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成都、无锡、广东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17.57 3.8折 46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戴问天

出版社华文

ISBN9787507542707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6元

货号3088644

上书时间2024-10-13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德国人对“二战”罪恶的反思,为世界敬仰。作者戴问天自30年前旅德伊始,一直收集德国人关于“二战”反思的档案。《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一书以德国公开的影像资料和解密档案为依据,叙述德国当年发动“二战”的历史因由,详述了欧洲战场中的重大事件,深入反思了“二战”给德国、欧洲以及世界带来的灾难。

目录
德国印象
  1.初识德国
  2.纪录片中的“二战”与德国
  3.“50年前的事人人有份”
  4.步履维艰的魏玛共和国
  5.希特勒的机会
谁打败了纳粹德国?
  6.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
  7.“西线无战事”:欧洲第二战场始末
  8.“二战”天平上的诺曼底战役与突出部战役
  9.美国的“隔岸观火”与“隔岸助火”
“奥地利下士”驾驭普鲁士战车
  10.塞克特的军队
  11.撕毁《凡尔赛和约》买得人心
  12.除“恶犬”收买军心
  13.进军莱茵兰:摸到英、法“底牌”
  14.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
  15.把奥地利“接回家”
  16.《慕尼黑协定》:被出卖的不仅仅是捷克
  17.马其诺防线:愚蠢的杰作造就希特勒声望
  18.老办法屡试不爽:胡萝卜加大棒
  19.曼施坦因:普鲁士军人与希特勒关系一例
大罪大功斯大林
  20.1936—1938年“大清洗”
  21.图哈切夫斯基案与苏联红军第一次“大清洗”
  22.1939-1940年苏芬冬季战争
  23.1940—1941年红军第二次“大清洗”
  24.大考第一场:不及格
  25.莫斯科战役:经受住了考验
  26.从德军“堡垒行动”到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
  27.胜利勋章
“大屠杀”:犹太人问题始末
  28.希特勒的历史观:种族斗争
  29.从“领土方案”到“最终解决”
  30.奥斯威辛的雪是怎么变黑的?
  31.“小人国戏班”与“死亡天使”
  32.众多“辛德勒”,众多“鲁迪”
  33.从“上帝的选民”到社会“异端”
德、俄、波关系:不和谐的三人舞
  34.基辅罗斯、波兰和普鲁士的诞生
  35.忘不了的亡国痛与不肯弃的大国梦
  36.1922—1933:魏玛德国与苏联的十年合作
  37.从“助桀为虐”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8.卡廷事件
  39.1944年华沙起义
  40.边界问题
德国人并不都是法西斯
  41.鳊鱼湖监狱的断头台与大铁钩
  42.永不凋谢的“白玫瑰”
  43.两支“小乐队”
  44.亲历“希特勒日记”事件
真正的人
  45.阿尔汉格尔斯克的玫瑰
  46.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

内容摘要
 看透历史之人未必在学院,有惨痛经历者,反可如鹰隼一
般专注于历史的真相,拥有天然的敏锐。《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一书的作者戴问天是地质专家,又是在“二战”中国战场躲过轰炸、逃过难的亲历者,亲人的离世更使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记忆。
戴先生在地质研究之外,潜心钻研“二战”三十年,并于旅德期间亲身感受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本书依据亲历者对历史的记忆,对原始档案的敏锐洞见,借助作者旅德期间所收集的大量文字、影像等档案资料,揭示了不一样的“德国为什么要二战”。

