年)。参加国家重点社科项目“古代文学通论”、“中国诗歌通史”、“古代文学教育与古代文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等课题的研究,并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史》(2008年)及数部中学教辅的编写工作。
主编文津出版社《古代诗歌中的北京》。
目录
先秦两汉南北朝隋唐文十篇
报燕惠王书 乐毅 003
荆轲传(节选) 司马迁 011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朱浮 017
燕剌王旦歌 班固 022
水经注·漯水(节选) 郦道元 027
送幽州王长史赴军序 张九龄 036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041
送幽州李端公序 韩愈 044
处分幽州德音 元稹 048
代符澈与幽州大将书意 李德裕 054
宋金元文十篇
武皇 王禹偁 059
路振奉使契丹 江少虞 063
论北朝政事大略 苏辙 071
肃王与沈元用 陆游 075
揽辔录(节选) 范成大 078
临锦堂记 元好问 085
琼华岛赋 郝经 090
居庸关铭并序 郝经 098
崇文阁碑(节选) 吴澄 104
国子监后圃赏梨花乐府序 虞集 110
明文三十篇
赐游西苑诗序 杨士奇 115
游小西天记 周忱 120
《故宫遗录》序 吴节 129
赐游西苑记 李贤 132
游西山记 李东阳 136
《甲申十同年图》诗序 李东阳 141
游西山记 都穆 149
游西山记 乔宇 153
重修三里河桥记 周叙 157
报刘一丈书 宗臣 160
京师新建外城记 张四维 166
在京与友人 屠隆 171
与张肖甫大司马 屠隆 174
与吴子野 黄汝亨 177
宫殿 朱国祯 180
南内 朱国祯 187
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190
上方山四记 袁宗道 193
满井游记 袁宏道 201
游红螺崄记 袁宏道 204
游高梁桥记 袁宏道 207
游高梁桥记 袁中道 209
西山十记 袁中道 213
游西山小记 李流芳 230
煤山梳妆台 沈德符 233
射所 沈德符 238
金鱼池 刘侗、于奕正 242
万松老人塔 刘侗、于奕正 247
钓鱼台记 刘侗、于奕正 250
草桥 刘侗、于奕正 252
清文二十篇
退谷小志 孙承泽 259
考蓟 顾炎武 265
孙承宗殉节 计六奇 269
池北偶谈(四则) 王士禛 273
香祖笔记(两则) 王士禛 279
圆明园记 胤禛 283
狱中杂记 方苞 290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300
游丰台记 方苞 304
游潭柘记 方苞 308
帝都篇 弘历 312
皇都篇 弘历 317
瀛台记 弘历 320
说京师翠微山 龚自珍 323
说居庸关 龚自珍 327
京师乐籍说 龚自珍 333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曾国藩 337
陶然亭 李慈铭 345
城南思旧铭并叙 谭嗣同 349
记翠微山 林纾 358
编后记 蒙木 365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历代创作于北京或以北京为主题的散文名作选集,共收古代散文作品七十篇,自战国中期乐毅《报燕惠王书》始,至晚清林纾《记翠微山》止,作品时间跨度长达二千余年。本编所收录的散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所涉及的题材也堪称包罗万象,包括关于北京的书信、序跋、奏章、碑铭、骈赋、题记等,旁及杂史、笔记中记述北京名人轶事的散文篇章,上起战国,下至晚清,尤以金元以来具体描写北京帝城风貌的散文为多,以折射北京文化历史的变迁,并展示京华风物之美盛。
精彩内容
报燕惠王书乐毅臣不佞(1),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2),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3),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4),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5)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6),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7),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8)。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9)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10)。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11),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12)蓟丘之植,植于汶皇。(13)自五伯(14)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15)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16),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17),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18)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19)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20)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21),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2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战国策·燕策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