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比较译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比较译丛

①全新正版,现货速发,7天无理由退换货②天津仓、成都仓、无锡仓、广东仓、武汉仓等多仓就近发货,订单最迟48小时内发出③无法指定快递④可开电子发票,不清楚的请咨询客服。

83.64 6.5折 128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查尔斯·凯罗米里斯,史蒂芬·哈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21729498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31115977

上书时间2024-10-04

倒爷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查尔斯·凯罗米里斯(CharlesW.Calomiris)    
    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制度学HenryKaufman讲席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靠前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著有《从历史视角看美国的银行业放松监管》(U.S.BankDeregulationinHistoricalPerspective)。

目录
“比较译丛”序
前言
第一篇 没有国家,无以成银行;没有银行,无以成国家
第一章 如果稳健高效的银行是如此美妙的主意,为什么这样的银行如此稀少?
第二章 银行交易博弈
第三章 征服和生存的工具
第四章 有负担的特权
第五章 银行和民主
第二篇 银行家和民粹主义者联盟的
代价:美国与加拿大的比较
第六章 民粹主义的滞碍
第七章 美国银行体系的新交易
第八章 杠杆效应、监管失败和次贷危机
第九章 持久的合作伙伴
第三篇 威权主义、民主转型和银行交易的博弈
第十章 墨西哥
第十一章 当威权终结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机器
第十三章 巴西通货膨胀税的民主化结果
第四篇 超越结构化陈述
第十四章 其他国家的案例
第十五章 现实对理论的挑战
注释
专有名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编后记

内容摘要
为什么有的国家银行体系非常容易发生危机,而有的国家非常稳定?比如美国的银行体系自1840年以来发生了12次危机,而加拿大从未发生过危机;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家的银行体系,不仅危机频发,而且向居民和其他部门提供的贷款也极少。本书深入分析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的政治和银行史,认为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并非由不可预见的偶发事件造成。相反,这些波动源自政客、银行家、银行股东、存款人以及纳税人之间的博弈。而银行体系能否稳定,取决于制衡这些参与者的政治制度。因此,银行监管必须考虑政治因素。
作者通过将政治史和经济学相结合,分析政客、银行家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揭示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真正来源,为我们了解金融系统的运行机制,减少金融危机,促进金融稳定提供了非常有益且独特的视角。

主编推荐
●为什么美国的银行业如此频繁地走向衰亡?
●2008年美国的银行业危机究竟是一种失常,还是误入歧途的民粹主义的新篇章?
●不同制度规则下银行业和金融业失败的原因为何?
●本书揭开了钱权相遇的灰色世界的面纱,揭示一个令人吃惊的真相——银行自建立伊始便走向了不归路!
本书是银行业学者、分析师和监管者的应读之书!