精彩内容
 我在哥廷根的第一个住所,位于北郊雪松路。住地旁有一个小教堂,小教堂一侧是一所小学,另一侧是一片安静肃穆的墓地,里面种了很多花,像一个花园,周末我常去那里散步。每到周末,尤其是天气晴好的周末,总有许多人、主要是老人(尤其是老太太)去那里祭扫,他们把墓地收拾得干干净净。
起初我只是把那片墓地当作花园,但过了不久,当我偶然留意那一座座墓碑时,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原来,安息在这里的大多是“二战”期间阵亡的士兵。战争结束已近40年,按年龄判断,扫墓的老太太应该是阵亡者的妻子或者姐妹,少数甚至可能是他们的母亲。中国有清明节扫墓的习俗,而这里的许多老人,几乎我每次去都能遇到,看来给亲人扫墓已经成为她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来才知道,由于战争期间大量青壮年男子死亡,战后德国成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许多失去丈夫的妇女一直过着
独身生活,到墓地祭扫,不啻与亲人“对话”。三十多年过去,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战争在她们心灵刻下的伤痕一定更深。
这些妇女是不幸的,战争年代和她们相伴的孩子,难免也要经历苦难的童年,1998—2005年担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Schroder,1944—)便是一个例子。1944年4月7日,施罗德出生在离哥廷根不远的小村子莫森贝格。未及半岁,施罗德的父亲,一位德军“代理班长”就在罗马尼亚前线做了纳粹炮灰。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儿子长什
么样,儿子也从未见过父亲。施罗德13岁学会开拖拉机,下地帮母亲干活,14岁辍学当学徒,17岁到哥廷根,白天打工,晚上读夜校。一般19岁就能完成的完全中学学业,他22岁才完成。
一个把灾难强加给别人的民族,自己也只能是不幸的。
哥廷根城周围都是树林,树林里有一些木头长凳,散步的人累了可以坐在那里休息。星期天我常常出外远足,有一次坐在长凳上休息,刚好来了一位老先生,大概也走累了,他点点头坐在我身旁。我们有过一段短暂的交谈,但那次交谈却让我知道了许多书本不会告诉我的事情。老人告诉我,在德国,人们看到的许多“二战”士兵墓其实都是衣冠冢,亲人埋葬的只能是逝者的衣帽、
生前常用物品。当年客死异乡,成为“身死魂孤骨不收”望乡鬼
的德国兵,恐怕不少。2004年夏天,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到罗马尼亚访问,专门祭扫了他父亲的坟墓。他和母亲在家乡祭扫的父亲的坟墓,恐怕也只是座空坟。
即便是“空穴墓”,如果有亲人祭扫,也要算幸运的了。在哥廷根西郊一个公墓里,有一大片排列整齐的“二战”阵亡士兵墓,墓碑样式统一,让人觉得它们还像当年的士兵那样排着队列。
这是一些无主的坟
墓。没有人知道亡灵的亲人在哪里,是否还在人世,还是和他们一样也已葬在无主的坟墓里面。
哥廷根与德国其他的城市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差别一一它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大学城。当年拿破仑的铁蹄踏遍欧洲大陆的时候,他曾说过:“哥廷根属于整个文明世界。”有传言说:当年希特勒德国与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曾经达成默契,德国不轰炸英国的牛津与剑桥,英国也不轰炸德国的哥廷根和海德堡。不管传说是否属实,事实是这四座大学城的确都在那次大战中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损毁甚少。相应地,哥廷根平民的伤亡也就远比其他城市少。
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有一节题为“大轰炸”,讲的是他在哥廷根挨轰炸的经历:有一夜英国飞机光临了,我根本无动于衷,拥被高卧。
后来听到炸弹声就在不远处,楼顶上的窗子已被震碎,我一
看不妙,连忙狼狈下楼,钻入地下室里。心里自己念叨着:以后要多加小心了。
不过他也承认:“哥廷根总共被炸过两次,都是极小规模的,铺地毯的光荣没有享受到。”德国其他城市就没有这样幸运了。
战后季先生到了离哥廷根不远的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才真正知道“大轰炸”是什么样子:我真正大吃一惊:这还算是一座城市吗?尽管从远处看,仍然高楼林立;但是,走近一看,却只见废墟。剩下没有倒的一些断壁残垣,看上去就像是古罗马留下的斗兽场。
更让季先生感到吃惊、感到可怕、感到悲哀的是,街道两旁
高楼断壁之下,地下室外的垃圾堆旁,摆满了花圈。
原来,高楼
被炸塌以后,许多在地下室里躲避轰炸的人不管是死是活,都被埋在那里了。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