精彩内容
如果稳健高效的银行是如此美妙的主意,为什么这样的银行如此稀少?
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金融机构一般会与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同步发展——一个由需求创造供给的案例……这样的态度就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处理得过于简单化了。
——龙多·卡梅伦、休·帕特里克《工业化早期的银行业》(1967)每个人都知道生活是不公平的,即所谓“政治在起作用”。当最钟爱的电影痛失奥斯卡奖时,我们会这样说;当办公室最底层的蠢人陪领导打高尔夫而获得了本应属于我们的升职机会时,我们会这么说;当发现一座毫无用途的大桥得以建成,仅仅是因为某个很有权势的参议员将联邦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带回了家乡时,我们会这么说;当发现一个有关系的企业家获得数百亿政府补贴去组建一个根本不可能有竞争力的公司时,我们也会这么说。
我们意识到政治无处不在,有时却认为银行业危机是去政治化的,就如同地震和冰雹灾害一样,银行业危机是一种无法预知的非常规情形。我们之所以相信这种观点,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正式言论屡屡被央行和财政部官员提及,然后又被财经记者和电视台主播不断重复。在这一不断重复的故事里,那些有着良好意图且专业娴熟的人竭尽全力去建立高效的金融机构,有效分配信贷,并处理不断出现的问题。但他们不是全能的。他们不能预见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有时还会遭遇一连串噩运。“经济冲击”可能无法预见,它会动摇原本平稳运行的经济体系。在这个故事里,经济危机就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本书对这一观点不敢苟同,相反,本书认为,我们周边无所不在的政治同样决定了哪些国家会不断遭受银行业危机(例如阿根廷和美国),哪些国家从不遭受危机(例如加拿大)。我们说的政治并不是指个体结成的暂时的特殊联盟,例如从公司战略出发为将公司最蠢的人晋升为副总裁而形成的联盟。相反,我们说的政治是指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使政客、银行家、银行股东、储户、债务人和纳税人形成联盟,联盟为其利益而影响法律、政策和监管,而这常常会牺牲其他所有人的利益。从这一观点出发,一个国家不是“选择”哪种银行体系,而是“获得”了某种银行体系,该体系适应该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权力分配格局。
像2007—2009年次贷危机这样的系统性银行偿付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银行失败,这种危机甚至使银行体系本身能否存续都成为疑问。这种现象的发生不是像地震或美洲狮的袭击一样毫无预警,而是银行体系作为一种政治选择的结果,其脆弱性是人为制造的。银行一方面暴露在高风险的贷款和其他投资之下;另一方面,表内资本又不足以吸收与这些高风险贷款和投资相关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体系自然容易崩溃。如果银行只把可靠的贷款借贷给可靠的借款人,那贷款组合几乎不可能出现突然变为不良的情况。如果银行把较高风险的贷款借给那些不太可靠的借款人,但提足拨备防范贷款违约,则银行股东可能遭受损失,但不会导致银行破产。银行危机的这些基本要素历久弥新,为银行家和监管者熟知。
与此相对照,让我们考虑若银行资本不足以抵御风险时会发生什么。银行损失如此巨大,其净资产已呈现负值,且该负值已相当于一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较高比重。在这一情形下,信贷收缩,GDP下降,国家由于银行危机而进入持续衰退。政府可以通过支持银行体系防范上述后果的出现。政府可以贷款给银行,收购其不良资产,购买银行股份以帮助其补充资本,或完全收购接管银行。
若这种灾祸是随机分布事件,那么所有国家遭受危机的概率是相同的。但事实是,一些国家常受危机困扰,另一些国家却极少或几乎没有经历过危机。例如,美国就极易遭受危机。美国在1837年、1839年、1857年、1861年、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896年、1907年、20世纪20年代、1930—1933年、20世纪80年代和2007—2009年都经历了重大危机。也就是说,美国在过去的180年间发生了14次银行业危机!加拿大,不仅与美国在边境有2000英里的交汇,还拥有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在同一时期却仅有两次简短而温和的银行流动性危机,即1837年和1839年的危机,两次危机均不涉及重大的银行倒闭。此后,加拿大也有一些银行倒闭,但国家未遭受系统性的银行危机。加拿大的银行体系异常稳定,事实上,从1867年加拿大独立以来,银行业持续保持稳定,从不需要政府提供支持性干预。
自1970年以来,银行业危机的非随机分布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也有明显体现。一些国家对危机免疫,另一些却易受危机影响。我们的研究对象为117个国家,这些国家人口均超过25万,现在和过去均不是共产主义国家,银行体系的规模足够大,并于1990—2010年在世界银行金融结构数据库中上报了至少14年的商业银行对私营部门的贷款数据。在1970—2010年,117个国家中仅有34国(29%)免于危机,62个国家遭受一次危机,19个国家经历两次危机,1个国家遭遇了三次危机,其他的则经历了四次以上的危机。也就是说,经历过危机的国家数量是拥有稳定银行体系的国家数量的2倍以上,不可思议的是,世界上18%的国家都易于遭受危机的困扰。
世界上遭遇银行危机次数最多的国家是阿根廷,阿根廷长期治理不善,几乎就是政府管理不当的代名词。其次是刚果民主共和国,自1970年来遭遇了三次危机,该国残酷的被殖民历史也成为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HeartofDarkness)的灵感来源,该国独立后又被世界上三大长寿暴君之一的蒙博托·塞科(MobutuSeseSeko,统治时间为1965—1997年)统治,之后的历史也是悲剧的样板。
19个发生过两次银行业危机的国家也并非随机分布。危机名单中包括乍得、中非共和国、喀麦隆、肯尼亚、尼日利亚、菲律宾、泰国、土耳其、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智利、乌拉圭、西班牙、瑞典和美国。这份名单的显著特征是缺少高收入和良好管理的国家。在我们观察的117个国家中约有1/3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国家。但是21个易发生危机的国家中仅有3个(14%)属于高收入国家。这就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易发生危机的国家往往还具有其他不受欢迎的特征和结果。但这又带来了另一个疑惑,为什么美国会在这个名单中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